第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關於酷吏,我們要說一說,裡面這個酷字,在當時來講,有殘酷的成分,但是其主旨含義,是說做事情全依法律,不考慮其他因素,所謂鐵面無私是也,說冷酷無情也不算錯。管你什麼皇親國戚,王公貴族,豪強大戶,布衣平民,來到這裡就是一刀切,法律條文說要殺你的頭,就不會判無期徒刑。當年景皇帝讓郅都來長安整治外戚就是出於這個考慮。包青天,海青天,X青天這樣的,如果當時有司馬遷和班固寫歷史,恐怕都會打進酷吏之列。但是酷吏的這個酷字到後來完全成了殘酷的意思,因為出過來俊臣周興之流,以至於提到酷吏人人切齒,殊不知司馬遷和班固筆下最原始的酷吏,是有褒義成分的。酷吏因為這種性格,常常成為皇帝的刀,要整治誰就一刀過去,用完扔到一邊——郅都就因此搭進去一條命。

  不說酷吏了,繼續張湯。張湯在寧成手底下當了幾年小差,被寧成推薦為茂陵縣尉,茂陵也是天子腳下的地方,劉徹把自己的墓都選在這裡,張湯這算是熬出頭了。後來田蚡得勢,把張湯要了去,舉薦其為侍御史。雖然是田蚡的黨羽,但是田蚡死後,張湯並沒有被劉徹掃走,劉徹聽說過他,知道他是專業的辦案高手,所以讓張湯來查阿嬌。張湯效率奇高,很短時間內逮捕各色人等三百多號,包括那個搞巫術的女巫楚服也抓住了,一邊審問一邊羅織,形成卷宗上報劉徹。劉徹不怕把事情鬧大,大了才好,不大怎麼廢掉阿嬌。三百多號人斬首的斬首,下獄的下獄。

  阿嬌就這麼被廢了,從高大的未央宮搬了出去,幽居長門宮,劉徹命令阿嬌所有之前的供奉不變。曾經不可一世的館陶公主拖著老胳膊老腿向劉徹上書請罪,自己沒管好女兒。劉徹說,姑姑你不要害怕,是阿嬌做了錯事,和你沒關係,不要聽外邊那些謠言,你始終是我親姑姑。劉徹後來對館陶公主確實一直很好,甚至館陶公主包養的小帥哥董堰,劉徹都常和他一起吃吃飯打打獵——這個後邊說。

  一年後,即衛青封侯的前一年,衛子夫的兒子,也是劉徹的長子劉據出生,衛子夫順利封后。第二年,衛青蕩平河套,封長平侯。衛家兄弟姐妹,尤其衛子夫近乎傳奇的經歷,在民間引爆了生女兒的熱潮,當時還有民謠,“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2)我輩不是蓬蒿人

  封皇后這種事,和即位,立太子是一樣的,不能讓皇帝自己開口,要下邊的人提出來,皇帝謙讓一下,然後再說勉為其難,為了國家不得以而為之,以後要靠大家了之類。按照一般的做法,要立衛子夫做皇后,衛青應該出面,明著暗著拉攏一幫人,而後這幫人聯名上書皇帝,後宮空了,陛下立個皇后吧,我們看衛夫人就很合適等等等等。可是衛青不是這樣的人,他一貫謹慎,不喜歡招搖,更不用說攛掇皇帝立自己姐姐做皇后了,衛青是決計做不出來的。只好由外人來說。外人是不喜歡摻和進這種事的,比較敏感,說到底這是皇帝的家事。景皇帝時期王娡和栗妃爭皇后,當時的大行令受唆使,對景皇帝說立栗妃為後吧,結果景皇帝勃然大怒道,這是你該管的事嗎!大行令搭進去一條性命。這位大行令死得很冤,但是也怪他欠缺政治頭腦。如今劉徹朝堂之上,還真有一個人,在眾人的注視下,上表劉徹,立衛子夫為後。這個人叫主父偃,主父是姓。主父偃不欠缺政治頭腦,也不是為了拍衛青的馬屁,他和衛青認識,但不至於到鞍前馬後伺候這種程度,衛青也不是他的老大——衛青不是任何人的老大。主父兮麼做,因為他早就看出了苗頭,劉徹有心要立衛子夫,只要劉徹同意了,他便是大功臣,要升遷有升遷,要錢有錢;他敢這麼做,因為他膽子很大。藝高人膽大,主父偃藝高不高后面說,他的膽子確實一直大得很。

  主父偃是齊國臨淄人,今天山東淄博。根據這個姓判斷,他大概是趙武靈王的後人。趙武靈王晚年退位讓給自己兒子,自封主父,意思是君主的父親,就是後來的太上皇。當然這只是猜測,即便主父囅是趙武靈王的後人,也早就敗落了,所以主父偃出身很一般。齊國自周朝時就盛產讀書人,這種風氣到劉徹時期猶存,主父偃也是潮流中人。他早年學的是縱橫家理論,就是張儀蘇秦那一套。縱橫家算是三晉(韓趙魏)的流派,跟齊國的傳統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主父偃在齊國的知識界很受排擠,他本身的性格又是很狂的,別人看他不入眼,他看所有人不入眼。主父偃子越過越窮,向別人借錢都沒人肯借,爹娘不養他,兄弟不管他,他在齊國混不下去了。於是大袖一甩,昂首闊步離開了家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主父偃北上,先去燕國。主父偃那一套縱橫家理論,是亂世生存法則,和平年代是沒用的,現在的諸侯可不是當年的諸侯,所以主父偃在北方諸候間也沒人氣。沒人氣只好轉型,主父偃又去學道家,又去學儒家,所謂的諸子百家他都懂一點。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轉型容易,性格轉不了,那是跟著人一輩子的,主父偃還是不招大家喜歡,當然了,他照例不喜歡所有人。當時的讀書人都是成群的依附權貴,吃喝拉撒穿用全靠他們,當然權貴們有事你也得出手幫忙,就是做人家的門客。好比一棵大樹,總會引來不少鳥築巢。主父偃不是什麼好鳥,鳥群容不下他,跟在齊國的情形一樣,同僚們群起而攻之,主父偃又走人了,不停地走人。再去趙國,趙國不行,又去了中山國,中山國還是呆不住。諸候不要他,他也不要諸候了,甩甩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主父偃西入函谷關,去長安了。這一年是劉徹第七年,還沒有打匈奴,衛青還是太中大夫,但已經是長安城人氣最高的人物,二十多歲官任太中大夫,人氣不高才怪。主父偃去見衛青,衛青對讀書人的態度一向很好,幫了主父偃一把,並且向劉徹數次推薦——推薦人才是劉徹布置給高級官員們的作業——劉徹不加理會。這也不能怪劉徹,他耳朵里一天要過多少人的名字,主父偃又是無名之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