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漢武帝梓宮中有一玉箱和玉杖,是西胡康渠國國王所獻,漢武帝生前十分喜愛。但是在漢武帝死後剛過四年,一個扶風人在市場上看到一個商人正在出賣玉箱和玉杖,要價為青布30匹,錢9萬。扶風人見這兩件東西十分精緻,絕非尋常之物,於是未加討價就買下了。買來之後,扶風人愛不釋手,常與賓客共賞。

  恰巧有一天,家裡來了一個不速之客,此人看到這兩件東西後,轉身就走。原來,此人乃漢武帝生前的一個小奴,認識玉箱、玉杖,所以他急忙將此事報告當地的官吏:有司。有司一聽此事,這還了得,趕忙派人去拿扶風人。詢問玉箱玉杖的來歷。扶風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驚恐,不敢隱瞞,將整個經過和盤托出。只說自己買時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賣主姓什名誰。有司派人緝拿商人,那商人早已不知去向。有司無奈之下,只好將玉箱、玉杖入官,盜墓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盜卻是確鑿的事情。

  茂陵所遭受的種種劫難,是一代英主漢武帝生前絕難想像的。當初他費盡心機營造的宏偉陵墓,成了後世爭相搶奪的寶地。伴隨他的財寶器物,被盜賊肆意搶掠;就連他口含寶珠,身著“珠襦玉匣”的屍體,也曾被揚之於外,曝之於野。若有在天之靈,不知漢武帝將作何感想?

  茂陵文物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後,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象,世謂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享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

  《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併從葬。

  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併埋入陵墓之中。

  歷史上被盜的兩漢名墓

  兩漢時期,我國出現了一個厚葬高峰,也是盜墓活動最為猖獗的時期之一。歷史上被盜掘的兩漢墓多如牛毛,難以盡數。但是由於史書記載的局限和本書另外章節的闡述,筆者在此就不一一詳述了。只是將一些重要的或有意思的盜墓事件緝錄如下:

  董仲舒母墓被盜

  西漢時期,被盜的陵墓難以盡數,但是令後人奇怪的是,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母親之墓竟然也被人盜掘!提起董母,恐怕無人知曉,但提起董仲舒,恐怕無人不曉。

  董仲舒出生於河北景縣的一個大地主家庭。他從小就潛心鑽研儒學,十分刻苦。他的書房外有一個非常精緻的園子,然而他在書房學習三年,竟從未踏進過。對於經常騎的駿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歲時,他已成為對《公羊春秋》等經書深有研究的大學者。他雖博學,卻未因此而步入仕途。不過名聲卻因其弟子在仕途的發展而越來越大,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在39歲那年,漢武帝召見了他。他以歷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漢武帝。漢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張,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因之成為西漢乃至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同年,漢武帝封董仲舒為“江都相”,董仲舒開始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寫完了生命中的最後一篇奏章。死後,被葬於長安西郊。漢武帝曾經過墓地,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特地下馬致意,故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稱作“下馬陵”。但令人不解的是,“下馬陵”未見被盜掘的記載,而董仲舒之母的墓室卻相傳被盜。

  據杜光庭的《靈異記》中記載:“蔡州西北百里平輿縣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為母追葬衣冠之所,傳雲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長,追思其母,因築墓焉,秦宗權時,或雲仲舒母是天女,人間無墓,恐是仲舒藏神符靈藥及陰陽秘訣於此,宗權命裨將領率百餘人往發掘之……”從上文可略知盜墓者的動機,原來是為了盜得“神符靈藥及陰陽秘訣”,而這與董仲舒本身有著密切的關係。董仲舒雖然一生致力於儒學,但他尤愛神學。另外,關於他能呼風喚雨,而且著有能避禍免災的書的傳聞在民間廣為流傳。而這終於導致其母之墓被盜的悲劇。

  據《晉書·愍帝記》中記載:“(建興三年)六月,盜發漢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采帛不可勝記。時以朝廷草創,服章多闕,敕收其餘,以實內府。”

  據《史記》載,薄太后死於漢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而其墓於470年後被盜,即315年。另據《古書圖成·堪輿卷》可知,盜墓賊為三秦人尹值、解武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晉愍帝建朝時,竟連穿衣都成問題,不得不收拾盜墓賊留下的“爛攤子”,用來充實內府所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