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外,永陵的磚石結構的明樓,造型新穎的聖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台設計,以及寶城牆花斑石壘砌的城垛,恩殿、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沒有的,這些後來為定陵所效法。

  由於永陵用料考究,規制宏闊,明隆慶《昌平州志》稱其“重門嚴邃,殿宇宏深,樓城巍峨,松柏蒼翠,宛若仙宮。其規制一準於長陵,而偉麗精巧實有過之”。但是他一定沒有想到,就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後世乾隆皇帝動了盜其陵殿中精美楠木的心思。

  永陵的建成,耗費了大量國庫銀兩。據《明世宗實錄》記載,當時參加營建永陵的三大營官軍有4萬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陵區內新行宮和聖跡亭的興工,以及皇宮內外工程,每月費銀不下30萬兩。但當時工部庫貯之銀僅有百萬兩,修陵經費十分困難。為此,世宗只得採納大臣們的意見,用廣納事例銀的辦法,以濟陵工。

  乾隆盜木過程

  自從雍正獨自埋骨於京西易縣境內,清朝就打破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喪葬制度。登基不久的乾隆也跟隨其父,派臣僚在西陵區域選擇萬年吉地。當吉地選好後,不知何故乾隆突然改變主意,又派臣僚到東陵選擇。

  乾隆七年(1742),大學士三泰、果毅公訥親、戶部尚書海望,會同欽天監監正進愛等進入東陵區域勘察地形,數日後相得勝水峪“龍盤虎踞,星拱雲聯,允協萬年之吉”。乾隆覽過繪圖後,甚是滿意,並詔旨於第二年二月初十動工興建。至此,清王朝喪葬規制的長河,在雍正朝拐彎之後,又在乾隆朝時得以回流,長河的主流從此一分為二,一條支脈流向東陵,一條流向西陵,從而形成了中國歷代王朝葬喪史上的獨特規制和景觀。

  至於乾隆為何在西陵區選好陵地後又改變主意到東陵,在乾隆六十一年(1796)將皇位傳於其子嘉慶時,乾隆曾做過解釋。當時的乾隆認為,若從自己之後,歷代皇帝都葬於西陵,那麼東陵必然有香火漸衰,冷清無助之感,日久定會荒廢不堪。為兼顧東西兩陵的盛衰,才作出了這一抉擇。為了避免出現東陵香火冷落的局面,乾隆還作了“兆葬之制”的硬性規定,即若父在東陵,則子在西陵;父若在西陵,則子在東陵。當這個東西二陵兼顧的設想出台後,乾隆唯恐哪位不肖子孫像他父親那樣別出心裁,東西二陵都不選,另立門戶,再選出個南陵或北陵,造成無法依附、無章典可循的混亂局面,因此又專門作出規定,非東即西,不能再隨便另選陵址,這樣就斷了後世子孫別出心裁的念頭。所有這些,在體現了乾隆顧全大局的同時,也完全可窺到他當時在處理這類事務上的良苦用心。

  ------------

  巧立名目“借”楠木:乾隆盜永陵(2)

  ------------

  乾隆不但費心葬制,在修建自己陵寢的時候更是動心思。說來難以置信,乾隆的陵寢,其中相當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拆毀明代建築物和明十三陵而得來的。

  這事還得從頭說起,其實拆明陵的木料石材,並不是從乾隆皇帝開始。早在清朝入關後,就曾搗毀、劫掠過明十三陵,並焚燒過明定陵、德陵等陵寢。當然這也事出有因。原來明朝末年,在東北崛起的女真族後裔滿族,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屢敗明軍。無能的明熹宗,不思追究憂患根源,不思探尋富國強軍,積極應對,而是一味聽信厭勝之術,將眼前的危機歸咎於金陵“王氣太盛”。於是天啟年間,他曾兩次派人大規模的毀壞山陵,金陵因此蕩然無存了。更為荒唐的是,熹宗命人在雲峰山主脈上掘深洞,填埋鵝卵石,為的是割斷氣脈,斬掉龍頭,徹絕王氣。

  不過,那時拆毀是發泄私憤,後來的拆毀則完全是為了借用其優質的木材和石料。有實證可考的是,順治的孝陵木材多用舊料,而舊料來源就是大肆拆毀明代建築。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就被後人證實是來自西苑明世宗嘉靖年間所建的清馥殿、錦芳亭和翠芳亭,這一殿二亭所在位置,正是明世宗做道場的地方。清初在興建順治孝陵時,將清馥殿及二亭拆除,不但將其楠木材料用來興建孝陵,就連天花板也拿到孝陵使用了。此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陵寢,都相繼拆毀了大量明代建築,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乾隆竟然置皇體顏面於不顧,以天子之尊,一意孤行,去拆永陵。他的行為,給後世留下一段皇帝盜木的醜聞。

  眾所周知,乾隆繼位的時候,正是康熙、雍正王朝盛世的後半期,國力鼎盛,國庫豐盈,因此整個陵園、地宮的建築,均是遍選天下精工美料,其中僅木材一項就分別來自四川、兩廣、雲南、貴州及東北興安嶺地區的原始森林。而這些木材又以珍貴的楠木最多;其石料則取自北京房山和薊縣盤山的石場;磚料由山東臨清、江蘇專工製造;瓦料由京西硫璃廠運送;即使用量最大的土料,也是數十里外精選的含沙量適當的“客土”。整個陵寢由聖德神功碑、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隆恩門、配殿、方城、明樓、左頂以及地下玄宮等主體建築組成,其神道南端與孝陵相連。整個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材料精緻,工藝精湛。尤其是地下玄宮的建築風格和藝術水準,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寢中所罕見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