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康熙南巡,主要是為了巡視河工。康熙曾親筆諭親信曰:“近日聞得總河無才,兩河壞之已極,朕欲看河南邊走走,未定日期。”明末清初,黃河年久失修,水患異常嚴重。據統計,順治年間(1644—1661)決口二十次,康熙元年至十五年(1662—1676)就達四十五次,災難之重,尤倍於前代。康熙十五年,黃水倒灌洪澤湖,高堰大堤因承受不了黃、淮二水的強大壓力而決口三十餘處,運河大堤崩塌,淮揚地區幾個縣被水淹沒,致使運道不通,漕運受阻。而漕運是清政府的生命線,每年都需要六七千漕船從江南地區運載四百萬石漕糧到京師,作為官俸、兵餉以及居民生活的來源。因此,康熙把三藩、河務、漕運三件大事,親自書寫掛在宮中的柱子上。三藩平定以後,台灣內附,中原安定,使康熙得以有暇巡幸江南。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康熙東巡狩,他下泰山後,臨時決定南巡視察河工,這是他第一次南巡。此前,在康熙十六年,康熙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和他的幕僚陳潢根據實地調查,提出修築洪澤湖東的高堰大壩,疏通上、下游淤塞,堵築洪澤湖及黃河沿岸各決口,使黃、淮回歸故道。經過幾年修浚,治河工程取得很大成效。但由於治河工作中出現一些爭論,康熙決定親臨視察。他遍歷高家堰、武家敦、洪澤湖等地,訪民疾苦。康熙二十八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南巡,進行考察。他對靳輔的治河功績做了肯定。他諭內閣曰“朕巡行南省,往視河道,江南淮安諸地方,自民人、船夫皆稱譽前河道總督靳輔,思念之不忘。”

  第三次南巡已是康熙三十八年,此十年間,康熙忙於征噶爾丹,無暇南巡,靳輔去世,歷任河督都不稱職,造成河患日趨嚴重。康熙曾向西洋人學習數學,因此在此次南巡途中,他親自用水平儀進行測量,他針對洪澤湖水位低,黃河水位高,河水倒灌,致使湖水泛濫的狀況,靳輔重築堤壩,他主張兼重挑浚。此後,黃河治理工程在他的實際領導下進行,黃河的治理工作取得極大的成效。此後,他又三次南巡,視察河工。

  乾隆在《南巡記》中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因此,每次南巡他都要親自巡視河工。六次南巡,他五次視察黃河水利工程,四次視察浙江海塘工程,其中,尤以錢塘江海塘工程建樹最大。關於乾隆到海寧,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康熙年間,時雍正為皇子,與海寧陳士倌相友善,正值兩家各生子,歲月日時皆同,雍正大喜,命人抱來,很久方才送歸,已非陳氏子,且易男為女。雍正即位後,即提拔陳氏數人至高位。乾隆時,尤其優禮陳氏。曾南巡至海寧,即日幸陳氏家,升堂垂詢家世。關於乾隆的身世之謎,本文不多加評論,但乾隆到海寧究竟所為何事呢?

  錢塘江連接東海,江水順流而下,海潮逆流而上,相互衝擊,其勢洶湧澎湃。傳說錢塘江潮為伍子胥、文種魂魄所化,前浪為伍子胥,後浪為文種,前後浪相逐,潮水越激越高。錢塘江潮之大,曾使統一六國的秦始皇望之生畏,繞道渡江,因此錢塘江又被稱為羅剎江。南宋高宗趙構,夜半聽得萬馬奔騰,以為是金兵追來,後來方知是錢塘潮聲。浙江海寧、仁和二縣,正當江海交匯處,潮汐一日二至,這一地區與杭嘉湖平原和江蘇的蘇松常地區相連,一旦海塘不固,泛濫之禍將波及整個江南。據史料記載,早在漢朝就開始修築海塘,唐宋以後,歷代都有修築。最著名的當數五代時的吳越王錢B,捍海塘久築不成,他命強弩三千,箭射潮頭,逼使潮水後退,海塘得以建成。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即已大規模地修築海塘。雍正十三年,猝遇大風暴,海塘潰決殆盡。乾隆即位後,開始重修海塘。他前兩次南巡時,地方官員因為從杭州到海塘之間春季路途泥濘難走,便報告說海塘安瀾,請乾隆無庸親臨視察。乾隆二十五年,浙江潮信告警,海塘工程施工中又出現石塘、柴塘之爭,從第三次南巡起,他每次都到海寧視察塘工。柴塘是一種簡易的塘壩,用柴土相間而築成,石塘是用大條石砌成,可以一勞永逸。但海寧一帶柴塘之下都是浮土活沙,建立石塘必須內移數十丈,方能打石樁,地方官員不敢決定。乾隆二十七年三月,乾隆到杭州的第二天,即親臨海寧,親試打樁,他見石樁必須內移數十丈方能固定,必然會損毀百姓的田廬,是“欲衛民而先殃民”,決定先建柴塘,待接漲沙堅,再改築石塘。到後兩次南巡時,下令在能改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了石塘。到乾隆晚期,憑藉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浙江境內已建成自金山到杭縣長達二百四十八里的魚鱗石塘,錢塘江南岸也修建了自寶山至金山長達二百四十二里的塊石簍塘。有力地保護了富庶的吳越地區,此舉受到後世的高度評價。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到海寧視察塘工均駐蹕在陳氏名園安瀾園中。安瀾園原名隅園,乾隆賜名安瀾園,取海塘安瀾之意。安瀾園是江南四大名園之一,園中古樹參天,景致優美,乾隆十分喜歡,他後來在圓明園中仿建此園,取名四宜書屋。

  第一部分

  第12節 籠絡江南士大夫

  康熙、乾隆南巡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籠絡江南士庶人心。康熙南巡時,正值清朝入主中原未久,由於清初的統治者採取了民族高壓政策,“留人不留髮,留髮不留人”。“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大肆屠殺江南人民,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戰爭持續了二十年之久。此後,反清鬥爭雖告失敗,但人心未附,士大夫拒絕與清政府合作。康熙為了爭取他們的支持,在南巡途中,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以拉攏江南的士大夫及明遺民,取得極好的效果。康熙極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南巡時,他親祭明太祖陵,於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頭禮,又於寶城前三奠酒,當地百姓觀者萬餘人,極為感泣。當車駕經過明故宮時,他感慨久之,做《過金陵論》:“……朕省方南來,駐蹕江寧,將登鐘山,酹酒於明太祖之陵。道出故宮,荊榛滿目,昔鳳闋之嵬峨,今則頹垣斷壁矣,昔者玉河之灣環,今則荒溝廢岸矣。……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國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業業,取前代興廢之跡,日加警惕焉,則庶幾矣。”後五次南巡,康熙也都親祭明太祖陵。康熙還為明孝陵親自題寫了“治隆唐宋”四字碑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