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1941年11月16日,在提出授予潘菲洛夫師近衛軍榮譽及紅星勳章時,西方面軍司令朱可夫和軍事委員會成員Н.А.布爾加寧肯定地說,10月20日到27日期間,這個師"擊退了德國法西斯3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的進攻。在激烈的戰鬥中,這個師消滅了敵人將近80輛坦克和好幾個步兵營。在200輛法西斯坦克的進攻面前,沒有一個戰士臨陣動搖……這個師全體人員齊心協力、英勇奮戰,在沒有武器的情況下,手拿燃燒瓶向敵人的坦克部隊發起了進攻。在遏止住敵人的攻勢以後,這個師果斷地加固防線,使敵人繼續遭受更大的損失"。不幸的是,就在這一天杜博謝克會讓站被突破。然而,報告已經被批准了,並且犧牲了的潘菲洛夫將軍被宣布為戰鬥英雄,這個師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為了掩蓋不光彩的失敗和不讓潘菲洛夫師的聲譽受到損害,便創造出了關於28名近衛軍戰士的神話。克洛奇科夫之所以成為這一神話的中心英雄,完全有可能出於極其偶然的原因:他是4連犧牲的指揮官中級別最高的一位。連里的貢季洛維奇大尉在那場戰鬥中倖存下來(他應該是在1942年4月才犧牲的)。所以,沒有授予大尉英雄稱號。
------------一步也不許後退------------
"一步也不許後退!",是從朱可夫和布爾加寧11月1日向西方面軍發布的命令中借鑑而來的。"俄羅斯雖然地域遼闊,可我們卻毫無退卻的地方。莫斯科就在我們身後!"這句名言自誕生那一刻起就只具有"歷史意義"。要知道,1942年1月發表那篇社論《繼承犧牲的28位英雄的遺志》時,蘇軍已經把德國人從莫斯科擊退,並進一步向西發動攻勢。
如果考察一下28名潘菲洛夫英雄戰士的神話,我們會發現符合實際情況的成分微乎其微。這場神話的真實部分只有:德國人在杜博謝克會讓站地區確實發動過兩次坦克進攻,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和他的大部分同志確實在戰鬥中犧牲。但是,究竟誰在那場戰鬥中犧牲,至今仍不為人知。之後不久,1942年2月到3月間,在戰場上設法找到了6具屍體,其中包括克洛奇科夫的遺體。所以,並不能排除28位英雄里仍然有人繼續在德國人的警察局裡任職(像多布羅巴賓一樣),或者在弗拉索夫的俄羅斯解放軍里服役。到現在為止,仍然不能徹底調查清楚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的28名潘菲洛夫英雄戰士中大部分人的命運。
至於為什麼1942年11月底開始把潘菲洛夫近衛軍戰士的功績奉為楷模,Д.И.奧滕貝格在1948年與偵查員談話時曾開誠布公地解釋說:"當時,蘇軍戰士的堅定性問題具有極其特別的意義。'誓死也要奪取勝利'的口號,尤其在與敵人坦克部隊進行作戰時,成為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口號。潘菲洛夫英雄戰士創建的豐功偉績正是體現這種堅定性的一個楷模(它體現在:4連剩下的人員並不是在敵軍第一次進攻後,而是經過第二次進攻,又過了3到4小時後才開始慌亂撤退。--作者按)。從這一點出發,我建議克里維茨基約一篇關於潘菲洛夫戰士英雄主義的社論。這篇社論刊登在1941年11月28日的報紙上。正如記者報導的那樣,這個連有30名潘菲洛夫戰士,其中兩人企圖投敵叛變。當時認為一下子就出了兩名投敵者不符合政治宣傳的要求,於是我在社論中就只寫了1名投敵者……"後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報刊上仍然禁止刊登對於這一神話進行澄清的文章,而克里維茨基的社論《繼承犧牲的28位英雄的遺志》以及他以這篇文章為基礎後來寫的一些文章就成為標本。只有在更加透明的時代來臨後,才開始刊登有關1947~1948年進行的調查伊萬·多布羅巴賓事件的材料,並且杜博謝克會讓站戰鬥的神話也被徹底摧毀。
從神話到神話
政治指導員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領的5名塞瓦斯托波爾海軍戰士立下的赫赫戰功與潘菲洛夫近衛軍戰士事件不同,前者的真實經過,從未通過調查和審判過程來核實。所以,如今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可能有任何定論。
授予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瓦西里·齊布利科、丹尼爾·奧金佐夫、伊萬·克拉斯諾謝利斯基和尤里·帕爾申"蘇聯英雄"稱號的官方報告中斷言,1941年11月7日,在杜萬卡婭村地區"7輛敵軍坦克和大約兩個步兵連開始向1034高地發起進攻。希卡耶夫同志(第18獨立營黨委會書記,老政治指導員。--作者按)組織了以高級政治指導員(實際上是政治指導員。--作者按)菲利琴科夫(在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的報告中誤寫為菲利琴科。--作者按)率領的坦克殲滅隊……他本人帶著一架機槍和2名戰士來到陣地上,並切斷了敵人步兵的進攻道路……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戰鬥中,菲利琴科夫率領5名海軍戰士消滅了3輛法西斯坦克,其餘的敵人抵擋不住海軍戰士們的強攻,向後潰退。希特勒分子們企圖捲土重來,這時已經是15輛坦克了……多處受傷的水兵沒有離開戰場,他們消滅並重創了法西斯坦克部隊。勇敢的機槍手В.Г.齊布利科受了致命傷,И.М.克拉斯諾謝利斯基光榮犧牲了。彈藥和燃燒瓶也用完了。Н.Д.菲利琴科夫把手榴彈捆到身上,撲到漸漸逼近的敵人坦克的履帶下面。Ю.К.帕爾申和
Д.С.奧金佐夫也效仿他的樣子。這場戰鬥中,英勇的水兵們消滅了大約10輛敵人坦克。敵人的攻勢最終被遏制住了。"
為了掩蓋不光彩的失敗和不讓潘菲洛夫師的聲譽受到損害,便創造出了關於28名近衛軍戰士的神話。克洛奇科夫之所以成為這一神話的中心英雄,完全有可能出於極其偶然的原因:他是4連犧牲的指揮官中級別最高的一位。連里的貢季洛維奇大尉在那場戰鬥中倖存下來(他應該是在1942年4月才犧牲的)。所以,沒有授予大尉英雄稱號。
------------一步也不許後退------------
"一步也不許後退!",是從朱可夫和布爾加寧11月1日向西方面軍發布的命令中借鑑而來的。"俄羅斯雖然地域遼闊,可我們卻毫無退卻的地方。莫斯科就在我們身後!"這句名言自誕生那一刻起就只具有"歷史意義"。要知道,1942年1月發表那篇社論《繼承犧牲的28位英雄的遺志》時,蘇軍已經把德國人從莫斯科擊退,並進一步向西發動攻勢。
如果考察一下28名潘菲洛夫英雄戰士的神話,我們會發現符合實際情況的成分微乎其微。這場神話的真實部分只有:德國人在杜博謝克會讓站地區確實發動過兩次坦克進攻,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和他的大部分同志確實在戰鬥中犧牲。但是,究竟誰在那場戰鬥中犧牲,至今仍不為人知。之後不久,1942年2月到3月間,在戰場上設法找到了6具屍體,其中包括克洛奇科夫的遺體。所以,並不能排除28位英雄里仍然有人繼續在德國人的警察局裡任職(像多布羅巴賓一樣),或者在弗拉索夫的俄羅斯解放軍里服役。到現在為止,仍然不能徹底調查清楚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的28名潘菲洛夫英雄戰士中大部分人的命運。
至於為什麼1942年11月底開始把潘菲洛夫近衛軍戰士的功績奉為楷模,Д.И.奧滕貝格在1948年與偵查員談話時曾開誠布公地解釋說:"當時,蘇軍戰士的堅定性問題具有極其特別的意義。'誓死也要奪取勝利'的口號,尤其在與敵人坦克部隊進行作戰時,成為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口號。潘菲洛夫英雄戰士創建的豐功偉績正是體現這種堅定性的一個楷模(它體現在:4連剩下的人員並不是在敵軍第一次進攻後,而是經過第二次進攻,又過了3到4小時後才開始慌亂撤退。--作者按)。從這一點出發,我建議克里維茨基約一篇關於潘菲洛夫戰士英雄主義的社論。這篇社論刊登在1941年11月28日的報紙上。正如記者報導的那樣,這個連有30名潘菲洛夫戰士,其中兩人企圖投敵叛變。當時認為一下子就出了兩名投敵者不符合政治宣傳的要求,於是我在社論中就只寫了1名投敵者……"後來,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報刊上仍然禁止刊登對於這一神話進行澄清的文章,而克里維茨基的社論《繼承犧牲的28位英雄的遺志》以及他以這篇文章為基礎後來寫的一些文章就成為標本。只有在更加透明的時代來臨後,才開始刊登有關1947~1948年進行的調查伊萬·多布羅巴賓事件的材料,並且杜博謝克會讓站戰鬥的神話也被徹底摧毀。
從神話到神話
政治指導員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率領的5名塞瓦斯托波爾海軍戰士立下的赫赫戰功與潘菲洛夫近衛軍戰士事件不同,前者的真實經過,從未通過調查和審判過程來核實。所以,如今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可能有任何定論。
授予尼古拉·菲利琴科夫、瓦西里·齊布利科、丹尼爾·奧金佐夫、伊萬·克拉斯諾謝利斯基和尤里·帕爾申"蘇聯英雄"稱號的官方報告中斷言,1941年11月7日,在杜萬卡婭村地區"7輛敵軍坦克和大約兩個步兵連開始向1034高地發起進攻。希卡耶夫同志(第18獨立營黨委會書記,老政治指導員。--作者按)組織了以高級政治指導員(實際上是政治指導員。--作者按)菲利琴科夫(在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的報告中誤寫為菲利琴科。--作者按)率領的坦克殲滅隊……他本人帶著一架機槍和2名戰士來到陣地上,並切斷了敵人步兵的進攻道路……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戰鬥中,菲利琴科夫率領5名海軍戰士消滅了3輛法西斯坦克,其餘的敵人抵擋不住海軍戰士們的強攻,向後潰退。希特勒分子們企圖捲土重來,這時已經是15輛坦克了……多處受傷的水兵沒有離開戰場,他們消滅並重創了法西斯坦克部隊。勇敢的機槍手В.Г.齊布利科受了致命傷,И.М.克拉斯諾謝利斯基光榮犧牲了。彈藥和燃燒瓶也用完了。Н.Д.菲利琴科夫把手榴彈捆到身上,撲到漸漸逼近的敵人坦克的履帶下面。Ю.К.帕爾申和
Д.С.奧金佐夫也效仿他的樣子。這場戰鬥中,英勇的水兵們消滅了大約10輛敵人坦克。敵人的攻勢最終被遏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