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基督教在唐朝、元朝都曾斷續傳入中國,在明朝萬曆十年(1582),因耶穌會傳教士的努力,則再度傳入。順治親政的第一年,為了學習一些日食、月食、彗星、流星、曆法等天文、物理知識,就接受了大學士范文程的引見,召見了在欽天監任職的北京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淵博高深的學識,得到了順治帝的尊敬。而湯若望在得到這種教習機會後,在解釋科學知識的同時,開始向順治帝傳輸基督教教義。其教義中關於人類起源、人類苦難、人類救贖的闡釋,使對這些問題存有深深疑惑的順治折服了。教義中關於一切罪過都可以通過懺悔而獲得天主寬恕、並免遭審判的思想,也隨之植入了順治的心靈。但湯若望在順治頭腦中苦心營造的這一信仰,終因缺少這片廣闊土地的文化滋養而坍塌了——在這片土地上被深深滋養著的佛教,其關於相同問題及出路的闡釋,最終征服了順治帝,並成為了他的人生信仰。

  史學界人士曾普遍認為,順治帝接觸佛教,開始於同京師海會寺主持憨璞聰的會晤。那一年,是順治十四年(1657)。但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內國史院滿文檔案”的佐證,晏子友先生論證了順治帝應該是在八年的秋冬,通過認識在河北遵化景忠山石洞內靜修的別山法師而開始了解佛教的。

  佛教,誕生於公元前六世紀至前五世紀的印度,創始人為迦吡羅衛國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其基本教義認為人生是無常的、無我的、痛苦的。造成痛苦的根源,在於人自身的欲望和行為。而這種欲望和行為,又導致生命輪迴的善惡報應的結果。每個人就生活在這種無常無我的輪迴報應中,要想擺脫這種痛苦,只有通過修悟,徹底轉變自己世俗的欲望和認識,才能超出生死輪迴的報應獲得解脫。這種基本教義在漫長的傳播發展過程中,因為傳播者對其思想戒律在理解上產生了眾多的分歧,而分化為許多教派。傳入中國的,主要是其中的大乘教派。它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並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天台宗、律宗、淨土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密宗等主要宗派。其中的禪宗,又是影響力最大的占主導地位的宗派。“禪”是梵文的音譯,其意是心緒寧靜專注地思慮。“禪宗”主張,用這種靜心思慮的方法,來悟出佛法和得到徹底解脫。而禪宗在發展中,又分化為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五宗。其中,臨濟、曹洞又是流傳時間最長、影響也最大的兩個宗派。在景忠山上修行的,正是曹洞宗的僧人。他們同順治之間的往來,被記載在景忠山上眾多的碑文石刻上。上面記載著在順治八年(1651),順治因為出獵來到景忠山,在碧霞元君殿會見了主持海壽法師,得知“知止洞”內,有一位別山禪師已經在洞內靜修了九年,就非常敬佩。在探望之後,回宮即在西苑(中南海)的椒園(又名蕉園)辟出萬善殿,召別山法師入宮,供其修身。但法師在禮節性地入宮後,就拒絕了順治的好意,回到景忠山繼續住在石洞內修行了。這件事,使順治帝知道了佛教,知道了佛教中有一些高世獨立的人,他們的信仰與追求,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於是,順治陸續延請了一些佛門中人入住萬善殿,開始了同佛教的接觸。而那位回了山洞的別山法師,由於給順治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順治十年(1653)又被詔入西苑椒園,賜號“慧善普應禪師”,並在椒園住了下來。

  但是僅憑碑文石刻的記載,多少有些孤證,而《清世祖實錄》等漢文的官方檔案中,又沒有順治曾經在八年駕臨景忠山的記載。好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冊在獲得翻譯後,為其提供了寶貴的佐證史料:上面記載,順治八年十一月初七日(1651年12月19日),順治帝與皇太后、皇后一起行獵,駐於河北遵化。初八日住在高家莊,並在這一天,去了娘娘廟,賞和尚海壽千兩銀子。等到從灤州迴鑾的途中,在十二月初三(1652年1月13日),再次去了娘娘廟,“賜京宗山……南洞之和尚伯三銀一百兩”。這裡,娘娘廟是碧霞元君殿的原稱,海壽即該殿的主持法師,而“京宗山”就是“景忠山”,“伯三”就是“別山”,只是因為在將滿文翻譯成漢文時,地名、人名的翻譯使用的是音譯方法,因之所選的音譯漢字不同而已。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冊”,是清朝初期內國史院這個政府機構為纂修國史而輯錄的滿文檔案材料,它按年月日的順序編輯。由於修史角度的不同,檔冊所輯錄的事件內容就詳略不同。儘管是簡單的記載,但將其與碑文石刻相對照,其登山原因、時間、別山法師修行處所都是吻合的,正佐證了碑文石刻所述事實的真實性。

  第一部分

  第9節 誰是董鄂妃

  但可能是因為曹洞宗的參佛方法著重於從個體去體悟佛性,不是很適合順治當時正值少年的文化基礎,而且這種教派的修身方法,也決定了海壽、別山等僧人的不善言辭,所以當順治在十四年(1657)結識了禪宗中的另一主要教派臨濟宗的一些僧人後,曾說,一開始我雖然尊崇佛教,卻並不知道有教法派別的區分,也不知道各個教派中的高僧,知道這些,是從憨璞聰開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