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到上世紀20年代,墓中古物價格越來越高,盜掘之風隨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盜墓為生的,多達一萬多人。利益驅使之下,洛陽盜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來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陽鏟就是這個時候發明的。

  據知情者回憶,當時每年秋莊稼收完之後,邙山上盜墓的像趕會一樣,成群的人刨紅薯般挖古墓,賣包子的、賣羊肉湯的搭起棚子招攬生意。挖出來的玉器、銅器用籮筐裝、馬車拉,到底挖出多少誰也不知道。有人說,龐家溝挖出來的東西賣的錢,可以用元寶把溝填滿。許許多多的文物就此流落海外,現在歐美、日本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的洛陽邙山珍貴文物不計其數!

  1925年前後,洛陽四郊成立民團、紅槍會等武裝組織,當地惡霸依靠槍枝,驅使窮人,變夜間盜墓為有組織的白天公開挖掘。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種地,專門挖墓。盜墓者為了掩人耳目,一般在大墓旁蓋房子作為掩護,從房子中挖掘地穴入墓。從外面看起來,沒人知道是在盜墓,但陵墓已被盜空了。在上世紀初洛陽興起的盜墓風中,高大的陵墓同樣是首當其衝的目標,很多陵墓中的石頭都被盜掘一空。據考古專家黃明蘭介紹,這些古墓中的黃腸石,很多被用來鋪路、建房。明代東廠大太監黃錦家在白馬寺附近,他籌資修繕白馬寺時,從民間收集了大量的黃腸石。現在白馬寺的大門和接引殿的門道,都是用黃腸石修建的。如今邙山一帶的村子中,還可以見到這種從墓中盜挖出來的黃腸石。

  由於古墓年代久遠,很少保留有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到任何痕跡了,要盜墓,找出古墓的準確位置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經常找墓,使盜墓者逐漸掌握了辨別各種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發現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說明這裡有人動過,很可能有古墓。最初盜墓者用厚實銳利的鐵杴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鑑別杴頭帶出來的土,以此來找墓。這種方法很費力,鐵杴經常帶不上來土,也不能探得很深。據說在盜墓界和考古界大名鼎鼎的洛陽鏟就是這個時候產生的。

  ------------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2)

  ------------

  邙山古墓噩夢的終結是在1948年洛陽解放後。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嚴禁盜墓行為:“此種非法行為,既破壞歷代古蹟,又損壞私人墓地,殊屬非是。本府特重申前令,今後任何私自挖刨墳塋行為,一律予以禁止,如有違反者,任何人均可檢舉報告或扭送政府,予以法辦不貸。”當時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讓沿襲了近半個世紀的盜墓惡習一朝終結,被折騰得滿身傷痕的邙山,終於擺脫了噩夢。但損失已經無法挽回,邙山的傷痕永遠難以抹平。據考古學家黃明蘭研究,洛陽解放前出土了約5000方歷代墓誌,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誌計算,可知被盜掘古墓達5萬座之多。按平均每座古墓出土10件文物計算,出土文物即達50萬件之巨!而這50萬件文物中,95%都已流失海外。盜墓者進入墓室,取走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後,常把墓中可能更有價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貴的壁畫塗抹得面目全非。這種現象在考古發掘中時有所見。而最讓人心痛的是,如今邙山上那些從外表看來仍高大巍峨的陵墓,其地宮的寶物早已被洗劫一空了。因此說,用“十墓九空”或“十墓十空”來形容現在的邙山古墓群一點也不為過。

  誰是氓山墓葬的真正主人?

  邙山陵墓的真正主人都是誰,在史學界一直是個難說清的問題。由於墓葬位置的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墓碑又因年久散失難以尋覓,頻繁的戰亂中,墓主的後代流散各地。要確定每座墓主的身份,實在困難。

  “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冢累累舊冢平。富貴至今何處是,斷碑零碎野人耕。”明代詩人薛瑄的這首《北邙行》,真實反映了邙山古墓的歷史狀況。隨著朝代的更替,一般的墓冢不復存在。經歷千年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仍能兀立於邙山之上的,都是工程量極大的大墓冢。歷史上遺留下來可供考的東西越來越少。這也增加了確認墓主身份的難度。

  據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搞了一次“立碑運動”,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豎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因為龔松林事前根本沒下足考證工夫,急於求成,結果常常張冠李戴。因此是越立越亂,再想要弄清那數不清的陵墓的真正主人是誰,還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儘管如此,由於有出土的墓碑佐證和史料記載,還是有些線索能夠證明邙山長眠者身份的不一般。

  根據文獻記載,洛陽邙山地區主要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這一區域面積達750餘平方公里,地跨今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7個區縣。

  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20世紀初在洛陽西郊、邙山腳下的金村附近還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東周王陵。另外又據文獻記載,五代後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

  邙山古墓緣何多

  1、洛陽的地理位置

  關於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誇張的說法。白居易有詩道:“洛陽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這是說邙山作為墓地由來已久,由於枯骨,邙山的土都變成白色了。“黃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見冢累累,無地栽松樹。”這是說邙山古墓密布。從漢代到唐代,洛陽北邙一帶一直是人們嚮往的長眠之地,歷代達官貴人、富商巨賈都以能得到邙山一塊墓地而自豪。一代又一代的洛陽人,還有數不清的異鄉、異國人,把邙山當成了自己人生的終點。這就是為什麼20世紀初,在洛陽邙山可以出土那麼多的文物,引起延續了40多年的盜墓狂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