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就這樣,在內憂外患中楊增新保持了新疆古老綠洲的和諧安寧。可以說,沒有楊增新就沒有現代新疆。迄今為止還有誰,可以只用發行紙幣維持財政平衡?還不會引起通貨膨脹?也就是楊增新一個。紙幣需要抵押保證,楊增新是將自己押在了“信用”的一方。
讀過楊增新的《補過齋文牘》《補過齋日記》,你會覺得不可思議:難道一個人可以同時處在水深、火熱、酷暑、嚴寒之中嗎?一個男人為什麼會自願投入火坑?那是因為他得從鍋底燒紅的油鍋里跳出來。——一次與親信閒談,楊增新曾說一旦發生戰亂,塔里木(盆地)將是燒紅了的鍋。
在主政期間,楊增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的名言還有:新疆亂世是絕地,治世是桃源。在新疆,實際只能打一仗:一仗過後,玉石俱焚。你耗盡人力物力資源拼命一戰,可在戰後你得到的只是一個生靈滅絕、文明湮沒的荒野。所以,在西部的綠洲戰亂不可能有勝者。以新疆現代史為證,足以證明,“和諧社會”應該是政治家最大的成就。在此前二三十年間,我在新疆雲遊各地,到過許多窮鄉僻壤,到過許多連最詳細的地圖也沒有標示出來的村莊(因為它的年齡比最新的地圖還輕)。在一個個桃紅柳綠的村鎮,在牧人的“薩特馬”(茅棚),在途中一次次邂逅,我總感到楊增新還“活著”。
《黑戈壁》十(2)
對不識字,不關心世事的變遷、不知廣播電視媒體為何物的土著居民,一提到“楊將軍”“老將軍”,特別是“老將軍”,人們的崇敬,人們的認同,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使你覺得他正在身邊。
可對於黑喇嘛—丹畢加參來說,很不幸,他的對手正是這個“老將軍”楊增新。
在1911年到1928年,中國從清朝過渡到民國,袁世凱,張作霖,馮玉祥,段祺瑞,徐世昌……如同走馬燈;恢復帝制,趕溥儀出宮,賄選總統,中原大戰……使人眼花繚亂。外蒙古呢?活佛稱帝,還出現了一個新年號“共戴”,脫離中國,撤銷自治,徐樹錚“籌邊”,哲布尊丹巴活佛,白匪謝苗諾夫,恩琴男爵,蘇赫巴托爾,喬巴山,再加上丹畢加參……還伴隨著幾個巨大的游離板塊:科布多、烏里雅蘇台、唐努烏梁海的去留重組。俄國紅白兩軍從歐洲打倒海參崴。那是個什麼時期還用說?
在這樣的間隙里保持中國的六分之一穩定安寧的人,當然是博奕高手,是定力無與倫比的人,是那種“你還沒開口他就知道說的是不是實話”的非凡人物。
1917年。當丹畢加參趁“二月革命”後的政治真空,從阿斯特拉罕的流放地回到中亞,他原來的基礎——外蒙古王公活佛已經自顧不暇。
為此,丹畢加參特意向楊增新表示,希望能准許他到中國政治避難。甚至他已經為自己選擇了一塊“飛地”,一開始是巴里坤的三塘湖;後來則是伊吾(當時仍然屬於哈密)淖毛湖。與位於通往外蒙古的要道上的三塘湖相比,淖毛湖要隱蔽得多。可它們都離開外蒙古太切近了。
這個淖毛湖,其實是當時哈密王府的一個秘密流放地。原來,哈密王將犯人一律打發到一個叫做“阿曼喀嘎”(“烏鴉”)的小村子。犯人門在阿曼喀嘎每年要上交給王府兩毛驢車的駱駝刺,後來因為當地有沙獾,就增加了10張沙獾的皮。
1913年河西與新疆東部發生了大地震,阿曼喀嘎村毀於地震之災,淖毛湖就成了新的流放地。
據說,淖毛湖是個蒙古語的地名。在維吾爾語之中是“新建的村子”之意。它是整個哈密最北的村落,原來是無人居住區,路經的獵人們在附近發現了一個旺盛的水泉,在此歇腳時無意種了一些五穀雜糧,第一個收成意外豐盈。此後,人們又引來了天山的溶雪,多餘的水匯集為湖沼,也就是淖毛湖。其實,這正是西部新墾地典型的“落成”過程。我曾在塔里木親自記錄了一個古老的諺語:“有水有樹的地方,就有人家。”有水,有植被,有人家,則自然組成了新的綠洲。淖毛湖在群山環繞中,北面是中蒙交界的“恩崗”山,東面是安格孜山與艾米爾山,西面是無邊戈壁,南面則背靠著東天山的余脈。在安格孜山與艾米爾山的另一面,就是黑戈壁了。這個地方原來有個地名,是“卡爾桑”,自古就是遊牧的通道,前些年在卡爾桑還發現了岩畫,它們的作者無疑是遊牧者。
從建立村落起,被哈密王府流放的犯人就是淖毛湖的主要勞動力。在淖毛湖村,那些令最桀驁不馴的犯人也不敢回顧的,是與眾不同的地牢。地牢一般在五六米深的地下,形狀如同一個巨大的“饢坑”(烤饢的灶坑),重犯一到,就投入地牢。輕犯則只在晚上關在地牢里,白天則放出來參加勞動。有些流放期滿的犯人,獲釋後不願回原來的村落,就在當地落戶。最終聚落成為一個山鄉。2003年我初次來到馬鬃山的“碉堡山”,見到了“黑喇嘛”的地牢,馬上就聯想到了淖毛湖的“饢坑”。顯然,黑喇嘛早就知道邊境另一邊的情況,知道三塘湖,知道淖毛湖,也知道淖毛湖的地牢。
接到丹畢加參要求來新疆避難的請求,楊增新處在十分緊張的狀態。本來,落難來投也是慣例,再說新疆地廣人稀,勞力缺乏,丹畢加參將帶著一個部落(他自己成立了一個“旗”),有牧人、牲畜。特別是就在同時,楊增新接納了30萬避難進入中國境內的哈薩克、吉爾吉斯難民,也並不多丹畢加參這幾百蒙古人。——這就是丹畢加參提出來中國的理由吧。那些哈薩克、吉爾吉斯,官方的數字是30萬,但民間的說法,遠比這個數字多。甚至說是30萬“帳”,那就有近百萬人了。其中一部分短暫停留後又離開了新疆,比如去了阿克塞,去了外蒙古。楊增新處理“逃哈”這個問題遊刃有餘的圓熟策略,可以成為外交範例。可對于丹畢加參則大不相同,楊增新的處置果斷迅速,絕無迴旋餘地。
讀過楊增新的《補過齋文牘》《補過齋日記》,你會覺得不可思議:難道一個人可以同時處在水深、火熱、酷暑、嚴寒之中嗎?一個男人為什麼會自願投入火坑?那是因為他得從鍋底燒紅的油鍋里跳出來。——一次與親信閒談,楊增新曾說一旦發生戰亂,塔里木(盆地)將是燒紅了的鍋。
在主政期間,楊增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的名言還有:新疆亂世是絕地,治世是桃源。在新疆,實際只能打一仗:一仗過後,玉石俱焚。你耗盡人力物力資源拼命一戰,可在戰後你得到的只是一個生靈滅絕、文明湮沒的荒野。所以,在西部的綠洲戰亂不可能有勝者。以新疆現代史為證,足以證明,“和諧社會”應該是政治家最大的成就。在此前二三十年間,我在新疆雲遊各地,到過許多窮鄉僻壤,到過許多連最詳細的地圖也沒有標示出來的村莊(因為它的年齡比最新的地圖還輕)。在一個個桃紅柳綠的村鎮,在牧人的“薩特馬”(茅棚),在途中一次次邂逅,我總感到楊增新還“活著”。
《黑戈壁》十(2)
對不識字,不關心世事的變遷、不知廣播電視媒體為何物的土著居民,一提到“楊將軍”“老將軍”,特別是“老將軍”,人們的崇敬,人們的認同,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激之情,使你覺得他正在身邊。
可對於黑喇嘛—丹畢加參來說,很不幸,他的對手正是這個“老將軍”楊增新。
在1911年到1928年,中國從清朝過渡到民國,袁世凱,張作霖,馮玉祥,段祺瑞,徐世昌……如同走馬燈;恢復帝制,趕溥儀出宮,賄選總統,中原大戰……使人眼花繚亂。外蒙古呢?活佛稱帝,還出現了一個新年號“共戴”,脫離中國,撤銷自治,徐樹錚“籌邊”,哲布尊丹巴活佛,白匪謝苗諾夫,恩琴男爵,蘇赫巴托爾,喬巴山,再加上丹畢加參……還伴隨著幾個巨大的游離板塊:科布多、烏里雅蘇台、唐努烏梁海的去留重組。俄國紅白兩軍從歐洲打倒海參崴。那是個什麼時期還用說?
在這樣的間隙里保持中國的六分之一穩定安寧的人,當然是博奕高手,是定力無與倫比的人,是那種“你還沒開口他就知道說的是不是實話”的非凡人物。
1917年。當丹畢加參趁“二月革命”後的政治真空,從阿斯特拉罕的流放地回到中亞,他原來的基礎——外蒙古王公活佛已經自顧不暇。
為此,丹畢加參特意向楊增新表示,希望能准許他到中國政治避難。甚至他已經為自己選擇了一塊“飛地”,一開始是巴里坤的三塘湖;後來則是伊吾(當時仍然屬於哈密)淖毛湖。與位於通往外蒙古的要道上的三塘湖相比,淖毛湖要隱蔽得多。可它們都離開外蒙古太切近了。
這個淖毛湖,其實是當時哈密王府的一個秘密流放地。原來,哈密王將犯人一律打發到一個叫做“阿曼喀嘎”(“烏鴉”)的小村子。犯人門在阿曼喀嘎每年要上交給王府兩毛驢車的駱駝刺,後來因為當地有沙獾,就增加了10張沙獾的皮。
1913年河西與新疆東部發生了大地震,阿曼喀嘎村毀於地震之災,淖毛湖就成了新的流放地。
據說,淖毛湖是個蒙古語的地名。在維吾爾語之中是“新建的村子”之意。它是整個哈密最北的村落,原來是無人居住區,路經的獵人們在附近發現了一個旺盛的水泉,在此歇腳時無意種了一些五穀雜糧,第一個收成意外豐盈。此後,人們又引來了天山的溶雪,多餘的水匯集為湖沼,也就是淖毛湖。其實,這正是西部新墾地典型的“落成”過程。我曾在塔里木親自記錄了一個古老的諺語:“有水有樹的地方,就有人家。”有水,有植被,有人家,則自然組成了新的綠洲。淖毛湖在群山環繞中,北面是中蒙交界的“恩崗”山,東面是安格孜山與艾米爾山,西面是無邊戈壁,南面則背靠著東天山的余脈。在安格孜山與艾米爾山的另一面,就是黑戈壁了。這個地方原來有個地名,是“卡爾桑”,自古就是遊牧的通道,前些年在卡爾桑還發現了岩畫,它們的作者無疑是遊牧者。
從建立村落起,被哈密王府流放的犯人就是淖毛湖的主要勞動力。在淖毛湖村,那些令最桀驁不馴的犯人也不敢回顧的,是與眾不同的地牢。地牢一般在五六米深的地下,形狀如同一個巨大的“饢坑”(烤饢的灶坑),重犯一到,就投入地牢。輕犯則只在晚上關在地牢里,白天則放出來參加勞動。有些流放期滿的犯人,獲釋後不願回原來的村落,就在當地落戶。最終聚落成為一個山鄉。2003年我初次來到馬鬃山的“碉堡山”,見到了“黑喇嘛”的地牢,馬上就聯想到了淖毛湖的“饢坑”。顯然,黑喇嘛早就知道邊境另一邊的情況,知道三塘湖,知道淖毛湖,也知道淖毛湖的地牢。
接到丹畢加參要求來新疆避難的請求,楊增新處在十分緊張的狀態。本來,落難來投也是慣例,再說新疆地廣人稀,勞力缺乏,丹畢加參將帶著一個部落(他自己成立了一個“旗”),有牧人、牲畜。特別是就在同時,楊增新接納了30萬避難進入中國境內的哈薩克、吉爾吉斯難民,也並不多丹畢加參這幾百蒙古人。——這就是丹畢加參提出來中國的理由吧。那些哈薩克、吉爾吉斯,官方的數字是30萬,但民間的說法,遠比這個數字多。甚至說是30萬“帳”,那就有近百萬人了。其中一部分短暫停留後又離開了新疆,比如去了阿克塞,去了外蒙古。楊增新處理“逃哈”這個問題遊刃有餘的圓熟策略,可以成為外交範例。可對于丹畢加參則大不相同,楊增新的處置果斷迅速,絕無迴旋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