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程二位將軍的帶兵方式不能說誰好誰壞,指揮官都有自己的性格,帶出來的兵能打仗就是好兵。

  劉徹即位後,覺得和李廣這種名將應該多接觸接觸,於是把李廣調回長安,擔任未央衛尉;程不識同時被調回,擔任長樂衛尉。這次對匈奴開戰,李廣參戰,程不識留長安守大門。

  劉徹最後制定的作戰策略是,由聶壹負責引誘匈奴單于率軍前來邊城馬邑,帝國軍隊在馬邑旁邊設伏,等匈奴單于來了,一舉而滅之,畢其功於一役。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註定,當年帝國和匈奴的第一次衝突就是在馬邑城,劉邦為此差點搭上一條性命;半個多世紀後歷史在同一地點重演,只不過這次中埋伏的恐怕要是匈奴人了。

  聶壹在帝國政府授意下,頻繁向匈奴走私大量物品,並有機會接觸到匈奴單于。現任的單于是冒頓的孫子,軍臣單于。軍臣單于對聶壹逐漸很快有了信任,聶壹便找到一個機會,說他可以把他的家鄉馬邑城都獻出來。當然他肯定找了合適的理由解釋自己的動機,這個就不用管了。軍臣單于半信半疑接受了,並約定聶壹回馬邑做內應,殺掉馬邑的長官,以人頭作為信號。

  聶壹用一個死囚的人頭代替馬邑長官的人頭,城下的匈奴情報人員見到後,迅速回報軍臣單于,馬邑城已被聶壹控制。軍臣單于率十萬騎兵越過邊界,直奔馬邑而來。不知道聶壹是怎麼說動軍臣單于親自領兵十萬前來,不過我覺得很可能是匈奴內部問題,軍臣單于需要打一場勝仗鞏固他的威信。

  馬邑旁邊的山谷中,氣氛非常緊張。韓安國、公孫賀、李廣率騎兵和戰車兵埋伏於此,兵力二十萬左右,統一由韓安國協調指揮,負責與匈奴軍主力正面交戰;王恢和李息的三萬步兵,由王恢協調指揮,負責進攻匈奴人的後勤線。

  不斷有斥候回報匈奴人的動向,韓安國幾個人收到的最新情報是,匈奴人大軍離馬邑只有百里之遙了,一天之後即會進入漢軍伏擊圈。

  7)無功而返

  匈奴人在距離馬邑百里距離時停住了,因為他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帝國邊境的居民和匈奴人生活方式差不多,放牧為生,可是匈奴人只看到成群的牲畜沒人管理,四處亂走,竟然沒有發現一個放牧人。軍臣單于忽然意識到事情不對,漢朝邊民不會無緣無故消失,而且不會是因為他們的到來才消失的,他們這次行軍並不公開,漢邊民不可能事先知道。軍臣單于下令停止進軍,先探明情形再說。

  漢帝國在靠近邊境的縣,每百里左右設置一個哨所,一個哨所五個人,障塞尉一名,士史、尉史各兩名。這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自己轄區內巡邊,有動靜就向上報告。今天就有一位敬業的尉史,照例來巡邏執勤,被匈奴人派出來的偵察兵抓住了,帶到軍臣單于面前。不能指望每個人面對敵人都泰然自若,保護自己的生命才是自然反應,尉史面對滿眼的匈奴人早已魂飛魄散,問什麼就答什麼了。

  軍臣單于得知馬邑獻城是一場騙局,漢軍埋伏在附近20萬後,大吃一驚,同時暗暗慶幸。漢朝邊民消失,肯定是因為漢軍大規模開過來,擔心要打仗,所以才逃難的。

  軍臣單于下令全軍撤回,把尉史也帶了回去。軍臣單于把尉史當成上天派來拯救他的使者,封為天王,這個人的待遇比他的前輩中行樂好多了。

  等在馬邑城附近的韓安國等人很快收到了消息,匈奴軍原路撤退了。韓安國沒有下令追擊,他沒有把握,擔心有詐。另外一個方向本來負責斷敵後勤的王恢三萬部隊,也不敢進攻。匈奴撤軍,王恢的任務已經失去了意義,他直接撤回來了。

  二十多萬人無功而返。

  長安震驚,劉徹震怒。

  我們回頭看看這次馬邑伏擊戰,失敗的。做事後諸葛亮很沒意思,不過我還是要說,劉徹對戰爭的設想太幼稚了。二十萬大軍用來打伏擊,出陰招,有這麼打仗的嗎,關雲長耍峨嵋刺,耍成什麼樣可想而知。伏擊戰必須封鎖消息,二十萬人來打仗,這麼巨大規模,消息怎麼封鎖。無論從哪方面考慮,匈奴問題絕對不會是一場戰爭就可以解決的,必須納入長期戰略規劃,是一場持久戰。劉徹的這次規劃,境界太低了。相對於這種破綻百出的陰謀而言,劉徹更需要高瞻遠矚的陽謀。

  劉徹把怒氣都發到了王恢身上了。先前王恢在朝堂上當著眾人高調陳辭,做慷慨激昂狀,信誓旦旦要打匈奴,天下人都知道了,王恢要打匈奴;真把王恢派上前線了,眼睜睜看著敵人路過,連出擊都不敢,一個敵人沒殺退回來了,天下人剛剛也都知道了,王恢不敢打匈奴。對後者王恢有自己的解釋:我的任務本來是斷匈奴後勤,匈奴人卻全軍撤退了,我的兵力只有三萬,攻之必敗,所以放棄了。我知道我有大罪,但是我為陛下保全了三萬士兵!

  對於王恢來講,當前的問題不是他的解釋能不能在劉徹那裡通過,他的問題在於,劉徹也需要做一個解釋,對天下人。

  有人說解釋是最沒用的,敵人不相信解釋,朋友不需要解釋。這句話很大言不慚,即便這句話是真理,天下人這個概念,對於劉徹來講,很難說是朋友的範疇,但肯定不是敵人,所以解釋是必須的。

  劉徹的解釋始終要著落在王恢身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