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飛船繞著自己的軸線笨重地轉身時,光影開始從牆壁上滑下。不久它們就完全消失了,列奧諾夫號現在掉過身來,使整艘飛船擋在脆弱的人類和逼近的輻射之間。

  我們會感到衝擊波嗎,弗洛伊德猜度著,亦或那些擴散的氣體在到達我們這裡時,已經稀薄到了不會產生任何物理影響?從外部攝像機中看到,那光環現在幾乎包圍了整個天空,但它正迅速地變暗,一些較亮星星的光芒已可穿透它。我們會活下來的,弗洛伊德想。我們目擊了行星至尊的毀滅——而且我們活下來了。

  現在,攝像機中除了星星什麼都看不到了——而其中之一曾比其他所有的光亮百萬倍。木星產生的火焰光環雖然令人震恐,但卻無害地掃過了他們。在他們的距離上,只有飛船的儀器記下了它的光臨。

  慢慢地,飛船上的緊張氣氛放鬆下來。正如這種情況下通常發生的一樣,人們開始歡笑,並互相開著一些傻傻的玩笑。弗洛伊德幾乎沒有聽到這些,雖然他感到很欣慰,但也感到了一絲悲傷。

  一個偉大而奇妙的事物毀滅了。木星帶著它的美麗、莊嚴和現在永遠無法解釋的神秘消亡了,眾神之父自他的御座轟然傾坍。

  然而也要看到這種情況的另一面。他們失去了木星:他們從它那兒又獲得了什麼呢?

  坦婭適時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瓦西里——有損傷嗎?”

  “沒什麼嚴重的——一隻攝像機燒毀了。所有輻射測量儀讀數都在正常標準之上,但沒有一個接近安全極限。”

  “卡特琳娜——去檢查一下我們所有的藥劑。我們似乎很走運,除非還會出現更多的驚奇。我們應該感謝鮑曼——還有你,海伍德。你認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只是木星變成了一顆太陽而已。”

  “我總覺得要做這種改變它還不夠大。有人不是曾稱木星為‘不成功的太陽’嗎?”

  “對極了,”瓦西里說。“木星太小,無法開始聚變——單憑它自身的力量。”

  “你的意思是,我們剛看到了一個天文學工程的範例?”

  “毫無疑問。現在我們明白冉戈達克的目的了。”

  “它是如何完成的呢?如果你獲得了合同,瓦西里,你如何點燃木星?”

  瓦西里思考了一分鐘,然後無奈地聳了聳肩。

  “我只是一個理論天文學家——在商務方面可沒什麼經驗。但讓我們看看……呃,如果不允許將木星質量增大十倍,或是改變引力常數,我想我會增大它的密度——嗯,這是個辦法……”

  他不開口了,每個人都耐心等待著,眼光不時瞟向觀測屏。曾是木星的那顆小星在爆炸中誕生後,如今似乎穩定了下來,現在它是一個眩目的亮點,幾乎和太陽一樣光采奪目。

  “我剛才在不停地思考——事情可能是這樣的。木星是——曾經是——由氫氣組成的,如果大部分氣體變成了密度更大的物質——誰知道呢,或許是中子狀態?——就會向中心坍縮。也許那就是上億的冉戈達克所做的,吸收各種氣體並進行核合成(核合成(Nucleosynthesis):元素合成的過程。質量很大的恆星經過一連串的核聚變,製造越來越重的元素 (直至鐵iron)。除了氫和氦在宇宙誕生的時候出現外,其餘81種在地球上找到的穩定元素都是在恆星內部合成的。比鐵輕的元素由恆星核心的核子聚合產生,比鐵重的元素是在超新星爆發那一瞬的光芒中產生的,所以金、銀、鈾等元素較為罕有。——重校者注)——用純氫來製造更重的元素。那可值得深究!不會再有任何金屬短缺——金子變得和鋁片一樣便宜!”

  “但那又怎麼能解釋所發生的一切呢?”坦婭問。

  “當內核密度夠大時,木星就會坍塌——也許只是幾秒鐘的事兒,溫度高到可以完成聚變。哦,我能看出一打以上的缺欠——他們怎樣克服了鐵最小值、輻射如何傳遞、錢德拉塞卡極限(天文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插ndrasekhar,1910-1995)。美籍印度人,因在白矮星理論研究方面作出傑出貢獻而獲得1983年諾貝爾物理獎。錢德拉塞卡極限意謂相當於1.5倍太陽質量的冷恆星便無法抵抗自己的重力,而造成坍縮。——重校者注)等等。沒關係。這理論說得通,我過會兒再研究細節,或想出更好的解釋。”

  “我相信你會的,瓦西里,”弗洛伊德贊同道,“但還有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幹?”

  “一次警告?”卡特琳娜通過對講機插嘴。

  “警告什麼?”

  “我們不久就會知道了。”

  “我不這麼想,”冉尼婭躊躇地說,“會不會是個意外事故?”

  這令討論靜默了幾秒。

  “多麼可怕的念頭!”弗洛伊德說,“但我認為我們可以排除這種可能。如果真是那樣,就不會有什麼警告了。”

  “也許,如果你由於不小心而引起一場森林大火,至少你可以盡全力去警告別人。”

  “而且還有一件事我們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了,”瓦西里嘆道。“我總希望卡爾?薩根是對的,木星上存在著生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