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然而石亨知道眼前這撥人包括自己在內不是勇無謀就是胸無點墨,團伙中還缺個能夠運籌帷幄的軍師一級角色,便詢問許彬和曹吉祥,是否有合適人選。
許彬答道:“要說既有運籌決勝之才又與我等志同道合者,非此人莫屬!”
石亨好奇問道:“許大人所指究竟是何人?”
許彬笑回道:“石侯爺可還記得徐有貞麼。”
石亨恍然大悟:“原來大人說的是正統十四年瓦剌大軍壓境時,那個於朝堂上帶頭主張南遷的徐有貞吶!”
第三十七回完,請看下回:暗流涌動紫禁城
三十八、暗流涌動紫禁城
徐有貞,江蘇吳縣人士,宣德八年入第,正統二年進升為太學侍講。此君平日為人倒也謙和,做事也頗為幹練,唯有一個愛好,那便是研究星象。如果是處在太平盛世,他的仕途定會一帆風順,直至光榮退休。然而發生在正統十四年的那場土木堡之變,卻徹底改變了徐有貞的命運軌跡。
正統十四年九月,剛剛經歷了土木堡大敗、皇帝朱祁鎮被俘的大明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於是新上任的代宗皇帝朱祁鈺便召集朝臣商討接下來的對策。
當時朝中大臣主張南逃避戰的占了絕大多數,然而逃跑派官員互相之間卻又在彼此觀望,誰都不想帶這個頭。
這時只見翰林學士徐有貞第一個站出來發表觀點,他向皇帝朱祁鈺諫言要求向南遷都,以避戰禍。為了讓皇帝採納自己的意見,徐有貞還搬出了絕活,竟然拿星象來說事兒。
誰知徐有貞此言卻遭到了時任兵部尚書于謙的嚴辭駁斥,于謙凜然喝道:“遷都避戰就意味著大明朝重蹈前宋覆轍,主張南遷者該殺~!”
代宗皇帝朱祁鈺立時被于謙說服,遂決定舉全國之力,嚴守京師!
皇帝這麼一表態,那些原先主張逃跑的官員們便紛紛見風使舵改變了立場,繼而話鋒一轉,開始批判起了徐有貞的賣國言論。原本還在為自己敢於為同道出頭而洋洋得意的徐有貞,頓時陷入了千夫所指、萬人唾棄的境地。
在百官的言語圍攻下,灰溜溜的徐有貞被皇帝趕出了朝堂,並從此落了個當朝李邦彥*的惡名,怡笑大方。(*李邦彥,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投降派奸臣之首)
經歷該事件以後,徐有貞的仕途之路從此便坎坷不斷,因為名聲實在太臭,很難再在京城混下去,只得被外派至山東為官。經過數年的奮鬥,徐有貞在山東總算取得了一些政績,後被提升為左副都御史,得以調回京師任職。
身敗名裂的徐有貞深深記住了當初於朝堂上怒言駁斥自己的那名官員。原本好好的一個翰林學士竟被發配外省,如今雖然得以回京,但只能委身一個區區副都御史官職,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皆是于謙!
正因為這段恩怨,徐有貞對于謙的仇恨可謂是深徹骨髓,長年來他一直忍辱負重,始終在等待著報復于謙的機會。
時光荏苒,一晃八個春秋。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皇帝朱祁鈺病危,石亨意欲乘勢起變,重立朱祁鎮為帝,其最終目標就是要扳倒于謙。在太常寺卿許彬的推薦下,石亨找到了徐有貞,邀其入伙並擔任政變集團的軍師。
徐有貞仔細聆聽了石亨的圖謀,略略考慮之後,便毅然答應加入石亨集團。對徐有貞來說,這絕對是個極佳的復仇機會,只要朱祁鈺一倒,于謙便成了任人宰割的砧上魚肉,那些平日和于謙有過結的官員都會上來踹他一腳。而我徐有貞,就是那個親手將其送進地獄的人!
隨後,徐有貞便詢問石亨南宮裡的太上皇是否知道此消息。石亨答道:“太皇陛下尚不知情!”
徐有貞聽罷當即斥道:“糊塗!太皇陛下對此一無所知,光憑你在外邊來回折騰又能有甚用場?!”
石亨懇切道:“徐大人所言甚是,石某就是來邀大人出謀劃策的。還請徐大人給石某指條明路!”
徐有貞說道:“依我之見,眼下當務之急是要與太上皇取得聯繫,進而約定時日,由我等把太皇陛下救出南宮,此乃全盤計劃的第一步亦是最重要的一步。待接出太皇,我等即刻直撲奉天殿,敲響鐘鼓,詔告天下太皇復位!如此,大事成也!”
石亨聽罷當即贊道:“妙!妙!就依徐大人之計行事,石某這就著手安排聯繫南宮太皇陛下!”
兩天後,一名石彪所部的兵士化妝成太監的模樣提著食盒籃子在曹吉祥的帶領下來到關押朱祁鎮的南宮入口。
負責看管南宮的張福太監見來了個陌生面孔,便大聲問道:“站下!你幹什麼的?!”
這時一旁的曹吉祥開口答道:“原先負責給太皇送飯食的李二得了痢疾,這幾日都無法當差,這位是我安排來頂替李二的。”
張福聽了將信將疑道:“昨日我見李二還好好的,怎麼今日就病了?還有我說曹公公,南宮這塊我才是主事的,若要換人手,那您起碼也得知會我一聲吧,怎能如此自做主張?”
曹吉祥聽罷當即斥道:“混帳!你這狗崽子好狂的口氣,我曹吉祥堂堂內宮總管,安排這麼點芝麻小事還得你來批准麼?!”
張福不禁被曹吉祥的這番訓斥給震住了,鑑於曹吉祥的內宮總管身份,張福不敢再有頂撞得罪,只得唯唯遵從放行。
許彬答道:“要說既有運籌決勝之才又與我等志同道合者,非此人莫屬!”
石亨好奇問道:“許大人所指究竟是何人?”
許彬笑回道:“石侯爺可還記得徐有貞麼。”
石亨恍然大悟:“原來大人說的是正統十四年瓦剌大軍壓境時,那個於朝堂上帶頭主張南遷的徐有貞吶!”
第三十七回完,請看下回:暗流涌動紫禁城
三十八、暗流涌動紫禁城
徐有貞,江蘇吳縣人士,宣德八年入第,正統二年進升為太學侍講。此君平日為人倒也謙和,做事也頗為幹練,唯有一個愛好,那便是研究星象。如果是處在太平盛世,他的仕途定會一帆風順,直至光榮退休。然而發生在正統十四年的那場土木堡之變,卻徹底改變了徐有貞的命運軌跡。
正統十四年九月,剛剛經歷了土木堡大敗、皇帝朱祁鎮被俘的大明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於是新上任的代宗皇帝朱祁鈺便召集朝臣商討接下來的對策。
當時朝中大臣主張南逃避戰的占了絕大多數,然而逃跑派官員互相之間卻又在彼此觀望,誰都不想帶這個頭。
這時只見翰林學士徐有貞第一個站出來發表觀點,他向皇帝朱祁鈺諫言要求向南遷都,以避戰禍。為了讓皇帝採納自己的意見,徐有貞還搬出了絕活,竟然拿星象來說事兒。
誰知徐有貞此言卻遭到了時任兵部尚書于謙的嚴辭駁斥,于謙凜然喝道:“遷都避戰就意味著大明朝重蹈前宋覆轍,主張南遷者該殺~!”
代宗皇帝朱祁鈺立時被于謙說服,遂決定舉全國之力,嚴守京師!
皇帝這麼一表態,那些原先主張逃跑的官員們便紛紛見風使舵改變了立場,繼而話鋒一轉,開始批判起了徐有貞的賣國言論。原本還在為自己敢於為同道出頭而洋洋得意的徐有貞,頓時陷入了千夫所指、萬人唾棄的境地。
在百官的言語圍攻下,灰溜溜的徐有貞被皇帝趕出了朝堂,並從此落了個當朝李邦彥*的惡名,怡笑大方。(*李邦彥,北宋末年“靖康之難”投降派奸臣之首)
經歷該事件以後,徐有貞的仕途之路從此便坎坷不斷,因為名聲實在太臭,很難再在京城混下去,只得被外派至山東為官。經過數年的奮鬥,徐有貞在山東總算取得了一些政績,後被提升為左副都御史,得以調回京師任職。
身敗名裂的徐有貞深深記住了當初於朝堂上怒言駁斥自己的那名官員。原本好好的一個翰林學士竟被發配外省,如今雖然得以回京,但只能委身一個區區副都御史官職,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皆是于謙!
正因為這段恩怨,徐有貞對于謙的仇恨可謂是深徹骨髓,長年來他一直忍辱負重,始終在等待著報復于謙的機會。
時光荏苒,一晃八個春秋。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皇帝朱祁鈺病危,石亨意欲乘勢起變,重立朱祁鎮為帝,其最終目標就是要扳倒于謙。在太常寺卿許彬的推薦下,石亨找到了徐有貞,邀其入伙並擔任政變集團的軍師。
徐有貞仔細聆聽了石亨的圖謀,略略考慮之後,便毅然答應加入石亨集團。對徐有貞來說,這絕對是個極佳的復仇機會,只要朱祁鈺一倒,于謙便成了任人宰割的砧上魚肉,那些平日和于謙有過結的官員都會上來踹他一腳。而我徐有貞,就是那個親手將其送進地獄的人!
隨後,徐有貞便詢問石亨南宮裡的太上皇是否知道此消息。石亨答道:“太皇陛下尚不知情!”
徐有貞聽罷當即斥道:“糊塗!太皇陛下對此一無所知,光憑你在外邊來回折騰又能有甚用場?!”
石亨懇切道:“徐大人所言甚是,石某就是來邀大人出謀劃策的。還請徐大人給石某指條明路!”
徐有貞說道:“依我之見,眼下當務之急是要與太上皇取得聯繫,進而約定時日,由我等把太皇陛下救出南宮,此乃全盤計劃的第一步亦是最重要的一步。待接出太皇,我等即刻直撲奉天殿,敲響鐘鼓,詔告天下太皇復位!如此,大事成也!”
石亨聽罷當即贊道:“妙!妙!就依徐大人之計行事,石某這就著手安排聯繫南宮太皇陛下!”
兩天後,一名石彪所部的兵士化妝成太監的模樣提著食盒籃子在曹吉祥的帶領下來到關押朱祁鎮的南宮入口。
負責看管南宮的張福太監見來了個陌生面孔,便大聲問道:“站下!你幹什麼的?!”
這時一旁的曹吉祥開口答道:“原先負責給太皇送飯食的李二得了痢疾,這幾日都無法當差,這位是我安排來頂替李二的。”
張福聽了將信將疑道:“昨日我見李二還好好的,怎麼今日就病了?還有我說曹公公,南宮這塊我才是主事的,若要換人手,那您起碼也得知會我一聲吧,怎能如此自做主張?”
曹吉祥聽罷當即斥道:“混帳!你這狗崽子好狂的口氣,我曹吉祥堂堂內宮總管,安排這麼點芝麻小事還得你來批准麼?!”
張福不禁被曹吉祥的這番訓斥給震住了,鑑於曹吉祥的內宮總管身份,張福不敢再有頂撞得罪,只得唯唯遵從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