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個方法到漢代還在沿用。據《漢書?酷吏傳》田延年條下記載,漢昭帝劉弗陵的平陵興建之時,“大司農取民牛車三萬輛為僦,載沙便橋下,送至方止,車值千錢”。看來是不惜花費重金從遠處運沙回填到墓中。考古發掘中發現有不少漢代墓葬大量填沙,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據《漢舊儀》記載,漢代的皇陵地宮中“四方外涉,東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這些,都是用來對付盜墓者的“機關”。此外,還有不少關於古代帝王墓葬中設有暗弩張弓、翻板機關或者毒氣的傳說,都屬於古代的防盜措施之列。

  流沙墓有了破解的辦法。暗器翻板只是傳說,從未出土實例。秦始皇陵即使有努弓等暗器,日久必然失效。翻板陷阱也會被淤泥填埋。缺氧還可以通風,對付汞蒸氣,只有穿防化衣,靠氧氣瓶呼吸了。

  3.詛咒恐嚇

  現有資料僅山東濟寧漢墓石刻防盜咒語“諸敢發我丘者令絕毋戶後”一例。這在我國古代的許多文獻里也有相關的記載,但是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許作為一個盜墓者,過得就是今天不想明天事的日子,那些恐嚇詛咒所起的作用真可謂微乎其微。

  4.秘密埋葬

  ------------

  道高一尺:墓主的防盜手段(2)

  ------------

  歷代王朝普遍殺害陵墓工匠,制止秘密外泄。

  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時,為了守住有關陵墓的秘密,將凡是參加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們出來,就強行封閉墓門,殘忍地將其全部活埋在陵墓中,以免後世盜掘。

  元朝皇帝死後,也是採取秘葬,所葬之處拱衛森嚴,人所莫知。公元1259年,元憲宗死在合州(今四川合川縣),諸王大臣用毛驢馱著他的屍體,運送到成吉思汗墓地旁邊。為了防止泄密,途中護衛的士卒“見人輒殺”,據說沿途被殺者多達二萬人,把扶送屍體變成一場血腥的大屠殺。

  坐落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實際上也並非成吉思汗的真身所在之處,迄今為止他的真正葬處也還沒有確切的下落。茫茫草原、漠漠平沙,掩蓋著這位“一代天驕”的身軀,蒙古族人民為了祭祀他,才在草原上興建了這座蒙古包式的陵園。

  1965年春節,周恩來徵得弟弟周恩壽同意,派侄子周爾萃回到淮安,做通了長輩們和族人的思想工作,把周恩來的祖父周攀龍及其夫人曾氏、二祖父周亥祥及其夫人鄭氏、嗣父周貽淦、嗣母陳氏、生母萬氏、八叔周貽奎、嬸母周八太,等共13口棺木,全都起出再深埋,平墳歸田。事後周恩來還給家鄉匯去70元錢,並附言道:“此款支付生產隊平墳工資和賠償青苗損失費。”家鄉人深受感動。整個文革期間,深埋的13口棺木安然無事。

  5.疑冢假墳

  四川成都武侯祠劉備寢殿上,有一副令人尋味的對聯,聯語為:

  一杯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上聯是說,劉備的墳墓,迄今還巍然存在,而在那漳河邊上荒涼的銅雀台旁,哪裡還能找到曹操的假墳呢?據一些野史裨官記載,曹操死後恐遭盜掘之禍,乃設七十二疑冢於漳河兩岸,下葬時從宮中同時有七十二隊嬪儀隊伍出門各奔四方,使人們不能分解究竟哪一座冢墓葬其真身,哪些墳丘為曹操的“衣冠冢”,後來,這一傳說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更是流傳廣遠。對聯的作者,正是根據這一傳說表達了他褒劉貶曹的封建正統觀念。

  其實,據可靠的史實,曹操死後葬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境內),並未設過所謂“疑冢”。但是,從漢末大規模的盜墓之風中,曹操的確悟出了一些道理,死前留下遺囑,希望他的陵墓“因山為墓,不封不樹”,使後世難以勘察其葬所。

  6.厚養薄葬

  盜墓之風愈演愈烈,嚇壞了不少人。廣州地區明朝墓葬多無金銀,基本上少有盜墓賊光顧。

  現代墓葬陪葬極少,盜墓價值也不大。可網絡上還見過學生沒錢打遊戲機從而盜墓挖硬幣的……

  7.哭窮求饒

  這個同樣僅有一例,也許一些達官貴人認為有失身份,因此很少有此法吧。請看這段有趣的文字:“楚古屍王通於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後世賢大夫視此書目此也仁者悲之”云云。它見於徐州龜山漢墓(第六代楚王劉注夫婦合葬墓)一塊封堵墓門的塞石上。大意是說:後世的賢大夫們,我雖是下葬的一代楚王,但我敢向上天發誓,墓中沒放置華貴的服飾、值錢的金寶玉器,只埋了我的棺木及屍骨。當您看到這刻銘時,心裡一定會為我感到悲傷,所以你們就沒有必要動我的墓穴了。

  這塊被命名為“第百上石”的塞石,被造墓者有意安置在甬道最外邊,讓冒險進入的“賢大夫”們,第一眼就能瞧見這段用語懇切的告白,真可謂“此地無銀三百兩”。可惜,或者盜墓賊壓根兒沒顧上看,或者看了之後冷笑一聲,總之,他們讓楚王的如意算盤徹底落了空。

  1972年6月首次對龜山漢墓進行考古發掘時,專家們便在墓道的填土中發現了西漢末期的“貨泉”(貨幣名)和魏晉南北朝時的青瓷碟。由於這兩樣東西晚於該墓的年代,因此斷定為盜墓者所留,並進而推斷出盜墓時間:劉注下葬百餘年後的王莽當權、天下大亂之時,該墓遭到第一次洗劫;六七百年後的南北混戰時期,又遭到第二次盜掘。看到那一間間劫後的墓室和支離破碎的玉器、陶俑、建築碎片等,文物專家們只能扼腕嘆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