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本來這等事一出,結果也就出來了。不過事也湊巧,在兩太后操縱光緒帝下令懲治午門護軍不久,又發生了一起由於守門護軍失察,瘋人劉振生擅入神武門混進深宮後才被拿獲的事件。這起事件無疑給一心想發泄私憤的慈禧太后敲響了警鐘,雖然她的面子大於國法,但與身家性命相比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經過反覆審查、仔細斟酌,兩太后終於做出從輕發落的懿旨:“惟念門禁最為重要”故“格外加恩”,但當事人玉林仍被革去護軍,杖一百流二千里照例折枷,枷滿鞭責發落;祥福革去護軍,杖一百鞭責發落;忠禾革去護軍,杖一百不准折贖,圈禁二年期滿折責三十板。雖然對這幾名護軍的最後判罰也並不輕鬆,但這比起圈禁五年發往黑龍江充當苦差遇赦不赦就要好得多了。

  了解了以上的各種情形以後,下面介紹的事件就是“情理之中、不足為奇”了。

  光緒二十二年(1896)三月十二日夜,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頤養天年的寧壽宮,被兩個盜賊撬開門鎖潛入其中,盜出制錢三百四十串,第二天一早,一隻裝著腐爛菜葉的垃圾筐被運出紫禁城,宮中的制錢也隨筐出了禁城。得手後的盜賊故伎重演,直到暴露為止。後來,涉案的兩個“內奸”(一滿一漢)雖被處置,但宮廷門禁的情況也讓老百姓窺見一斑。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月初八日,太和殿(即金鑾殿)也就是皇帝登極、舉行大典、命將出師等之所在的神聖殿堂,卻有人在裡面手舞足蹈、拍打窗欞,更可怕的是他隨身帶有短刀、火柴、石塊等危險品(兇器)。此人是什麼人?怎麼進的禁城?事情是這樣的,此人名叫賈萬海,順天府大興縣人,時年二十九歲,患有瘋疾,這天病情發作,竟攜帶利刃、火柴等物混入大內,見無人發覺,他又神不知鬼不覺地竄進大殿,看著金碧輝煌、華貴出奇的殿堂,一時興起竟手舞足蹈於聖殿之上,而且敲打窗欞以助其興。此瘋病患者最後雖然被處以極刑,但此事對戒備森嚴的宮廷禁衛狀況無疑是有力地嘲諷。

  由於破禁之事頻繁發生,清政府不斷頒發上諭嚴格門禁制度,厘定門禁章程;加強宮廷守衛人員,更換守衛器械。但也未能確保紫禁城長治久安,破禁之事更是愈演愈烈。應該一提的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紫禁城——皇宮大內,這個對中國老百姓來說神秘莫測、高高在上,讓王公大臣也戰戰兢兢,不勝惶恐的神聖殿堂,卻被侵略中國的八國聯軍的鐵蹄踩在腳下,“八國統兵官員及各國公使隨意出入大內”。後來清查,宮內僅金銀器具、銅瓷器皿等就丟失了數千件,且不說書畫陳設、珍玩細軟等寶什。宮禁到此地步,“帝國”這般下場,可氣!可悲!可嘆!

  縱觀清代紫禁城之禁衛,從整體上說是“禁”大於“不禁”、“偶然”少於“必然”,但是,宮禁從清初設立到清亡為止一以貫之且不斷強化,事發一次整肅一次,典章制度再完備一次。機構在擴大,人數在增加,兵械在更換,處罰在加重,而破禁之事卻屢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原因何在呢?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如嘉慶皇帝在陳德行刺案發生後曾硃筆親書的那樣:“必有失德,始有此驚予之事”,實際上豈“失德”二字了得?一言以蔽之:清代紫禁城既防守嚴密,又漏洞時出;既禁戒繁縟,又網開一面;既嚴刑峻法,又執法犯法。微觀上說,這僅是宮廷“疏於管防”“刁民”興風作浪而已,宏觀上看,宮廷失禁是發展至巔峰時期的封建專制社會走向沒落的徵兆,是民心向背的反應,事出偶然實為必然。

  第一部分

  第1節 萬年吉地清東陵

  河北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群山環抱,蒼松掩映,乃清初順治皇帝親點的“萬年吉地”,清代在這裡先後修建了九座帝後陵和五座妃園寢,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位皇帝和眾多后妃。今天,清東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景區,吸引著眾多遊客紛至沓來。

  進入陵區,人們首先看到的是昌瑞山下一座孤立於風水牆外的陵園。仔細觀覽,於殘垣斷壁間仍可發現其規制相當特殊。該陵沒有馬槽溝、玉帶河和券橋,但陵前建有神道碑亭。進入大門,但見其三座門位於享殿之前,隆恩殿已拆,僅存基址。有資料及舊照片顯示該殿並非帝後陵中常見的歇山頂,而是規格更高的重檐廡殿頂,突顯陵主的高貴尊崇。這就是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初有名的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歷經數朝,竭力輔佐兒孫兩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後累加諡號稱“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受到清室頂禮尊崇。她是清東陵安葬的輩分最高的人,但為什麼卻被置於風水牆之外呢?這就牽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后下嫁。

  據野史記載,清朝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總攬朝綱,“出入宮禁,時與嫂侄居處,如家人父子。”而孝莊太后時當盛年,寡居無歡,認為多爾袞功高天下,又將帝位讓給了她的兒子,忠心輔政,除非自己以身報答,不足以極其功,於是委身相事,藉以籠絡多爾袞。不久,多爾袞的妻子亡故,於是朝中范文程等大臣乘機鼓動皇太后與攝政王合宮,正式結婚,雙方自然都很樂意。定下婚期後,就以順治小皇帝的名義頒詔天下,宣稱“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就這樣,皇太后紆尊降貴,公然下嫁給了小叔子,攝政王多爾袞成了幼帝順治的繼父,其名號稱為“皇父攝政王”。詔書中說得倒也直白,年輕的皇太后終於難守空閨,紅杏出牆,自願下嫁給剛剛喪妻的多爾袞。甚至有些小說中稱,早在皇太極在世時,莊妃已與多爾袞兩情相悅,暗渡陳倉了,此時結婚,終使兩人夙願得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