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彼得撥出在當時來說相當大的一筆款項——每年約二萬五千盧布供科學院使用。他答應院士們“薪水從豐”。
在1724年和翌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同外國學者就他們應聘來彼得堡科學院工作問題,進行了磋商。科學院正式開始工作是在彼得逝世之後——1725年 8月,舉行了第一次院士代表會議。
1718年末,首都社交界上層人士聽說又要搞起一件新鮮事兒——大舞會。彼得親自為大舞會擬訂了組織章程和來賓在舞會上的行為守則,規定了輪流舉辦的次序表。沙皇解釋說,“大舞會”這是一個法文詞,意思是,以娛樂、討論或友好交談為目的的聚會。
應邀出席大舞會的是經過挑選的社交界人士、高級軍官、達官顯宦、官吏、造船技師、知名商人和學者,他們應偕同妻室兒女一同前往參加。舞會於午後四、五點鐘開始,持續到晚十點。東道主——舞會的組織者,無須迎送客人。他們應為客人準備會場,提供糖果、菸草和菸斗,提供飲料以及奕棋的桌子。另外彼得酷好象棋,而且是位高手。
按沙皇的設想,大舞會上應創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他要使這種舞會對上流社會能起寓教於娛樂的積極作用。
在彼得時代最初舉行的幾次舞會上,客人們提心弔膽,唯恐因什麼細故而觸犯天威。
沙皇本人也經常參加大舞會,有時他還親自在夏宮御花園裡或城郊的離宮舉行招待會。聖上熱心地給宮廷人員講授各種禮節,就象教授軍官們軍事刑法典一樣。他還起草了一份行為準則,勒令應邀前往離宮的人務必遵守。
此外,貴族子弟在學校里也在演習上流社會的舉止風度。在首都居民中廣泛流行一本書,書名是:《青春寶鑑》或《處世指南》。彼得生前此書曾印行三次。
《青春寶鑑》談的是青年人在居家、外出、在公共場所和工作時的行為準則。它教導青年要謙虛,勤勞、順從、恭敬、明理。“贍養父母為極大光榮”,“不許打斷父母的話,更不許頂嘴”。如果父親呼喚兒子,兒子應彬彬有禮地口答:“爸爸,您吩咐吧!”或“您想讓我做什麼,就吩咐吧!爸爸!”象下面這樣回答父母的呼喚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什麼,怎麼,什麼事,你說什麼,你想幹什麼”。對父母的尊敬態度可以概括如下:“在家凡事不得自作主張,應唯父母之命是從。”
這本書還告誡離家遠遊的青年也要循規蹈矩,對長輩應待之以禮,等等。
有趣的是那些有關在公共場所和進食時的舉止準則。“行路時不得低頭看地,斜眼視人,應挺胸闊步直行。”還有:“兩手不應在食具上久擱,喝湯時雙足靜置,擦嘴應用餐巾,不得用手,食未下咽之前不得喝湯。不得以嘴舔指,不得啃骨,食骨應使用小刀剔。切忌用餐刀剔牙,應用牙籤,剔牙時應以一手遮口。切麵包時,不可將麵包貼胸。只允食用各自面前所擺之食物,余者不得擅自取食。”
《青春寶鑑》的結尾部分是對少女的訓導。如果說男子應當具備三種美德(謙虛、和藹、恭敬),那麼,少女就應具備二十來種美德:敬畏上帝、溫順、勤快、仁慈、靦腆、節儉、謹慎、貞潔、忠實、沉靜、整潔等等。靦腆是道德高尚和行為端莊的象徵,因而受到讚賞。
在彼得頒布行為規範之後,又經過幾十年的工夫,上流社會才學會了合乎禮儀的舉止談吐。
彼得大帝傳略--第十五章 彌留之際
第十五章 彌留之際
彼得一世覺得自己渾身軟弱無力。他性情變得孤僻起來,而且動不動就發火,以往那炯炯有神的雙眼現在已黯然無光,從前的颯爽英姿也見不到了。彼得常常一連幾個小時枯坐在那裡,也許他在考慮,以自己“生命”換來的基業究竟託付給誰好?
早在1722年,彼得就頒布了王法繼承詔。這項法令廢除了一項長子為天然王位繼承人的慣例。宣布要根據“在位君主”的旨意,指定王位繼承人,同時,彼得還補充:在指定王位繼承人後,君主如發現王儲有負眾望,可收回成命。沙皇責令所有高級官吏宣誓無條件執行這一法令。
彼得可以親自給自己指定繼承人。但選擇的餘地很小。對自己的孫子——太子阿列克謝九歲的兒子,沙皇懷有矛盾的感情:有時彼得對他很疼愛,發現他具有超群的稟賦;有時又擔心孫子不是跟爺爺的樣,而是步乃父的後塵。
對兩個女兒——安娜和伊麗莎自,彼得總是一視同仁,把她們當成掌上明珠。但在他的眼裡,她們充其量不過是女孩兒家,而不是哪種必須具有豐富經驗和堅強意志的基業繼承人。再說長女安娜已成為霍斯丁公爵的未婚妻,而小女兒伊莉莎白還不滿十五歲。
很可能的是,沙皇已選中了葉卡捷琳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彼得為什麼宣布夫人為皇后並為她籌備豪華的加冕禮。彼得未必發現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他這樣稱呼她)具有治國的才略,但她,正象彼得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大長處,能把彼得的左右也當成她本人的親信,她很可能依靠這批人,駕駛國家這隻航船,沿著既定航線前進。
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作為皇后,享有女皇的尊號,但彼得希望封贈她這個尊號,這和婚姻關係無關。為了使她有權取得這個封號,並提出有力的根據,彼得在其1723年頒布的專門上諭中,不借使用各種溢美之詞,說明她是皇上本人堅定不移的助手,隨他轉戰各地,歷盡艱辛。上諭中唯一能舉出的一個具體事例是說葉卡捷琳娜曾參加普魯特遠征,至於她的其他功績則都被當助手這類話語焉不詳的大帽子蓋住了。
在1724年和翌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同外國學者就他們應聘來彼得堡科學院工作問題,進行了磋商。科學院正式開始工作是在彼得逝世之後——1725年 8月,舉行了第一次院士代表會議。
1718年末,首都社交界上層人士聽說又要搞起一件新鮮事兒——大舞會。彼得親自為大舞會擬訂了組織章程和來賓在舞會上的行為守則,規定了輪流舉辦的次序表。沙皇解釋說,“大舞會”這是一個法文詞,意思是,以娛樂、討論或友好交談為目的的聚會。
應邀出席大舞會的是經過挑選的社交界人士、高級軍官、達官顯宦、官吏、造船技師、知名商人和學者,他們應偕同妻室兒女一同前往參加。舞會於午後四、五點鐘開始,持續到晚十點。東道主——舞會的組織者,無須迎送客人。他們應為客人準備會場,提供糖果、菸草和菸斗,提供飲料以及奕棋的桌子。另外彼得酷好象棋,而且是位高手。
按沙皇的設想,大舞會上應創造一種無拘無束的氣氛,他要使這種舞會對上流社會能起寓教於娛樂的積極作用。
在彼得時代最初舉行的幾次舞會上,客人們提心弔膽,唯恐因什麼細故而觸犯天威。
沙皇本人也經常參加大舞會,有時他還親自在夏宮御花園裡或城郊的離宮舉行招待會。聖上熱心地給宮廷人員講授各種禮節,就象教授軍官們軍事刑法典一樣。他還起草了一份行為準則,勒令應邀前往離宮的人務必遵守。
此外,貴族子弟在學校里也在演習上流社會的舉止風度。在首都居民中廣泛流行一本書,書名是:《青春寶鑑》或《處世指南》。彼得生前此書曾印行三次。
《青春寶鑑》談的是青年人在居家、外出、在公共場所和工作時的行為準則。它教導青年要謙虛,勤勞、順從、恭敬、明理。“贍養父母為極大光榮”,“不許打斷父母的話,更不許頂嘴”。如果父親呼喚兒子,兒子應彬彬有禮地口答:“爸爸,您吩咐吧!”或“您想讓我做什麼,就吩咐吧!爸爸!”象下面這樣回答父母的呼喚被認為是不禮貌的:“什麼,怎麼,什麼事,你說什麼,你想幹什麼”。對父母的尊敬態度可以概括如下:“在家凡事不得自作主張,應唯父母之命是從。”
這本書還告誡離家遠遊的青年也要循規蹈矩,對長輩應待之以禮,等等。
有趣的是那些有關在公共場所和進食時的舉止準則。“行路時不得低頭看地,斜眼視人,應挺胸闊步直行。”還有:“兩手不應在食具上久擱,喝湯時雙足靜置,擦嘴應用餐巾,不得用手,食未下咽之前不得喝湯。不得以嘴舔指,不得啃骨,食骨應使用小刀剔。切忌用餐刀剔牙,應用牙籤,剔牙時應以一手遮口。切麵包時,不可將麵包貼胸。只允食用各自面前所擺之食物,余者不得擅自取食。”
《青春寶鑑》的結尾部分是對少女的訓導。如果說男子應當具備三種美德(謙虛、和藹、恭敬),那麼,少女就應具備二十來種美德:敬畏上帝、溫順、勤快、仁慈、靦腆、節儉、謹慎、貞潔、忠實、沉靜、整潔等等。靦腆是道德高尚和行為端莊的象徵,因而受到讚賞。
在彼得頒布行為規範之後,又經過幾十年的工夫,上流社會才學會了合乎禮儀的舉止談吐。
彼得大帝傳略--第十五章 彌留之際
第十五章 彌留之際
彼得一世覺得自己渾身軟弱無力。他性情變得孤僻起來,而且動不動就發火,以往那炯炯有神的雙眼現在已黯然無光,從前的颯爽英姿也見不到了。彼得常常一連幾個小時枯坐在那裡,也許他在考慮,以自己“生命”換來的基業究竟託付給誰好?
早在1722年,彼得就頒布了王法繼承詔。這項法令廢除了一項長子為天然王位繼承人的慣例。宣布要根據“在位君主”的旨意,指定王位繼承人,同時,彼得還補充:在指定王位繼承人後,君主如發現王儲有負眾望,可收回成命。沙皇責令所有高級官吏宣誓無條件執行這一法令。
彼得可以親自給自己指定繼承人。但選擇的餘地很小。對自己的孫子——太子阿列克謝九歲的兒子,沙皇懷有矛盾的感情:有時彼得對他很疼愛,發現他具有超群的稟賦;有時又擔心孫子不是跟爺爺的樣,而是步乃父的後塵。
對兩個女兒——安娜和伊麗莎自,彼得總是一視同仁,把她們當成掌上明珠。但在他的眼裡,她們充其量不過是女孩兒家,而不是哪種必須具有豐富經驗和堅強意志的基業繼承人。再說長女安娜已成為霍斯丁公爵的未婚妻,而小女兒伊莉莎白還不滿十五歲。
很可能的是,沙皇已選中了葉卡捷琳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彼得為什麼宣布夫人為皇后並為她籌備豪華的加冕禮。彼得未必發現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他這樣稱呼她)具有治國的才略,但她,正象彼得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大長處,能把彼得的左右也當成她本人的親信,她很可能依靠這批人,駕駛國家這隻航船,沿著既定航線前進。
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作為皇后,享有女皇的尊號,但彼得希望封贈她這個尊號,這和婚姻關係無關。為了使她有權取得這個封號,並提出有力的根據,彼得在其1723年頒布的專門上諭中,不借使用各種溢美之詞,說明她是皇上本人堅定不移的助手,隨他轉戰各地,歷盡艱辛。上諭中唯一能舉出的一個具體事例是說葉卡捷琳娜曾參加普魯特遠征,至於她的其他功績則都被當助手這類話語焉不詳的大帽子蓋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