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另一批自翊為封建正統衛道的官吏則對李連英的青雲直上感到惶恐不安,他們深怕長此發展下去,會重蹈歷朝歷代太監干政的覆轍,為此他們紛紛上書,希望慈禧太后能虛賢納諫,屏抑李連英勢力的膨漲和發展。還是在同治初年,慈禧太后因寵信小太監安得海而屢遭物議,言官頻上奏章,勸諫她親賢遠宦。慈禧太后出自於穩定政局、安撫人心的考慮,曾以謙和大度的姿態接受了言官的勸告。而這時情況已大不相同,過去對她有所制約的政治力量已經削弱或不復存在,同時她對控制朝政以及駕馭各派政治勢力有絕對的信心和充分的把握,完全沒必要再擺出政治家那一套雍容大度,來聽取言官們喋喋不休的說教了。因此,我行我素的慈禧太后毫不客氣地拒絕了這些所謂“義正辭嚴”的批評。

  李連英第一次遭到朝臣猛烈抨擊是在光緒十二年(1886)。這一年的四月,北洋大臣李鴻章以北洋海軍已編練成軍,奏請欽派大臣校閱。慈禧太后當即派總理海軍大臣醇親王奕X親往巡閱北洋各海口。由於奕X是光緒皇帝的生父,身份崇隆,因此加派太監、御醫隨行,“以時調護”。奕X是一個城府極深而且非常謹慎之人,在慈禧太后召見之時,他主動要求派太后身邊的寵監——儲秀宮總管李連英隨行,以表明心跡,減少太后對自己的猜忌。此舉正中慈禧太后下懷,立即得到她的允准。於是,奕X四月十三日行抵天津,會同北洋大臣李鴻章乘兵輪出海,先後巡視了大沽、旅順口、威海衛、煙臺等處,五月初一日回京復命並奏報巡閱情況。此行一切順利,惟因太監李連英隨行校閱水師,在朝廷掀起了一陣波瀾。

  按照清朝的制度,由親王主持這樣規模的閱兵大典,同時另派太監隨行,在歷史上並無先例。據說:“李鴻章為之設行台,王與李連英居處一切無軒輕。惟閱兵時,王坐於前,連英立於後而已。於是丁汝昌、衛汝貴、衛汝成、葉志超、趙桂林、龔照_諸人,皆奉贄連英門下,稱受業。”

  消息一傳開,輿論一片譁然。兩個多月後,監察御史朱一新於八月二十四日借山東、山西、河北等省發生水災,遂以遇災修省為由,上折諫曰:

  我朝家法,嚴馭宦寺。世祖宮中立鐵牌,更億萬年,昭為法守。聖母垂簾,安得海假採辦出京,立置重典。皇上登極,張得喜等情罪尤重,謫配為奴。是以綱紀肅然,罔敢恣肆。今夏巡閱海軍。太監李連英隨至天津,道路嘩傳,士庶駭諤,意深宮或別有不得已苦衷,匪外廷所能喻。然宗藩至戚,閱軍大典,而令刑餘之輩廁乎其間,其將何以詰戎兵崇體制?

  在折中朱一新還反覆強調閹官是“巧於奉迎而昧於大義”之輩。他們“售其小忠小信”,“陰竊作福作威之柄”,為此,希望不要重蹈唐朝太監監軍之覆轍。

  第三部分

  第52節 忠心事主

  奏摺呈上後,慈禧太后極為不滿。第二天,她就頒了一道長達六百多字的懿旨。親自為李連英辯解,並斥責朱一新是“危詞聳聽”和“附會不經”,要求拿出確證和明白回奏說“深宮或別有不得已苦衷”是什麼意思。由於朱一新也只是聽說,拿不出李連英干預政事的實據,又無端觸及朝廷及皇室中最敏感、最微妙之處,在慈禧太后的淫威高壓下,他在回奏中無法說清楚,實際上也不敢說清楚此事的原委,只好輕描淡寫的答覆。折上後,慈禧太后益加憤怒,又發懿旨,大罵朱一新“書生迂拘”,“才識執謬”,並下令把他降為主事。

  事後,許多人都認為慈禧太后是明顯地偏袒太監李連英,對朱一新的打擊壓抑是不公正的。那麼,李連英是否在隨行巡閱海軍過程中交接外官、干預政事了呢,醇親王是一口否定,但眾人卻異口同聲咬定此事,惟有晚清詩人王小航力證李連英並無此事,他在《方家園雜詠二十首並記事》中說:

  及王赴煙臺閱海軍,懿旨賜杏黃轎。王不敢乘而心益加惕,力請派李連英偕往。出宮後,每見文武各員,皆命李連英隨見。王意在避本生(父)擅權之嫌也。而連英怵於安得海之禍,布靴布衣,每日手執王之旱菸筒,大皮煙荷包,侍立裝煙。退則入王之夾室中,不見一人。時直魯兩省卑鄙官員,欲乘機逢迎大總管者,皆大失所望。王之左右與李連英皆一介不取而歸,王大讚賞之。

  按王小航的說法,李連英又完全是一個謹慎本分的賢良太監了。但是,這樣基本站在太監一邊的評價在一個完全被封建正統思想統治的社會中是太少見了。

  兩年以後,李連英又受到了第二次激烈的抨擊。光緒十四年(1888),江蘇學政王先謙以太監李連英招搖奏請懲戒,他在折中說:

  宦寺之患,自古為昭,本朝法制森嚴,從無太監攬權害事。皇太后垂簾聽政,一稟前謨,毫不寬假,此天下臣民所共知共見者。乃有總管太監李連英,秉性奸回,肆無忌憚,其平日穢聲劣跡,不敢形諸奏牘。惟思太監給使宮禁,得以日近天顏,或因奔走微長,偶邀宸顧,度以事理所有。獨該太監誇張恩遇,大肆招搖,致太監篦小李之名,傾動中外,驚駭物聽,此即其不安分之證明。易曰:履霜堅冰,漸也。皇太后、皇上於制治保邦之道,靡不勤求夙夜,遇事防維。今宵小橫行,已有端兆,若不嚴加懲辦,無以振綱紀而肅群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