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要知道,明十三陵中的永陵,那可是耗費明世宗十幾年光景的心血結晶。尤其令歷代皇帝羨慕的是永陵的享殿是楠木殿,香氣襲人,沁人心脾,蚊蠅不近。它的木架是用昂貴的金絲楠木建成,不刷漆而光澤油亮,不雕飾而紋路精美。乾隆皇帝在巡視時看中了這些金絲楠木,一心想拆毀楠木殿,將這些楠木用到自己的裕陵中去。文淵閣大學士紀曉嵐援引《大清律》上奏道:律例規定挖明墳者死,皇上金口玉言,萬民之尊,此舉事關國體,干係重大,誠望陛下三思而後行。乾隆讀此奏摺後一時不敢輕舉妄動。但金絲楠木一日不到手,一日不安。

  俗語說得好,上天不負有心人,乾隆皇帝苦苦思考之後,決定要借修葺十三陵的名義來取得永陵的金絲楠木。毫無疑問,修葺十三陵,永陵一定也會得到修整。當時永陵的恩門和恩殿雖然“頭停椽望盡屬破壞,柁、檁、枋、墊亦有糟朽”,但由於初建時用材宏壯、施工精細,其大木構架尚無大損。負責修陵的大臣金簡(工部尚書)、曹文埴(戶部侍郎)等人本應建議按原制修繕,可是,因為這兩個屬下知道乾隆皇帝修整永陵的真實目的,因此就上奏說:鑑於十三陵修繕範圍較大,而其時楠木已經“採伐殆盡”,若“仍照舊式修整,則長陵、永陵兩處購求大木更難辦理,因此請皇帝准奏將永陵來個拆大改小的方案。擬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其永陵宮門、享殿,再將拆下兩廡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規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他們認為,“如此轉移籌辦,不獨長陵規模可仍其舊,輪奐維新,即永陵殿宇亦得與諸陵一律繕治整齊,觀瞻並皆宏敞”。這個建議在今天看來是不符合文物建築“修舊如舊”的原則的,就是當時,這兩個大臣也不是不明白這個方案著實不妥。可是要知道,乾隆皇帝修葺的真實目的就在於永陵那讓他眼紅的金絲楠木,因此這個投乾隆皇帝所好的奏請很快就被准奏了。永陵的恩門、恩殿因此全部被縮小規制建造。

  就這樣,乾隆既盜走了金絲楠木,又落了個修繕明陵的美名。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乾隆盜木的醜聞還是被張揚出去。皇帝畢竟是皇帝,自有應付萬變的招數。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責,給天下人一個說法,乾隆自下詔書把自己“發配”到江南,算是對群臣子民的一個交待。

  傳說畢竟是傳說,不少學者就這個問題為乾隆皇帝平過反。其實只要稍有歷史知識,我們就知道這個傳聞並不可信。乾隆皇帝的裕陵修建於乾隆8年,也就是1743年,歷時9年,也就是於1752年竣工。但是乾隆修葺十三陵是在乾隆33年,也就是1787年,那時候裕陵已經修建完35年了,又怎麼可能把永陵的金絲楠木用於自己的裕陵呢?

  可是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說,就證明乾隆皇帝對於自己的身後是極其重視的。據說乾隆皇帝為能給自己死後的後花園選一個風水寶地,使其更加牢固、美觀、氣派的確是煞費苦心。老北京就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說乾隆皇帝當初在為自己的陵墓選址的時候,看中了的一塊地方,乾隆皇帝覺得海淀這個地方風景秀美,就想在這個地段造大園子。可是選來選去就定在了萬壽山,美中不足的是選的地方竟然有一座前朝的墳墓,聽說還是什么娘娘的墳,臣下就勸乾隆說:人家說這萬壽山下的這個古墓,是明朝某個王妃的墓,動不得。一是由於祖宗入關後的遺訓,說是前朝墓地的一草一木都應保護,不能妄加破壞。因為咱們旗人入關時,是從李自成手裡得的天下,跟前朝沒那麼大的仇恨。二是聽說這個妃子生前可不是什麼善主,她的墓動不得!乾隆爺聽了,說,怕什麼,給我挖嘍!我就不信她能有什麼能耐。底下人哪敢不從,誰知一挖挖出了亂子。乾隆爺親到現場一看墓的大石門已被挖開,可是門裡面刻著八個大字:你不動我,我不動你!乾隆皇帝是一個十分迷信的人,這下可嚇壞了。趕忙命人把土都蓋回去,並在萬壽山上蓋一大廟鎮住這厲害的鬼魂,這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佛香閣了。

  ------------

  荒煙落照身後事:萬娘墳的劫難(1)

  ------------

  作案時間:1944年

  作案地點:萬娘墳,今位於北京昌平衛星城西北7公里,蘇山東麓

  受害人:萬貴妃

  作案人:程彥斌及其部眾

  作案手段:經過三個晝夜的刨、挖、鑿、炸,終於將墓頂打透

  作案後果:萬貴妃的隨葬品被搶劫一空

  盜墓性質:民盜

  可信程度:有史可考

  歷史上的萬貴妃

  萬氏,小名貞兒,四歲時被選入宮中,作為孫太后的宮女。萬氏服侍的這個孫太后,幼有美色,可惜無子,於是偷偷把一個宮人的嬰兒據為己有。這個嬰兒便是日後的明英宗。孫氏於是由貴妃冊為後。至於那個宮人,相信結果很可能是給謀害了。跟著這樣一個陰毒的主子,聰明伶俐的萬氏為了生存,難免日後不會依樣畫葫蘆,甚至成為主子的幫凶,當一日坐大,自然更見青出於藍。

  後來孫太后派她去服侍太子朱見深,她便趁這個機會使得年少的太子愛上自己。朱見深18歲即位時,萬氏已是35歲的半老徐娘,由於生來姣艷,且駐顏有術,因此一直受到朱見深的寵愛。對此萬氏並不滿足,她一直希望自己能為皇帝生下皇長子。像宣宗時的孫貴妃一樣,如果兒子能被立為皇太子,母以子貴,就有可能成為皇后。因此萬氏整天纏著憲宗,儘量不讓他到別的嬪妃那兒去。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成化二年正月,萬氏為憲宗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憲宗欣喜若狂,於是萬氏晉封為貴妃。貴妃距離皇后只有一步之遙。只要自己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子,自己就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后了。可惜,萬氏的這個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更糟糕的是,萬氏從此喪失了再生育的能力。萬氏把滿腔的怨恨撒向其他的嬪妃,但那時的她,仍然抱著一線希望,希望自己以後再生個一子半女的,好來圓她的皇后夢,因此她不許其它嬪妃比她早生下兒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