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頁
24架F-16組成的攻擊機群是這場“3·21”空戰中最先遭到打擊,也是損失最慘重的美軍中隊。他們先於F-22出發,掛載的大都是“哈姆”、“小牛”和“斯拉姆”飛彈和制導炸彈等對地攻擊武器,每架只掛了2枚“響尾蛇”作為自衛,當然還有被動的自衛手段,載彈量達到6噸。一般的F-16作戰半徑僅為925公里。可是這些F-16的機身頂部都安裝了“保形油箱”,可額外多攜帶3000磅燃料,增加了航程。它們在3000米高度直奔巴士海峽,電子戰吊艙在嚴密搜索台灣島東岸的雷達和防空系統。中隊長斯多夫少校發現台軍的預警雷達大都在正常運作,而防空系統的雷達則大都未打開。由於美軍戰機有台軍的敵我識別碼,這些雷達都沒有跟蹤、鎖定的動作。似乎在電磁對抗層面,這裡一片詳和。當接近花蓮與西表島的中點時,高空的F-22機群已經超越到南邊去了,海面上有飄浮的“銀星”在干擾F-16的機載雷達。好在海面上並沒有艦艇行駛,台軍的艦艇不知為什麼也都呆在軍港里。
“猛禽”與“蘇-27”的戰鬥場面他們通過Link-16數據鏈也觀察到了。Link-16可不僅僅是提供數據傳輸的通道,而是一套戰術數據系統。台軍於2001年開始構建,透過這一信息交換界面,來共享美軍和日軍的機、艦和偵察系統獲得的信息。台軍以“衡山指揮所”的衡山戰情系統為核心,建立自動化指管作業系統,下設三個區域作戰管制中心(分在北、中、南三處)。LINK-16能整合預警機、陸軍作戰中心、海軍作戰中心等處的信息,由以下部分組成:
TDS(戰術數據系統)電腦系統是LINK-16的核心,任務是持續維持一個清晰的戰術場景圖,它向網絡系統的所有用戶(節點)提供戰術資料;從網絡中的其他用戶(主動節點)取得戰術資料;持續維持戰術資料庫最新內容,使所有入網用戶分享一致的整體戰術場景圖。
JTIDS(聯合戰術信息分配系統)――是一個“通訊、導航、識別系統”,在系統中提供信息加密、傳輸加密信息、自動入網功能,還能將須中繼的信息轉送出去,並且提供相對導航功能及加密的語音電路。
指管處理器(C2P):又稱為協定轉換器。還有保密器子系統。
每架F-16都是一個主動節點,自然能得到戰術場景。可惜預警機也不能幫助它們躲過災難。我軍的48架殲-6Z從恆春基地出發沿台島東海岸向北進發,一路都是在超低空飛行,在崖岸和“銀星”的雙重掩護下,E-3並未發現它們。它們到達花蓮附近海面時分成了2隊,南北相距約5千米,然後在15米的超低空以130千米/小時的低速游弋。他們都嚴格地保持無線電靜默,只是通過數據連結收戰術場景。不久,在北部的中隊長柳紅兵大尉看到F-16機群接近到5千米時,立即調轉機頭與他們同方向飛行,並開始加速。24架F-16是以比較密集的攻擊陣形向前推進的,殲-6Z的陣形更密集,當F-16剛剛在3000米高度掠過殲-6Z的當口,我軍飛行員默契地把油門杆推到了底。DS-6發動機發出了低沉的怒吼,戰機如離弦勁箭直射上空的敵機。
3秒鐘後,F-16上的紅外報警裝置才發出尖叫,而此時我軍的空中勇士也發起了第一波攻擊。對敵陣後部的6架F-16是用“雷霆-30”機炮攻擊的,2根炮管中的30枚炮彈,轉瞬間越過了2500米的距離,它們是如此的密集,幾乎每架F-16都被4-5枚炮彈擊中,30毫米炮彈比美軍“火神”機炮的20毫米炮彈殺傷力可大多了。飛行員座椅的鈦合金裝甲都無法抵禦它們的打擊,只有1個美軍飛行員得以跳傘逃生。其餘18架F-16各遭到2枚PL-9L格鬥飛彈的夾擊,由於距離僅為3-5千米,那些美軍飛行員又都在注視“猛禽”的攻擊,只有5個經驗豐富的老手聽到警報就不顧一切地進行機動規避才得以擺脫飛彈的追殺。13架F-16未能逃脫空中爆燃的厄運。F-16不是都安裝了高壓氙燈來干擾紅外尋的器的嗎?
這就是電子對抗的課題,美國和以色列為了抗擊恐怖分子以“毒刺”、“針”式防空飛彈對低空直升機和客機的攻擊,研製成功對抗這類紅外尋的飛彈的干擾系統。大致的原理是,以前視紅外儀根據飛彈的尾焰搜索並鎖定來襲飛彈,以高壓氙燈對準飛彈發出強烈的光束,飛彈的紅外接收器遭到如此強光的衝擊會暫時失效。後來改進後就裝備戰機了,用以對付格鬥飛彈相當有效。當然格鬥飛彈也會作相應的改進以抗擊此類干擾。我軍的科研人員比較出色地解了這道難題,研製的遠紅外探測元件和高性能濾色片發揮了作用。氙燈的色譜中遠紅外光很少,接收器件受到的衝擊就少得多。當然我軍的戰術也絕,如此近距離奇襲,又是2枚飛彈夾擊,那些干擾系統就來不及作出反應。
逃脫了這波攻擊的5架F-16陣形已亂,滿滿掛載的6噸武器一件也沒有發揮作用,反而成了機動時的累贅,很快就再次遭到我軍48架殲-6Z的前後夾擊,對於後面襲來的飛彈還可以釋放拖曳誘餌來抵禦,可是還有前面的飛彈呢,結果就不用再贅述了。0:24的超級比分,而且據F-16的幾個飛行員說,敵機是機頭進氣的米格-21一類的“老式”戰機。這一結果令預警機和特混艦隊戰術中心的美軍指揮官瞠目結舌,他們只能指望F-15和F-22報仇雪恨了。
“猛禽”與“蘇-27”的戰鬥場面他們通過Link-16數據鏈也觀察到了。Link-16可不僅僅是提供數據傳輸的通道,而是一套戰術數據系統。台軍於2001年開始構建,透過這一信息交換界面,來共享美軍和日軍的機、艦和偵察系統獲得的信息。台軍以“衡山指揮所”的衡山戰情系統為核心,建立自動化指管作業系統,下設三個區域作戰管制中心(分在北、中、南三處)。LINK-16能整合預警機、陸軍作戰中心、海軍作戰中心等處的信息,由以下部分組成:
TDS(戰術數據系統)電腦系統是LINK-16的核心,任務是持續維持一個清晰的戰術場景圖,它向網絡系統的所有用戶(節點)提供戰術資料;從網絡中的其他用戶(主動節點)取得戰術資料;持續維持戰術資料庫最新內容,使所有入網用戶分享一致的整體戰術場景圖。
JTIDS(聯合戰術信息分配系統)――是一個“通訊、導航、識別系統”,在系統中提供信息加密、傳輸加密信息、自動入網功能,還能將須中繼的信息轉送出去,並且提供相對導航功能及加密的語音電路。
指管處理器(C2P):又稱為協定轉換器。還有保密器子系統。
每架F-16都是一個主動節點,自然能得到戰術場景。可惜預警機也不能幫助它們躲過災難。我軍的48架殲-6Z從恆春基地出發沿台島東海岸向北進發,一路都是在超低空飛行,在崖岸和“銀星”的雙重掩護下,E-3並未發現它們。它們到達花蓮附近海面時分成了2隊,南北相距約5千米,然後在15米的超低空以130千米/小時的低速游弋。他們都嚴格地保持無線電靜默,只是通過數據連結收戰術場景。不久,在北部的中隊長柳紅兵大尉看到F-16機群接近到5千米時,立即調轉機頭與他們同方向飛行,並開始加速。24架F-16是以比較密集的攻擊陣形向前推進的,殲-6Z的陣形更密集,當F-16剛剛在3000米高度掠過殲-6Z的當口,我軍飛行員默契地把油門杆推到了底。DS-6發動機發出了低沉的怒吼,戰機如離弦勁箭直射上空的敵機。
3秒鐘後,F-16上的紅外報警裝置才發出尖叫,而此時我軍的空中勇士也發起了第一波攻擊。對敵陣後部的6架F-16是用“雷霆-30”機炮攻擊的,2根炮管中的30枚炮彈,轉瞬間越過了2500米的距離,它們是如此的密集,幾乎每架F-16都被4-5枚炮彈擊中,30毫米炮彈比美軍“火神”機炮的20毫米炮彈殺傷力可大多了。飛行員座椅的鈦合金裝甲都無法抵禦它們的打擊,只有1個美軍飛行員得以跳傘逃生。其餘18架F-16各遭到2枚PL-9L格鬥飛彈的夾擊,由於距離僅為3-5千米,那些美軍飛行員又都在注視“猛禽”的攻擊,只有5個經驗豐富的老手聽到警報就不顧一切地進行機動規避才得以擺脫飛彈的追殺。13架F-16未能逃脫空中爆燃的厄運。F-16不是都安裝了高壓氙燈來干擾紅外尋的器的嗎?
這就是電子對抗的課題,美國和以色列為了抗擊恐怖分子以“毒刺”、“針”式防空飛彈對低空直升機和客機的攻擊,研製成功對抗這類紅外尋的飛彈的干擾系統。大致的原理是,以前視紅外儀根據飛彈的尾焰搜索並鎖定來襲飛彈,以高壓氙燈對準飛彈發出強烈的光束,飛彈的紅外接收器遭到如此強光的衝擊會暫時失效。後來改進後就裝備戰機了,用以對付格鬥飛彈相當有效。當然格鬥飛彈也會作相應的改進以抗擊此類干擾。我軍的科研人員比較出色地解了這道難題,研製的遠紅外探測元件和高性能濾色片發揮了作用。氙燈的色譜中遠紅外光很少,接收器件受到的衝擊就少得多。當然我軍的戰術也絕,如此近距離奇襲,又是2枚飛彈夾擊,那些干擾系統就來不及作出反應。
逃脫了這波攻擊的5架F-16陣形已亂,滿滿掛載的6噸武器一件也沒有發揮作用,反而成了機動時的累贅,很快就再次遭到我軍48架殲-6Z的前後夾擊,對於後面襲來的飛彈還可以釋放拖曳誘餌來抵禦,可是還有前面的飛彈呢,結果就不用再贅述了。0:24的超級比分,而且據F-16的幾個飛行員說,敵機是機頭進氣的米格-21一類的“老式”戰機。這一結果令預警機和特混艦隊戰術中心的美軍指揮官瞠目結舌,他們只能指望F-15和F-22報仇雪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