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頁
托爾馬索夫(1752—1819)伯爵,俄國騎兵將軍。1812年曾在俄國南方戰場作戰。
達烏(1770—1823)——法國元帥,拿破崙部下的著名將領。1806年10月14日,曾在奧爾施塔特擊敗普魯士軍隊。因戰功卓著於1807年被封為奧爾施塔特公爵。
達爾然斯(1704—1771)——侯爵,法國著作家,後來曾在普魯土任腓特烈二世的侍從官。
華倫斯泰(1583—1634)——三十年戰爭時期德皇軍隊的統帥。生於捷克。因鎮壓捷克民族解放運動受封。 曾戰勝丹麥和新教諸侯聯軍。1632年,為瑞典國王所敗。
頁約米尼(1779—1869)——男爵,將軍,十九世紀軍事理論家。出生於瑞士,先在法國軍隊服務,1813年去俄國軍隊服務。著有《戰爭藝術》等軍事理論著作。
七畫
亨利四世(1553—1610)——法國國王(1589—1610)。在位時結束了歷時三十六年的內戰,1610年被刺死。
亨利親王(1726—1802)——普魯士親王,將軍,腓特烈二世最小的弟弟。
麥克唐納(l765 —1840)——公爵,法國元帥。參加過拿破崙的各次戰爭。
勞東(1717—1790)——男爵,奧地利元帥。參加過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七年戰爭中先後參加過布拉格、科林、羅斯巴赫、霍赫基爾希、庫涅斯多夫、蘭德斯胡特、累格尼察等會戰。
蘇沃洛夫(1730—1800)——俄國統帥。行伍出身,參加過七年戰爭,俄土戰爭,1799年對法戰爭中曾去北義大利、瑞士作戰,數度取得勝利,被擢升為俄國大元帥,封義大利公爵。
伯納陀特(1763—1844)——,原來是拿破崙的元帥,1810——1818年為瑞典王儲和攝政大臣。1813年率瑞典軍隊加入反法聯盟,任北方軍團司令。後為瑞典和挪威的國王(1818—1844),稱查理十四。
瑪利亞·特利莎(1717—1780)——神聖羅馬帝國女皇,兼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奧地利大公。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由於她的王位繼承權問題,在歐洲各國間引起了一場戰爭。即位後,為了確保西里西亞,曾與普魯士進行戰爭多年,多次遭到失敗。
瑪麗·馮·克勞塞維茨(1779—1836)——普魯土布呂爾伯爵之女,本書作者的妻子。
八畫
奈佩爾克(1684——1774)——伯爵,奧地利元帥,在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期間為西里西亞戰區奧軍司令。
歐根(1663—1736)——即歐根親王薩伏依貴族,1683年到奧地利軍隊服務。奧地利元帥, 著名的統帥和政治家。在奧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屢立戰功。
九畫
施韋林(1684—1757)——伯爵,普魯土元帥。先在荷蘭軍隊服務,1720年到普魯土軍隊服務,參加過第一次、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1757年5 月6 日在布拉格會戰中戰死。
施瓦爾岑堡(1771—1820)——侯爵,奧地利元帥。曾在1813—1814年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擔任聯軍總司令。
標洛(1755—1816)——伯爵,普魯土將軍。普魯土軍事理論家標洛之兄。曾參加反對拿破崙的戰爭。
標洛(1757—1807)——普魯土軍事理論家。著有《新軍事體系的精神》等書。
威靈頓(1769—1852)——公爵,英國統帥和政治家。在1815年滑鐵盧會戰中曾同普魯土的布留赫爾一起擊敗拿破崙。
查理五世(1500—1558)——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1519—1556),同時是西班牙國王(1516—1556),稱查理一世。
查理八世(1470—1498)——法國國王(1483—108 ),路易十一的長子。1494—1495年曾出兵遠征義大利,征服了那不勒斯王國,後在羅馬教皇軍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軍隊、阿臘貢國王斐迪南二世的軍隊聯合反抗下,於1495年退出義大利。
查理十二(1682—1718)——瑞典國王(1697—1718)。 在位期間進行了北方戰爭(1700—1721),對俄國、波蘭、丹麥三國聯盟作戰。曾戰勝丹麥,擊敗波蘭,但1709年于波爾塔瓦敗於彼得一世指揮的俄軍。1718年進攻挪威時死於戰場。
契查哥夫(1765—1849)——俄國海軍上將。1812年對法戰爭中為俄軍摩爾達維亞軍司令。
香霍斯特(1755—1813)——普魯士將軍,著名的軍事家。曾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當時本書作者在該校學習,兩人交誼甚深。後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布留赫爾的參謀長等職,曾致力於普魯士軍事制度的改革。1813年5 月在柳岑會戰中受傷,死於布拉格。
愷撒(前100 ——前44)——古羅馬著名統帥。曾率軍征服高盧(法國),渡海侵入不列顛,遠征埃及等地,是羅馬帝國的創始人。
十畫
高迪(1765—1823)——男爵,普魯士將軍,普魯土王太子的保育官。
朗超(1609—1650)——伯爵。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1648)
曾在瑞典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中服務。1635年轉入法軍,1645年為法軍元帥。1643年11月在提特林根會戰中曾一度為帝國軍隊所俘。
達烏(1770—1823)——法國元帥,拿破崙部下的著名將領。1806年10月14日,曾在奧爾施塔特擊敗普魯士軍隊。因戰功卓著於1807年被封為奧爾施塔特公爵。
達爾然斯(1704—1771)——侯爵,法國著作家,後來曾在普魯土任腓特烈二世的侍從官。
華倫斯泰(1583—1634)——三十年戰爭時期德皇軍隊的統帥。生於捷克。因鎮壓捷克民族解放運動受封。 曾戰勝丹麥和新教諸侯聯軍。1632年,為瑞典國王所敗。
頁約米尼(1779—1869)——男爵,將軍,十九世紀軍事理論家。出生於瑞士,先在法國軍隊服務,1813年去俄國軍隊服務。著有《戰爭藝術》等軍事理論著作。
七畫
亨利四世(1553—1610)——法國國王(1589—1610)。在位時結束了歷時三十六年的內戰,1610年被刺死。
亨利親王(1726—1802)——普魯士親王,將軍,腓特烈二世最小的弟弟。
麥克唐納(l765 —1840)——公爵,法國元帥。參加過拿破崙的各次戰爭。
勞東(1717—1790)——男爵,奧地利元帥。參加過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七年戰爭中先後參加過布拉格、科林、羅斯巴赫、霍赫基爾希、庫涅斯多夫、蘭德斯胡特、累格尼察等會戰。
蘇沃洛夫(1730—1800)——俄國統帥。行伍出身,參加過七年戰爭,俄土戰爭,1799年對法戰爭中曾去北義大利、瑞士作戰,數度取得勝利,被擢升為俄國大元帥,封義大利公爵。
伯納陀特(1763—1844)——,原來是拿破崙的元帥,1810——1818年為瑞典王儲和攝政大臣。1813年率瑞典軍隊加入反法聯盟,任北方軍團司令。後為瑞典和挪威的國王(1818—1844),稱查理十四。
瑪利亞·特利莎(1717—1780)——神聖羅馬帝國女皇,兼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奧地利大公。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由於她的王位繼承權問題,在歐洲各國間引起了一場戰爭。即位後,為了確保西里西亞,曾與普魯士進行戰爭多年,多次遭到失敗。
瑪麗·馮·克勞塞維茨(1779—1836)——普魯土布呂爾伯爵之女,本書作者的妻子。
八畫
奈佩爾克(1684——1774)——伯爵,奧地利元帥,在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期間為西里西亞戰區奧軍司令。
歐根(1663—1736)——即歐根親王薩伏依貴族,1683年到奧地利軍隊服務。奧地利元帥, 著名的統帥和政治家。在奧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屢立戰功。
九畫
施韋林(1684—1757)——伯爵,普魯土元帥。先在荷蘭軍隊服務,1720年到普魯土軍隊服務,參加過第一次、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1757年5 月6 日在布拉格會戰中戰死。
施瓦爾岑堡(1771—1820)——侯爵,奧地利元帥。曾在1813—1814年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擔任聯軍總司令。
標洛(1755—1816)——伯爵,普魯土將軍。普魯土軍事理論家標洛之兄。曾參加反對拿破崙的戰爭。
標洛(1757—1807)——普魯土軍事理論家。著有《新軍事體系的精神》等書。
威靈頓(1769—1852)——公爵,英國統帥和政治家。在1815年滑鐵盧會戰中曾同普魯土的布留赫爾一起擊敗拿破崙。
查理五世(1500—1558)——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1519—1556),同時是西班牙國王(1516—1556),稱查理一世。
查理八世(1470—1498)——法國國王(1483—108 ),路易十一的長子。1494—1495年曾出兵遠征義大利,征服了那不勒斯王國,後在羅馬教皇軍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軍隊、阿臘貢國王斐迪南二世的軍隊聯合反抗下,於1495年退出義大利。
查理十二(1682—1718)——瑞典國王(1697—1718)。 在位期間進行了北方戰爭(1700—1721),對俄國、波蘭、丹麥三國聯盟作戰。曾戰勝丹麥,擊敗波蘭,但1709年于波爾塔瓦敗於彼得一世指揮的俄軍。1718年進攻挪威時死於戰場。
契查哥夫(1765—1849)——俄國海軍上將。1812年對法戰爭中為俄軍摩爾達維亞軍司令。
香霍斯特(1755—1813)——普魯士將軍,著名的軍事家。曾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當時本書作者在該校學習,兩人交誼甚深。後任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布留赫爾的參謀長等職,曾致力於普魯士軍事制度的改革。1813年5 月在柳岑會戰中受傷,死於布拉格。
愷撒(前100 ——前44)——古羅馬著名統帥。曾率軍征服高盧(法國),渡海侵入不列顛,遠征埃及等地,是羅馬帝國的創始人。
十畫
高迪(1765—1823)——男爵,普魯士將軍,普魯土王太子的保育官。
朗超(1609—1650)——伯爵。三十年戰爭期間(1618—1648)
曾在瑞典和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中服務。1635年轉入法軍,1645年為法軍元帥。1643年11月在提特林根會戰中曾一度為帝國軍隊所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