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盜墓和防盜措施是針鋒相對的。盜墓行為猖狂不斷,防盜措施也進步不斷。防盜措施稍有新花招,盜墓賊很快又有了破解技術。於是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惡性循環。總體上看,防盜措施始終處於被動和落後狀態。

  ------------

  魔高一丈:常見的盜墓手段(1)

  ------------

  以盜掘文物為目的的民間盜墓活動非常隱秘,自古以來這個行業就存在,而隨著收藏風氣的興衰,其活躍程度也隨之起伏。近幾年,盜墓活動又隨著古董熱的長溫而變得益發猖獗。

  與國家有組織的保護性挖掘相比,盜墓者是極其聰明的。國家組織的考古發掘工作很細緻,甚至用刷子幹活。方式上幾乎全都是“大揭頂”(地宮龐大的明清墓除外),不存在“技術”問題。而盜墓者不然。歷朝歷代對盜墓行為都在法律上給予嚴懲,現代更是如此,所以其“時間”觀念和“隱蔽性”就很強。國家組織的考古發掘中使用最多的刷子、木鏟對盜墓者來說是沒用的。

  古代盜墓賊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干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挖開墓室、棺材,從中取出隨葬的財物珍寶,大發橫財,他們多集中在古墓葬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陝西關中、湖南長沙周邊等地。

  這些專職盜墓者在古代一般是兩人合夥,多人結成團伙的相對較少,一個人單獨乾的更少,原因很簡單,一個人顧不過來,而兩個人可以分工合作:開始時一個人挖洞,另一個人清土,同時望風;以後一個挖進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隨葬品。這兩人多有血緣親戚關係(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關係較少,這也許是盜墓這營生畢竟見不得人,老子即便幹上這個不光彩的勾當,也要維持做父親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兒子一塊干,做兒子的後來發現了也裝作不知道。兩人合夥為什麼要找親戚呢?這是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圖財害命。就是說,洞下的人把活幹完將財物都傳遞上去了,他就會拍拍巴掌或拉拉繩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見財起意,當洞下人快上來時猛一松繩子,洞下的人冷不防從四五米以上的距離跌下去,骨折、受傷動彈不得,洞口的人又趕緊把提上來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無疑。

  盜墓方式

  對於盜墓賊來說,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很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確定墓的地點和想好盜的方式。

  盜墓者一般從三個途徑確定墓葬的地點。

  一、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狀以判斷墓葬的級別年代等粗略信息,據說有古墓的地方由於自然的地質五花土在埋葬過程中遭到破壞,莊稼的長勢一般會比周圍地區要差一些。

  二、從地方文獻、民間傳說中尋覓古墓的蹤跡。

  三、比較確實可信的是用洛陽鏟等工具鑿土取樣,看是五花土還是生土,古墓在建築過程中必然會在土層中留下痕跡,填埋的土層與原來的會有比較明顯的區別。根據取出的土層中找到的陶片、木片,銅、金等金屬碎片,盜墓者不僅可以判斷墓葬的確切位置,還可以知道墓葬的規模,棺室的位置,然後將盜洞直接打到墓室中去。

  陵墓的地點確定了,下一步就是如何盜掘。對於那些長期以盜墓為職業的人來說,這並不是難事。他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善於掩人耳目,他們自已有一套對付墓內防盜機關的獨特辦法。在確定盜掘目標後,如果是小墓,便不須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速戰速決,取出隨葬品走人。如是大中型墓葬,便採取以下幾種辦法:

  一、以開荒種地為名,在墓葬周圍種上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兩個月的盜掘活動。

  二、在墓邊蓋間房子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從外面看不出什麼問題,而墓內的隨葬品卻早被洗劫一空了。

  三、在古墓邊修一假墳以方便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內盜取財物。

  然而,“最先進”的盜墓手法還是洛陽鏟加定向爆破。盜墓賊先用洛陽鏟確定墓葬位置,然後使用定向爆破技術,很容易就能將墓葬盜空。

  河南三門峽地區有一個虢國墓就是被這種方法盜劫一空的。盜墓分子居然花了4個月的時間,打了一條2公里長的地道。從一個雜貨鋪一直打到了虢國墓的中心位置。然後,這個盜墓分子採用定向擠壓式爆破的方式,一下就打開一個40米深的大洞,能夠直接進到古墓的核心位置。

  此外,還有一種類似的方法,被稱為“關中式盜墓”,即先在地面挖一個方形洞口,大小僅可容一人操作,同樣是垂直下挖。解放前,盜墓賊確定墓葬後,一般會選擇在偏遠的角落迂迴挖洞,甚至距離墓室幾公里,他們吃住在洞裡,工期可達半年之久,而一旦成功,整個墓室會被一掃而空。

  舊社會盜墓工具的演進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操作工具。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專用探測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誌的墓葬為對象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誌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頭沾上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