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頁
181 、亨利四世(1553—1610)在位期間(1594—1610),法國早巳建立了常備軍(法國常備軍最初建立於1445年),但歐洲的其他一些國家,有的還使用僱傭軍(如義大利的一些國家),有的則還保留封建軍隊(如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182 、十——十三世紀,德意志的封建主為了掠奪義大利的城市,對義大利進行了多次遠征(見注97)。後來,雖然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已經衰落,內部封建割據加劇,但這種遠征卻一直延續到十六世紀。
183 、十五世紀, 歐洲庇里牛斯半島上有兩個重要國家——卡斯提利亞和阿臘貢。1469年,阿臘貢王子斐迪南和卡斯提利亞公主伊莎白拉聯姻。1474年,伊莎白拉即位為卡斯提利亞女王;1479年,斐迪南即位為阿臘貢國王。
兩國合併後形成統一的西班牙王國。1516年斐迪南死後無嗣,外孫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繼承西班牙王位,稱查理一世(1516—1556)。查理從母親方面繼承了西班牙王位和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撒丁等領地,以及在美洲的殖民地,從父親方面繼承了奧地利王位和所謂“勃艮第遺產”(包括尼德蘭、盧森堡和法蘭斯孔太等地區)。1519年,查理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查理五世。後來,他又在義大利戰爭中打敗法國,奪取了米蘭和其他地區,組成了疆土遼闊的西班牙王國。
184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即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於1521年將德意志領地交給弟弟斐迪南管理,1556年復將帝位讓與斐迪南(稱斐迪南一世);將西班牙王位讓與自己的兒子腓力(即位後稱腓力二世)。於是原來的西班牙分為西班牙和奧地利兩個國家。
185 、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之妻安娜是匈牙利國王路易二世的妹妹。1526年路易二世死後無嗣,斐迪南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0月22日)、匈牙利國王(1526年12月16日)。1556年,查理五世將神聖羅馬帝國帝位讓與斐迪南。於是,奧地利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成員中最大的一個國家。
186 、1813年8 月,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瑞典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10月,在來比錫會戰中聯軍取得了對拿破崙的決定性勝利,1814年初進入法國作戰,3月底進入巴黎。4月11日,拿破崙遜位,被囚於厄爾巴島。
187 、1792年,普魯土和奧地利聯合反對法國,企圖扼殺法國革命。7 月,普魯土不倫瑞克公爵率領普奧聯軍侵入法國,曾到達夏龍附近。9 月,法軍在瓦爾密炮戰中獲勝,普奧聯軍退至萊茵河東岸。
188 、1812年博羅迪諾會戰後,俄軍主力約有十二萬,退出莫斯科後集結在通往卡盧加的公路上。
189 、1807年戰局是普魯土同法國的1806年戰局的繼續,但普魯士軍隊得到了俄軍的支援。當時,普魯土的領土已幾乎全部丟失。在法軍進攻下,普軍退至科尼斯堡,俄軍退至艾勞。2 月,法軍同俄普聯軍於艾勞發生激戰,法軍損失較俄軍為大,但俄軍於夜間突然撤退,次日拿破崙占領戰場並宣告勝利。克勞塞維茨認為法軍這個勝利不是真正的勝利。6 月14日,俄軍在弗里德蘭會戰中戰敗,這才對7 月簽訂提爾西特和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0 、1808年3 月,法軍侵入西班牙,在西班牙人民積極反抗下,遭到嚴重損失。
以後,增兵達二十萬人,12月5 日攻陷馬德里。英軍自葡萄牙境進入西班牙支援西班牙人,但最後仍被法軍擊退。
1809年,奧地利趁法軍陷於西班牙作戰之際,向法國宣戰。在勒根斯堡和瓦格拉木會戰中,奧軍均戰敗,10月簽訂維也納和約。作者認為,在這次戰局中,法軍如果不是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方面都占有優勢,那麼要想戰勝奧軍就恐怕不得不放棄西班牙了。
191 、西里西亞在當時本來屬於奧地利,是奧地利國土伸向東北的一個狹窄的突出部分,西鄰薩克森,北鄰普魯士,東鄰波蘭,與波希米亞之間,隔有蘇台德山。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1740—1742)結束後簽訂布勒斯勞和約,西里西亞歸普魯士所有。
192 、普羅凡斯是法國東南部邊疆的瀕海地區,與北義大利接壤,阿爾卑斯山是它的天然屏障。奧地利軍隊曾多次從北義大利方向侵入普羅凡斯, 但由於退路易被切斷每次都被迫退出。例如1792年,奧地利和皮蒙特軍隊曾占領普羅凡斯地區的尼斯和阿爾卑斯山口。10月1 日,法國革命軍的一個師渡過瓦爾河後,奧地利和皮蒙特軍隊便退到薩歐爾熱附近。 又如於拿破崙率另一支法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奧軍不得不退出普羅凡斯。
193 、就我們查到的資料來看,1744年法軍並沒有進入波希米亞和占領布拉格,這裡的1744年可能是1742年之誤。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法軍於1741年11月進入波希米亞,占領布拉格。1742年夏,普魯士單方面同奧地利簽訂布勒斯勞和約,退出戰爭。法軍鑑於自己遠離本國孤軍作戰,危險極大,於是迅速從波希米亞退至萊茵河西岸。
194 、1757年,腓特烈二世在薩克森的羅斯巴赫會戰(見注51)和西里西亞的勒登會戰(見注51)中均取得了勝利,但在1758年率領同一支軍隊在摩拉維亞圍攻阿里木次(見注111 、132 )時卻失敗了,以致一直退到西里西亞。
195 、1813年8 月,反法聯盟同拿破崙的和談破裂,戰爭再起。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瑞典等國的軍隊分為三個軍團,即波希米亞軍團(主力,由奧地利的施瓦爾岑堡指揮)、西里西亞軍團(由普魯士的布留赫爾指揮)和北方軍團(由瑞典的伯納陀特指揮),以優勢兵力合擊法軍。拿破崙率法軍在易北河中游德勒斯登地區企圖從內線各個擊破聯軍。
182 、十——十三世紀,德意志的封建主為了掠奪義大利的城市,對義大利進行了多次遠征(見注97)。後來,雖然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已經衰落,內部封建割據加劇,但這種遠征卻一直延續到十六世紀。
183 、十五世紀, 歐洲庇里牛斯半島上有兩個重要國家——卡斯提利亞和阿臘貢。1469年,阿臘貢王子斐迪南和卡斯提利亞公主伊莎白拉聯姻。1474年,伊莎白拉即位為卡斯提利亞女王;1479年,斐迪南即位為阿臘貢國王。
兩國合併後形成統一的西班牙王國。1516年斐迪南死後無嗣,外孫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繼承西班牙王位,稱查理一世(1516—1556)。查理從母親方面繼承了西班牙王位和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撒丁等領地,以及在美洲的殖民地,從父親方面繼承了奧地利王位和所謂“勃艮第遺產”(包括尼德蘭、盧森堡和法蘭斯孔太等地區)。1519年,查理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查理五世。後來,他又在義大利戰爭中打敗法國,奪取了米蘭和其他地區,組成了疆土遼闊的西班牙王國。
184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即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於1521年將德意志領地交給弟弟斐迪南管理,1556年復將帝位讓與斐迪南(稱斐迪南一世);將西班牙王位讓與自己的兒子腓力(即位後稱腓力二世)。於是原來的西班牙分為西班牙和奧地利兩個國家。
185 、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之妻安娜是匈牙利國王路易二世的妹妹。1526年路易二世死後無嗣,斐迪南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0月22日)、匈牙利國王(1526年12月16日)。1556年,查理五世將神聖羅馬帝國帝位讓與斐迪南。於是,奧地利成為神聖羅馬帝國成員中最大的一個國家。
186 、1813年8 月,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瑞典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10月,在來比錫會戰中聯軍取得了對拿破崙的決定性勝利,1814年初進入法國作戰,3月底進入巴黎。4月11日,拿破崙遜位,被囚於厄爾巴島。
187 、1792年,普魯土和奧地利聯合反對法國,企圖扼殺法國革命。7 月,普魯土不倫瑞克公爵率領普奧聯軍侵入法國,曾到達夏龍附近。9 月,法軍在瓦爾密炮戰中獲勝,普奧聯軍退至萊茵河東岸。
188 、1812年博羅迪諾會戰後,俄軍主力約有十二萬,退出莫斯科後集結在通往卡盧加的公路上。
189 、1807年戰局是普魯土同法國的1806年戰局的繼續,但普魯士軍隊得到了俄軍的支援。當時,普魯土的領土已幾乎全部丟失。在法軍進攻下,普軍退至科尼斯堡,俄軍退至艾勞。2 月,法軍同俄普聯軍於艾勞發生激戰,法軍損失較俄軍為大,但俄軍於夜間突然撤退,次日拿破崙占領戰場並宣告勝利。克勞塞維茨認為法軍這個勝利不是真正的勝利。6 月14日,俄軍在弗里德蘭會戰中戰敗,這才對7 月簽訂提爾西特和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0 、1808年3 月,法軍侵入西班牙,在西班牙人民積極反抗下,遭到嚴重損失。
以後,增兵達二十萬人,12月5 日攻陷馬德里。英軍自葡萄牙境進入西班牙支援西班牙人,但最後仍被法軍擊退。
1809年,奧地利趁法軍陷於西班牙作戰之際,向法國宣戰。在勒根斯堡和瓦格拉木會戰中,奧軍均戰敗,10月簽訂維也納和約。作者認為,在這次戰局中,法軍如果不是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方面都占有優勢,那麼要想戰勝奧軍就恐怕不得不放棄西班牙了。
191 、西里西亞在當時本來屬於奧地利,是奧地利國土伸向東北的一個狹窄的突出部分,西鄰薩克森,北鄰普魯士,東鄰波蘭,與波希米亞之間,隔有蘇台德山。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1740—1742)結束後簽訂布勒斯勞和約,西里西亞歸普魯士所有。
192 、普羅凡斯是法國東南部邊疆的瀕海地區,與北義大利接壤,阿爾卑斯山是它的天然屏障。奧地利軍隊曾多次從北義大利方向侵入普羅凡斯, 但由於退路易被切斷每次都被迫退出。例如1792年,奧地利和皮蒙特軍隊曾占領普羅凡斯地區的尼斯和阿爾卑斯山口。10月1 日,法國革命軍的一個師渡過瓦爾河後,奧地利和皮蒙特軍隊便退到薩歐爾熱附近。 又如於拿破崙率另一支法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奧軍不得不退出普羅凡斯。
193 、就我們查到的資料來看,1744年法軍並沒有進入波希米亞和占領布拉格,這裡的1744年可能是1742年之誤。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法軍於1741年11月進入波希米亞,占領布拉格。1742年夏,普魯士單方面同奧地利簽訂布勒斯勞和約,退出戰爭。法軍鑑於自己遠離本國孤軍作戰,危險極大,於是迅速從波希米亞退至萊茵河西岸。
194 、1757年,腓特烈二世在薩克森的羅斯巴赫會戰(見注51)和西里西亞的勒登會戰(見注51)中均取得了勝利,但在1758年率領同一支軍隊在摩拉維亞圍攻阿里木次(見注111 、132 )時卻失敗了,以致一直退到西里西亞。
195 、1813年8 月,反法聯盟同拿破崙的和談破裂,戰爭再起。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瑞典等國的軍隊分為三個軍團,即波希米亞軍團(主力,由奧地利的施瓦爾岑堡指揮)、西里西亞軍團(由普魯士的布留赫爾指揮)和北方軍團(由瑞典的伯納陀特指揮),以優勢兵力合擊法軍。拿破崙率法軍在易北河中游德勒斯登地區企圖從內線各個擊破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