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天下美味食品進入宮廷,清帝的飲食逐漸發生變化。順、康兩朝逐漸改變以各類野獸肉和家禽、家畜等為主要原料和簡單的烹飪方式,從各種肉類整治、洗淨後切成大塊煮、燉、蒸、燒、烤等熟制、用大盤大碗盛裝,到食品多層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裝形式。康熙五十九年(1690)一月十二日,法國傳教士張成一行抵京。玄燁在暢春園熱情款待遠道的客人,賜給他們的食品有“堆成金字塔行的冷肉”,有“用肉凍、豆莢、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盤”。一月二十八日是我國傳統的新年,玄燁邀請傳教士們一起過年。除夕晚膳又賜給他們“年飯”十二盤菜餚,二十一種果品。菜餚、果品一改滿族“簡單”的烹製方法,使清代宮廷飲食在“質”的方面發生了很大的飛躍。特別是到了乾隆時期,隨著國家政治的鞏固,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發展,清代宮廷飲食也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乾隆在位(1735—1795)期間,清王朝經過了近百年的統治之後,正是鼎盛時期。全國的耕地面積已超過明代最高數字,達到六百餘萬頃。糧食富足,加速了商業發展和城市的繁榮。社會財富大量積聚,統治階級的享樂之風也日盛一日。皇帝居於封建統治的最高層,飲食服御,豪華奢麗,達到驚人的地步。宮廷飲食不僅打破了“關東貨”一統天下的局面,而且在飲食結構、烹飪技術上都得到改變。首先是北京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常年生活在東北的滿族人在身體、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常食含熱量較高的鹿肉、熊掌,容易使體內外的濕熱相搏,易患重病。因此乾隆帝對飲食結構進行調整,並對前代定製的宮廷制度中一些未成系統的條文加以修訂。在《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國朝宮室》中對宮廷飲食的等級標準及其份額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後、妃的不同等級享受不同的標準。皇帝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八個等級的妻妾。皇帝、皇太后、皇后享受最高標準的飲食,每次進膳用全份膳48品(包括菜餚、小菜、餑餑、粥、湯及乾鮮果品);每天用盤肉十六斤、湯肉十斤、豬肉十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隻、蔬菜十九斤、蘿蔔(各種)六十個、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青醬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棗等。皇后以下皇貴妃、貴妃、妃、嬪等按照等級相應遞減。皇貴妃、貴妃食半份膳(是皇帝的二分之一)二十四品,妃以下食半半份膳(是皇帝的四分之一)十二品。

  清統治者“王天下者食天下”,對全國各地的貢物,則是有選擇食用。皇帝御膳的主食——五穀雜糧,專用東北的粘高粱米粉子,散高粱米粉子,稗子米,鈴鐺麥,山西的飛羅白面,陝西的苡仁米,紫麥,寶雞的玉麥,蘭州、西安的掛麵,山東的恩面、博粉,廣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麥面,直隸的福壽字餑餑,山東的耿餅,安徽的青餅。在北京一地僅選用玉泉山、豐澤園、湯泉三處交的黃、白、紫三色老米。再有,清宮的御膳機構逐步健全,每日的飲食不僅是為了飽腹,還依不同的傳統節日習俗食應節食品:冬至餛飩,上元元宵,端陽粽子,中秋月餅,重九花糕……都以宮廷特有的原材料製作,在色、香、味、形上追求吉祥富貴,渲染皇家富豪的氣派。

  第三部分

  第60節 宮廷飲食的管理機構

  清代宮廷飲食的管理機構,主要是內務府和光祿寺。內務府是管理皇族事物的總機關,其屬下的“御膳房”、“御茶房”、“御茶膳房”是專門管理皇帝及皇室飲食的機構。皇帝的御膳房每日需要的米、面、菜、糖、酒、醋等物,由內務府屬下的“掌關防管理內管領事物處”管理。御膳房所用雞、鴨、豬等肉類物品,主要由內務府支出四萬兩銀購買,其中內廷每年約用兩萬兩千餘兩銀,則由光祿寺按季向戶部支領發給;鮮魚由掌儀司買辦。其中直隸進奶豬、乳羊、雞、野雞、鴨;崇文門每年春暮進黃花魚,十月進銀魚;直隸保德州天橋峽每年冬季進石華魚;山東進麒麟菜、海帶、紫菜、吉祥菜、魚翅;山西進石花冰魚、鰣花魚;兩淮進風乾豬肉、糟鵝蛋、糟鴨蛋;湖廣進銀魚乾、蝦米;江西進蝦米;外藩蒙古進熏豬、鹿肉乾;長蘆鹽政進豬、羊、雞、鴨、花魚等。

  皇帝每日所需蔬菜由內務府支銀購買。每年各地還要向宮廷進貢醬菜及地方特產,有山東進扁豆、鳳尾菜;浙江進醬菜、杭州菜;江蘇進各色小菜;福建進閩姜。為便於貯存並保證蔬菜等食品新鮮,紫禁城內設有五所冰窖,共藏冰約三萬塊。

  按照滿族的傳統習慣,皇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多在卯正,有時推遲到辰正(早六時至八時前後),晚膳多在午、未(十二點至午後二點前後)。兩次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如臨時需要飲食,則隨時傳進。到夏、秋兩季,早、晚膳則要提早半個時辰。清代皇帝用膳有固定時間,無固定地點。吃飯的地點不固定,多在皇帝的寢宮或活動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後的皇帝都以養心殿後殿為寢宮,在養心殿正殿批閱奏章、召見臣工、處理政事。之後,經常在養心殿東暖閣進膳。無論皇帝走到哪裡,身邊總有幾個專門負責“背桌子”的侍從。只要皇帝想吃飯,一聲“傳膳”令下,背桌子的侍從立即將三張膳桌一字擺開。負責皇帝日常飲食的御膳房,坐落在養心殿迤南,是與養心殿相鄰的南、北兩座大院。養心殿周圍的重華宮、咸福宮、建福宮等都做過乾隆皇帝的餐廳。傳膳太監手捧膳盒,從御膳房到皇帝傳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魚貫而入,把御膳房早已準備好的飯、菜、餑餑、粥、湯等逐一擺在長長的膳桌上。長桌擺滿,意味著御膳已齊備,膳房首領太監,請皇帝進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