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頁
164 、1809年阿斯波思會戰(見注142 )後,奧地利軍隊利用瓦格拉木前方的阿德克拉附近和魯斯巴赫河一帶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陣地。7 月初,拿破崙率法軍再次渡過多瑙河,5 日進攻奧軍陣地受挫;6 日,奧軍轉守為攻,儘管右翼有些進展,但左翼被法軍迂迴,中央被法軍主力和預備隊突破,終於戰敗。
165 、1800年5 月,拿破崙率法軍分五路從大聖伯納德、小聖伯納德、辛普朗、聖哥達、蒙瑟尼等山口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北義大利。當時,奧地利梅拉斯將軍沒有派兵防守這些山口。
166 、1712年7 月,歐根親王率領奧地利、英國、荷蘭聯軍圍攻法國北部的蘭德賴希等要塞。聯軍為了掩護自己的交通線和基地(馬爾希延要塞)的安全,從德南到索曼建立了一條六公里長的防線, 由阿耳貝瑪耳將軍率荷蘭軍隊防守。7 月24日,法軍將聯軍大部分兵力吸引到蘭德賴希方向後,由維拉爾率領一支部隊突然襲擊德南,攻破了這條防線。
167 、1701年,路德維希·馮·巴登侯爵在施托耳霍芬附近,從萊茵河畔至黑林山,建立了一條長達十六公里的防線。1703年4 月,維拉爾率領法軍來到防線前面,由於巴登侯爵率主力二萬四千餘人防守這條防線,因而未敢進攻,只得繞道東去。
168 、在荷蘭戰爭(1672—1678)中,1673年,德意志的蒙特庫科利率領軍隊進行機動, 渡過萊茵河占領了波恩,順利地同奧倫治公爵率領的荷蘭軍隊會師,造成兵力上的優勢,迫使屠朗率領法軍退出荷蘭。
1675年蒙特庫科利為了要占領斯特拉斯堡,同屠朗相互進行機動達三月之久。7月27 日屠朗中流彈身死,法軍暫時退出阿爾薩斯。
169 、1675年6 月,屠朗率法軍在奧滕海姆附近渡過萊茵河,進至奧芬布克附近。為了阻止蒙特庫科利前進,屠朗將自己軍隊的右翼延伸至奧滕海姆附近的萊茵河畔。這時,只有一座橋樑可作退路,而且位於他的最右翼。
170 、孔代和屠朗都是法國的統帥。1649年起,以孔代為首的貴族集團同當時的首相馬札林發生衝突。孔代率兵反抗政府,政府派屠朗前往討伐。1655—1657年,雙方在法國北部作戰,開始互相圍攻,互有勝負,最後孔代被擊敗,逃往西班牙。以後,孔代又率西班牙軍隊同法國政府軍作戰。1659年法國和西班牙締結和約,孔代恢復了名譽返回巴黎。路易十四親政後,孔代又被重用。
171 、1708年奧地利、英國和荷蘭聯軍圍攻里爾,歐根親王率一部分聯軍進行圍攻,馬爾波羅率一部分聯軍在圍攻防衛圈上保障圍攻部隊的安全。維拉爾率領法軍趕來解圍,沿圍攻防衛圈運動,企圖尋找弱點進行攻擊,但聯軍工事堅固,維拉爾不敢冒然進攻。結果,里爾的守軍投降。
172 、三十年戰爭中,洛林公爵所率的軍隊於1643年11月24日奇襲提特林根附近的法軍,法軍統帥朗超因傷被俘,提特林根的守備部隊於次日投降。
173 、在三十年戰爭中,梅爾西伯爵率領巴伐利亞軍隊於1645年5 月5 日在梅爾根特海姆擊敗屠朗指揮的法軍。本文中的1644年可能是1645年之誤。
174 、1674年,神聖羅馬帝國向法國宣戰,屠朗率法軍轉戰於阿爾薩斯,12月29日奇襲米耳豪曾附近的帝國軍隊和布蘭登堡軍隊, 迫使聯軍退出阿爾薩斯。
175 、1740年秋冬,腓特烈二世率普魯士軍隊侵入西里西亞。1741年4 月奧地利統帥奈佩爾克率軍隊進抵尼斯河畔的尼斯城。 腓特烈二世急忙將分散在各地的軍隊集中起來,於4 月10日在莫爾維次同奧軍進行會戰,最後奧軍失敗。
176 、1757年冬,法軍在漢諾瓦境內冬營,1758年2 月,普魯士斐迪南公爵率軍隊突然襲擊法軍營地,法軍退過阿勒爾河,由於害怕敵人切斷退路,在3 月底繼而退過萊茵河,放棄了全部威斯特伐利亞。
177 、第二次反法聯盟戰爭中,約克率領英俄聯軍三萬五千人於1799年8 月在荷蘭北部登陸,初戰勝利,但於9 月18日在貝爾根被法軍戰敗。聯軍企圖渡過馬斯河沒有成功,最後從海路退走。
1809年威靈頓率英軍在西班牙同法軍作戰時,另一支英軍於7 月底在荷蘭的伐耳赫倫島登陸,繼而占領全島,於12月撤離該島。
178 、這是聖經上的一個典故(舊約全書撤母記第17章)。大意是說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發生了戰爭, 以色列年紀幼小的大衛用石子打死了對方身材高大的歌利亞,因而獲勝。在歐洲這個典故通常用來比喻以小勝大。mpanel(1);
179 、十——十一世紀, 在西歐隨著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和商業的逐漸活躍,開始出現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 這些城市是在教會或世俗封建主的領地上產生的,它們受著封建主的束縛和管轄,遭受嚴重的剝削。從十一世紀到十二世紀,這些城市為了擺脫領主的統治和取得自治,曾進行了各種不同方式的鬥爭。到十二世紀,在法國、英國和德國已有不少城市獲得獨立和自治,它們設立自己的高等法院,鑄造貨幣,建立軍隊。
180 、在歐洲,古代各奴隸制共和國的自由民常按農田收入的多少劃分為幾個等級,享受不同的政治權利。 例如古代雅典共和國的自由民分為四個等級。第一、二級享有很大的政治權利,必須服兵役;第三級享受的權利較小,是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重步兵;第四級人數最多,但長期被剝奪擔任任何職務的權利(不服兵役),只是在後期才用他們組成輕步兵。
165 、1800年5 月,拿破崙率法軍分五路從大聖伯納德、小聖伯納德、辛普朗、聖哥達、蒙瑟尼等山口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北義大利。當時,奧地利梅拉斯將軍沒有派兵防守這些山口。
166 、1712年7 月,歐根親王率領奧地利、英國、荷蘭聯軍圍攻法國北部的蘭德賴希等要塞。聯軍為了掩護自己的交通線和基地(馬爾希延要塞)的安全,從德南到索曼建立了一條六公里長的防線, 由阿耳貝瑪耳將軍率荷蘭軍隊防守。7 月24日,法軍將聯軍大部分兵力吸引到蘭德賴希方向後,由維拉爾率領一支部隊突然襲擊德南,攻破了這條防線。
167 、1701年,路德維希·馮·巴登侯爵在施托耳霍芬附近,從萊茵河畔至黑林山,建立了一條長達十六公里的防線。1703年4 月,維拉爾率領法軍來到防線前面,由於巴登侯爵率主力二萬四千餘人防守這條防線,因而未敢進攻,只得繞道東去。
168 、在荷蘭戰爭(1672—1678)中,1673年,德意志的蒙特庫科利率領軍隊進行機動, 渡過萊茵河占領了波恩,順利地同奧倫治公爵率領的荷蘭軍隊會師,造成兵力上的優勢,迫使屠朗率領法軍退出荷蘭。
1675年蒙特庫科利為了要占領斯特拉斯堡,同屠朗相互進行機動達三月之久。7月27 日屠朗中流彈身死,法軍暫時退出阿爾薩斯。
169 、1675年6 月,屠朗率法軍在奧滕海姆附近渡過萊茵河,進至奧芬布克附近。為了阻止蒙特庫科利前進,屠朗將自己軍隊的右翼延伸至奧滕海姆附近的萊茵河畔。這時,只有一座橋樑可作退路,而且位於他的最右翼。
170 、孔代和屠朗都是法國的統帥。1649年起,以孔代為首的貴族集團同當時的首相馬札林發生衝突。孔代率兵反抗政府,政府派屠朗前往討伐。1655—1657年,雙方在法國北部作戰,開始互相圍攻,互有勝負,最後孔代被擊敗,逃往西班牙。以後,孔代又率西班牙軍隊同法國政府軍作戰。1659年法國和西班牙締結和約,孔代恢復了名譽返回巴黎。路易十四親政後,孔代又被重用。
171 、1708年奧地利、英國和荷蘭聯軍圍攻里爾,歐根親王率一部分聯軍進行圍攻,馬爾波羅率一部分聯軍在圍攻防衛圈上保障圍攻部隊的安全。維拉爾率領法軍趕來解圍,沿圍攻防衛圈運動,企圖尋找弱點進行攻擊,但聯軍工事堅固,維拉爾不敢冒然進攻。結果,里爾的守軍投降。
172 、三十年戰爭中,洛林公爵所率的軍隊於1643年11月24日奇襲提特林根附近的法軍,法軍統帥朗超因傷被俘,提特林根的守備部隊於次日投降。
173 、在三十年戰爭中,梅爾西伯爵率領巴伐利亞軍隊於1645年5 月5 日在梅爾根特海姆擊敗屠朗指揮的法軍。本文中的1644年可能是1645年之誤。
174 、1674年,神聖羅馬帝國向法國宣戰,屠朗率法軍轉戰於阿爾薩斯,12月29日奇襲米耳豪曾附近的帝國軍隊和布蘭登堡軍隊, 迫使聯軍退出阿爾薩斯。
175 、1740年秋冬,腓特烈二世率普魯士軍隊侵入西里西亞。1741年4 月奧地利統帥奈佩爾克率軍隊進抵尼斯河畔的尼斯城。 腓特烈二世急忙將分散在各地的軍隊集中起來,於4 月10日在莫爾維次同奧軍進行會戰,最後奧軍失敗。
176 、1757年冬,法軍在漢諾瓦境內冬營,1758年2 月,普魯士斐迪南公爵率軍隊突然襲擊法軍營地,法軍退過阿勒爾河,由於害怕敵人切斷退路,在3 月底繼而退過萊茵河,放棄了全部威斯特伐利亞。
177 、第二次反法聯盟戰爭中,約克率領英俄聯軍三萬五千人於1799年8 月在荷蘭北部登陸,初戰勝利,但於9 月18日在貝爾根被法軍戰敗。聯軍企圖渡過馬斯河沒有成功,最後從海路退走。
1809年威靈頓率英軍在西班牙同法軍作戰時,另一支英軍於7 月底在荷蘭的伐耳赫倫島登陸,繼而占領全島,於12月撤離該島。
178 、這是聖經上的一個典故(舊約全書撤母記第17章)。大意是說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發生了戰爭, 以色列年紀幼小的大衛用石子打死了對方身材高大的歌利亞,因而獲勝。在歐洲這個典故通常用來比喻以小勝大。mpanel(1);
179 、十——十一世紀, 在西歐隨著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和商業的逐漸活躍,開始出現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 這些城市是在教會或世俗封建主的領地上產生的,它們受著封建主的束縛和管轄,遭受嚴重的剝削。從十一世紀到十二世紀,這些城市為了擺脫領主的統治和取得自治,曾進行了各種不同方式的鬥爭。到十二世紀,在法國、英國和德國已有不少城市獲得獨立和自治,它們設立自己的高等法院,鑄造貨幣,建立軍隊。
180 、在歐洲,古代各奴隸制共和國的自由民常按農田收入的多少劃分為幾個等級,享受不同的政治權利。 例如古代雅典共和國的自由民分為四個等級。第一、二級享有很大的政治權利,必須服兵役;第三級享受的權利較小,是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重步兵;第四級人數最多,但長期被剝奪擔任任何職務的權利(不服兵役),只是在後期才用他們組成輕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