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先謙,湖南長沙人,字益吾,曾任國子監祭酒、江蘇學政等職,是近代有名的史學家。王先謙參劾太監李連英,雖然言詞激烈,卻沒有提出任何實證。而慈禧太后礙於朱一新案時曾說過:“如僅只李連英一人之事,無論如何誣枉斷不因宮監而加罪言官”,同時迫於朝廷內外的壓力,撤簾歸政在即,因此顧不上與王先謙過多理論,這倒使他博得一個“直言”的好名聲。

  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敗,全國輿論大嘩。懾於慈禧太后的淫威,無人敢直接批評她本人,於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就成了替罪羊和眾矢之的。陝西道御史恩溥、福建道御史安維峻、吏科給事中褚成博等人紛紛上折,參奏李鴻章及北洋將領貽誤軍機、喪權辱國,同時,他們也再次捎到了李連英。其中許多人都提到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太監李連英由於受賄而出面包庇了北洋這批無能的將帥,於是人們似乎都相信了太監李連英此時已公然把持朝政這個“事實”。其實,誰都清楚,包庇北洋將帥的並不是做奴才的李連英,而是做主子的慈禧太后,只不過誰也不敢直說罷了。到了這一年的十一月,終於有人向慈禧太后挑戰了,這個人就是御史安維峻。安維峻在奏摺中尖銳地指出:人們都說“和議出自皇太后,李連英實左右之”,我就不敢相信,因為太后已經歸政了,要還牽制政事,就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天下臣民了;李連英是什麼人?他哪敢幹預政事?如果這是真的,祖宗家法豈能容?安維峻這裡說的是十足的反話,說穿了就是直接要求慈禧太后不要再牽制皇帝並且嚴厲處置李鴻章。此折一上,慈禧太后異常震怒,馬上以皇帝名義發諭:

  軍國要事,仰承懿訓遵行,天下共諒。安維峻封奏,托諸傳聞,竟有皇太后遇事牽制之語,妄言無忌,恐開離間之端,命革職發往軍台。

  這場風波,在慈禧太后的干預下,又平平安安地渡過了。

  總之,作為慈禧太后的寵監和奴才,置身在錯綜複雜的政治漩渦中,李連英沒有權利選擇,也沒有任何資格申辯,只能默默地忍受這一切。

  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政見不和,是眾所周知的。那麼李連英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間採取什麼態度呢?有人說,他是慈禧太后的寵監,當然是完全站在太后一邊,反對變法,構陷帝黨了,甚至還有人說光緒皇帝就是由李連英下毒最後毒死的。但是也有人說,李連英生性圓滑,八面玲瓏,兩面討好,不但慈禧太后喜歡他,光緒皇帝因為從小就受到他的看護,也十分喜歡他,叫他“諳達”(滿語:老夥伴、也有師傅的意思),還誇他“忠心事主”。晚清詩人王小航在《雜詠》第十三首中寫道:

  炎涼世態不堪論,蔑主惟知太后尊。

  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鳴咽老黃門。

  詩中講述的故事是:庚子亂後,兩宮西逃迴鑾至保定行宮。慈禧太后寢殿極華美,而光緒皇帝寢殿極冷落,李連英侍候太后睡後前來探望,見光緒在燈前枯坐,一問,才知被褥均無。此時已值隆冬季節,根本無法入睡。見到此景,李連英抱著光緒的腿,哭著說:“奴才們罪該萬死!”並將自己用的被褥讓與光緒使用。光緒回到北京後,回憶西逃過程中所受的苦,曾說:“要沒有李諳達,我就活不到今天。”據說,戊戌變法後,李連英因出言謹慎,不敢附和,雖未招致太后懷疑其忠誠,但感情上多少有些生分。所以在他的墓誌碑文中寫道,李連英自迴鑾後,“自思可告之無罪,已萌退志。”這個說法,是意味深長的。

  第三部分

  第53節 孤獨寂寞的晚年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病死於西苑的儀鸞殿。在辦理慈禧太后的喪儀之後,離慈禧太后死日還不到一百天,李連英就於宣統元年(1909)的二月初二日離開了皇宮,這時他在皇宮內已生活了五十多年。在他的墓誌碑文中是這樣說的:“及太上孝欽顯皇后升遐,公之退志決矣。”由此可見,李連英是主動提出離宮的。據清宮檔案記載,當時內宮主政的隆裕太后,為感謝他宮中服役多年,准其“原品休致”。就是可以帶原薪六十兩錢糧米退休,這個待遇在當時可以說在太監中是絕無僅有的。

  圍繞李連英出宮及身後各事,社會上又有許多傳說。有人說他自光緒皇帝的弟弟醇親王載灃監國攝政以後,恐遭報復,而退居宮外,以保全自己的腦袋;也有人說,李連英死後,宮中太監紛紛搶奪其遺產,隆裕太后下令查辦,將其悉數充公,並用於宮中大興土木,購置西式家具,等等。類似這樣的傳聞,一時非常盛行,這些詆毀多出自於一種感性的發泄而已。更奇的是還有人說,李連英生前得罪了許多人,出宮後就深居簡出,怕人報復,但最終還是被人在後海附近暗殺,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暗示了這樁兇殺案與民國初年任步軍統領的江朝宗有關。但仔細查閱江朝宗的檔案履歷,發現1911年3月李連英死的時候,江朝宗還遠在陝西漢中總兵任上,可見這些傳說純屬無稽之談。

  李連英出宮兩年後,於宣統三年(1911)二月初四日悄無聲息病死在北京自己的寓所里,時年六十四歲。而此時綿延了二百多年的大清帝國,也已經風雨飄搖,危在旦夕了。儘管如此,清宮裡隆裕太后對這個一輩子為其當牛做馬的忠順奴才的死,還是十分傷悼,於是下令賜銀千兩,賞埋京西恩濟莊太監塋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