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陳其美對我有再造之恩,他保證事成之後,讓我平安無事,得享榮華富貴,所以我到底還是站在他這一邊。”
應桂馨垂頭喪氣地說道,“我依陳其美的安排,派武士英刺殺了宋先生,故意把武士英留在府上,又保留了與洪述祖通電的證據,一來讓武士英做替死鬼,二來把禍水潑到北京那邊……”
應桂馨接下來又說了一大通,大意是南北雙方都不滿意當前的現狀,袁世凱想滅掉革命黨獨攬大權,孫文看不慣袁世凱坐享革命成果,既然一國不容二主,南北之間就必有一戰,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開戰的藉口而已。“刺宋案”一發生,南北兩邊都覺得這是一個吞滅對方的大好機會,所以根本沒打算清查此案,都在努力地發動民間輿論,往對方身上潑髒水,以爭取民心。與此同時,雙方積極備戰,袁世凱通過善後大借款擴充軍備,孫文則四處開會籌備討袁,都想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吞滅對方。
二次革命爆發後,應桂馨從六十一團兵營監獄裡越獄,逃到青島躲避。他之所以選擇暫避青島,而不是避居海外,是因為青島地處南北之間,方便他觀望形勢,如果南方贏了,他就立刻南下,如果北方獲勝,他就即刻北上,總之無論哪一方獲勝,他都有利可圖。後來北方獲勝,應桂馨立即望風轉舵,投靠了袁世凱。只不過他去北京後鬧得太狠,既要酬勞又要勛位,還要求所謂的“平反冤獄”,袁世凱忍了他幾個月,最後實在忍無可忍,密令雷震春派人刺殺他。至於陳其美要除掉應桂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殺人滅口。當年陳其美暗殺陶成章後,推王竹卿做了替死鬼,放了親信蔣志清一馬,蔣志清立即遠避海外,守口如瓶,陳其美非但沒有動殺人滅口之心,反而準備等蔣志清回國之後,便委以重用。在“刺宋案”上,陳其美的做法幾乎完全相同,推武士英做了替死鬼,放了親信應桂馨一馬,只是沒想到應桂馨竟然投奔了袁世凱,而且根本不守秘密,四處拿“刺宋案”說事,實在令他怒不可遏,便起了殺人滅口之心,於是發電報託身在國內的杜心五代為懲治。
應桂馨為求活命,事無巨細地說了一大通,胡客卻不想再聽下去了。
不知道為什麼,在這一瞬之間,胡客竟對暗殺產生了厭惡之感。他行刺殺之事已有多年,手下的亡魂不計其數,卻始終沒有對這種替天行道的手段產生過一絲反感。可是現在他卻心生厭惡了,他厭惡刺殺之事,也厭惡刺殺之人。
他甚至在心裡暗暗地厭惡自己。
胡客不想再聽應桂馨的長篇大論,也不打算把應桂馨的回覆帶給杜心五。
刀鋒斜掠,划過應桂馨的左腳踝,胡客沒有取應桂馨的性命,只是割斷了他的足筋。當年姻嬋的左腳踝被槍彈擊中,如今胡客以牙還牙,分毫不差地報還在應桂馨的身上。
胡客把小刀丟在應桂馨的腳邊,大步走出了頭等車廂。
經過車廂連接處時,胡客看見了守在這裡的索克魯。
索克魯已經老了,眼窩深陷,頭髮和鬍鬚均已花白。這位曾經叱吒風雲一時的御捕門總捕頭,一生與刺客和殺手為敵,沒想到年老之際,竟然做起了曾經最為痛恨的事情。
對視一眼,錯身而過,胡客不再理會索克魯。
索克魯聽見了應桂馨因足筋斷裂而發出的慘叫聲。他知道應桂馨沒死,於是沖身邊的兩個秘密軍警使了個眼色。兩個秘密軍警站了起來,摸出砍刀,嗖地一下鑽進了頭等車廂。
越來越多的人朝頭等車廂聚集,車內是萬般喧譁,車外則是夜色深沉。
胡客微微一笑。
穿行於人潮之中,他大步向前走去,再不回頭。
(全書完)
後記
中國歷史上有眾多青史留名的刺客,這些刺客的故事精彩紛呈,往往比小說更為精彩,其中要離刺慶忌的故事,尤為令我著迷。
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在吳國號稱第一勇士,有萬夫不當之勇。吳王僚被專諸刺殺後,公子光謀奪吳王位,是為吳王闔閭。慶忌逃往衛國,在衛國招兵買馬,發誓要報殺父之仇,成為了闔閭的心頭大患。闔閭想除掉慶忌以絕後患,伍子胥便向他推薦了要離。
為了接近慶忌,要離獻上斷臂殺妻的苦肉計。他辱罵闔閭,被闔閭治罪,被斬斷右臂,然後赴衛國投奔了慶忌。得知要離投奔慶忌後,闔閭又殺掉了他的妻子,並且焚棄於市。
慶忌探得斷臂殺妻的事實,以為要離與闔閭有血海深仇,於是對要離深信不疑,將之視為心腹。
三個月後,慶忌整頓兵馬,率軍出征吳國,與要離同乘一船渡江。
船至江心,要離趁慶忌不備,突然用獨臂握矛,出其不意地刺穿了慶忌的胸膛。慶忌震驚之餘,大笑著說:“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行刺於我!”左右衛兵一擁而上,欲將要離碎屍萬段,卻被慶忌阻止了。“這是天下勇士,”慶忌說道,“一日之內,怎麼可以殺死兩個天下勇士呢?”慶忌命令衛兵放了要離,然後拔出短矛,血流如注而死。
要離殺妻事君為不仁,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為不義,自覺無面目苟活於世,於是自斷手足,伏劍而死。
寫一個關於刺客的故事的想法,正是萌生於讀完這個故事的那一刻。
應桂馨垂頭喪氣地說道,“我依陳其美的安排,派武士英刺殺了宋先生,故意把武士英留在府上,又保留了與洪述祖通電的證據,一來讓武士英做替死鬼,二來把禍水潑到北京那邊……”
應桂馨接下來又說了一大通,大意是南北雙方都不滿意當前的現狀,袁世凱想滅掉革命黨獨攬大權,孫文看不慣袁世凱坐享革命成果,既然一國不容二主,南北之間就必有一戰,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開戰的藉口而已。“刺宋案”一發生,南北兩邊都覺得這是一個吞滅對方的大好機會,所以根本沒打算清查此案,都在努力地發動民間輿論,往對方身上潑髒水,以爭取民心。與此同時,雙方積極備戰,袁世凱通過善後大借款擴充軍備,孫文則四處開會籌備討袁,都想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吞滅對方。
二次革命爆發後,應桂馨從六十一團兵營監獄裡越獄,逃到青島躲避。他之所以選擇暫避青島,而不是避居海外,是因為青島地處南北之間,方便他觀望形勢,如果南方贏了,他就立刻南下,如果北方獲勝,他就即刻北上,總之無論哪一方獲勝,他都有利可圖。後來北方獲勝,應桂馨立即望風轉舵,投靠了袁世凱。只不過他去北京後鬧得太狠,既要酬勞又要勛位,還要求所謂的“平反冤獄”,袁世凱忍了他幾個月,最後實在忍無可忍,密令雷震春派人刺殺他。至於陳其美要除掉應桂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殺人滅口。當年陳其美暗殺陶成章後,推王竹卿做了替死鬼,放了親信蔣志清一馬,蔣志清立即遠避海外,守口如瓶,陳其美非但沒有動殺人滅口之心,反而準備等蔣志清回國之後,便委以重用。在“刺宋案”上,陳其美的做法幾乎完全相同,推武士英做了替死鬼,放了親信應桂馨一馬,只是沒想到應桂馨竟然投奔了袁世凱,而且根本不守秘密,四處拿“刺宋案”說事,實在令他怒不可遏,便起了殺人滅口之心,於是發電報託身在國內的杜心五代為懲治。
應桂馨為求活命,事無巨細地說了一大通,胡客卻不想再聽下去了。
不知道為什麼,在這一瞬之間,胡客竟對暗殺產生了厭惡之感。他行刺殺之事已有多年,手下的亡魂不計其數,卻始終沒有對這種替天行道的手段產生過一絲反感。可是現在他卻心生厭惡了,他厭惡刺殺之事,也厭惡刺殺之人。
他甚至在心裡暗暗地厭惡自己。
胡客不想再聽應桂馨的長篇大論,也不打算把應桂馨的回覆帶給杜心五。
刀鋒斜掠,划過應桂馨的左腳踝,胡客沒有取應桂馨的性命,只是割斷了他的足筋。當年姻嬋的左腳踝被槍彈擊中,如今胡客以牙還牙,分毫不差地報還在應桂馨的身上。
胡客把小刀丟在應桂馨的腳邊,大步走出了頭等車廂。
經過車廂連接處時,胡客看見了守在這裡的索克魯。
索克魯已經老了,眼窩深陷,頭髮和鬍鬚均已花白。這位曾經叱吒風雲一時的御捕門總捕頭,一生與刺客和殺手為敵,沒想到年老之際,竟然做起了曾經最為痛恨的事情。
對視一眼,錯身而過,胡客不再理會索克魯。
索克魯聽見了應桂馨因足筋斷裂而發出的慘叫聲。他知道應桂馨沒死,於是沖身邊的兩個秘密軍警使了個眼色。兩個秘密軍警站了起來,摸出砍刀,嗖地一下鑽進了頭等車廂。
越來越多的人朝頭等車廂聚集,車內是萬般喧譁,車外則是夜色深沉。
胡客微微一笑。
穿行於人潮之中,他大步向前走去,再不回頭。
(全書完)
後記
中國歷史上有眾多青史留名的刺客,這些刺客的故事精彩紛呈,往往比小說更為精彩,其中要離刺慶忌的故事,尤為令我著迷。
慶忌是吳王僚的兒子,在吳國號稱第一勇士,有萬夫不當之勇。吳王僚被專諸刺殺後,公子光謀奪吳王位,是為吳王闔閭。慶忌逃往衛國,在衛國招兵買馬,發誓要報殺父之仇,成為了闔閭的心頭大患。闔閭想除掉慶忌以絕後患,伍子胥便向他推薦了要離。
為了接近慶忌,要離獻上斷臂殺妻的苦肉計。他辱罵闔閭,被闔閭治罪,被斬斷右臂,然後赴衛國投奔了慶忌。得知要離投奔慶忌後,闔閭又殺掉了他的妻子,並且焚棄於市。
慶忌探得斷臂殺妻的事實,以為要離與闔閭有血海深仇,於是對要離深信不疑,將之視為心腹。
三個月後,慶忌整頓兵馬,率軍出征吳國,與要離同乘一船渡江。
船至江心,要離趁慶忌不備,突然用獨臂握矛,出其不意地刺穿了慶忌的胸膛。慶忌震驚之餘,大笑著說:“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行刺於我!”左右衛兵一擁而上,欲將要離碎屍萬段,卻被慶忌阻止了。“這是天下勇士,”慶忌說道,“一日之內,怎麼可以殺死兩個天下勇士呢?”慶忌命令衛兵放了要離,然後拔出短矛,血流如注而死。
要離殺妻事君為不仁,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為不義,自覺無面目苟活於世,於是自斷手足,伏劍而死。
寫一個關於刺客的故事的想法,正是萌生於讀完這個故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