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首都還有一處引人注目的名勝,這就是港口。在涅瓦河上,快速輕便帆船、平底貨船和帆槳大船,往來如織。碼頭上停著遠洋巨輪,正在裝卸貨物,桅杆上飄揚著英國、荷蘭、丹麥和法國國旗,以及來自德國的船舶的船旗。

  在祝捷的日子裡,用旗幟和燈籠裝飾得五彩繽紛的軍艦開進涅瓦河裡。沙皇最引為自豪的是他嘔心瀝血建立起來的波羅的海艦隊。1724年,艦隊共有三十二艘主力艦和一百多艘小型艦隻。三十年前還沒有一艘軍艦的內陸國家,如今變成了在波羅的海擁有最強大艦隊的海上強國。

  彼得堡成了俄國的主要港埠,它重新把波羅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維堡、雷維爾和里加聯結起來。

  彼得堡是朝向歐洲的一扇窗戶。港口的生活反映了俄國的經濟生活。

  當時首都周圍是一片半荒蕪地區,不能為首都居民提供糧食。因此,穀物、麵粉和米要靠從遠方運來,首先是從伏爾加河中游地區,部分地從烏克蘭和奧爾洛沃地區運來。雖然糧食由水陸運輸,交通費用較廉,但糧食在彼得堡的售價仍然比收購價格高出兩、三倍。

  外國商人運到俄國來的是毛、絲織品、染料、飲料、咖啡、香料、玻璃等。從商品清單可以看出,進口的主要是顯貴人物用的消費品。外商購買的是俄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如大麻、亞麻、皮革和脂油等。

  停泊在碼頭倉庫附近的平底貨船,滿載著傑米多夫工廠生產的生鐵。

  一開始,生鐵只供給國家使用並在國內出售。但隨著工廠數目的增多,出現了多餘產品,國家和傑米多夫就將它們銷往國外,而十七世紀末俄國要由瑞典進口優質鐵,因為圖拉附近老式煉鐵爐生產的生鐵質量很差,用它只能生產很脆的鐵器。二十五年間,生鐵的產量增加了四倍多,1725年已達到八十萬普特。出現了兩個新興的冶金工業區。其中的烏拉爾區以其優質鍛鐵在歐洲市場上聲譽卓著。另外一個是奧洛涅茨區。

  煉銅工業也組織得很好。這種金屬主要在造幣廠用於鑄造銅幣,還用於鑄鐘。十七世紀末,銅的產量還是微不足道的,國家需求要靠進口滿足。二十五年以後,俄國就不再進口這種金屬了。

  海上列強的船隻,除了生鐵以外,還裝載著俄國紡織品——麻布和帆布。歐洲很久以來就使用俄國農村織工生產的麻布。現在,除了農村產的粗糙麻布之外,已開始外銷麻制的台布、餐巾、床單,以及制船帆用的帆布。

  在所有的經濟部門中,彼得最看重的是工業。這首先是因為工業能保障經濟獨立,能保證積極的貿易平衡,即出超。前已指出,彼得慷慨地給予廠商以各種優惠待遇和特權。政府最高的保護政策是關稅稅率。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數額,直接取決於本國企業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程度:俄國工廠生產的某種商品越多,由國外進口這種商品時徵收的關稅就越高。當時對進口的鐵、絲織品、菸斗和縫衣針徵收的最高關稅,是商品價格的四分之三。對麻布和絲絨徵收的關稅為價格的一半。徵收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十的最低關稅的,是那些俄國還不能生產的商品。對俄國的出口商品,大部徵收較低的關稅。

  俄國商人如果用自己的船隻運進或運出商品,關稅額減半。

  採用新稅率的好處很快就顯示出來了。1726年,也就是彼得逝世一年之後,商品輸出額較輸入額多了一倍。

  在帝國首都開辦了俄國第一批科學教育機關,還創辦了全國第一所高等專門學校——海軍學院。在彼得堡還建立了科學院,它也是彼得心血的結晶。

  創建科學院的想法,彼得考慮了很久。和現在一樣,“科學院”這個詞有兩個意義:一是高等院校的意思,一個指的是科學研究機關。一些俄國和外國的設計家,在給沙皇上條陳時,多次建議在俄國建立科學院。其中之一就有費多爾·薩爾蒂科夫。他早在1714年就建議在每省都成立一所科學院。他認為,科學院應當成為從八歲到二十三歲的貴族子弟和商人子弟的學校。薩爾蒂科夫曾打算為這所科學院招收一萬八千名學生。在閱讀這類條陳時,彼得照例在他感興趣的那些建議旁劃一個小十字。在建立科學院的那條建議旁沙皇劃了個小十字,這說明他認為這個建議值得考慮。

  1718年 6月,彼得在另一位設計家的條陳上寫道:“應當建立科學院。現應從國人中物色學識淵博並有志於此道者。還應著手翻譯法學以及與此有關之各類書籍。此事本年內應即著手進行。”但是彼得未能如願以償。建立科學院工作所以延宕下來,一是由於聖上國務繁冗,另是由於招聘外國學者不易。彼得堅持,應聘到彼得堡科學院時,不應是一般學者,而應是歐洲科學家當中的泰斗,但這些人多不願冒險萬里跋涉來北國。

  1724年 1月22日,舉行了一次在科學院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樞密院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彼得和最主要的大臣們:海軍上將阿普拉克辛、總理大臣戈洛夫金、緬希科夫公爵、總監察官亞古任斯基等人。經過四小時的討論,通過了兩項重要決議。關於其中的一項決議記載如下:“科學院可暫時占用莎菲羅夫宮”,即被貶黜的莎菲羅夫的府邸,它座落在涅瓦河畔,現在的皇宮廣場和夏宮花園之間。在這次會議上,彼得批准了根據他本人的意思制訂的建立科學院的計劃,同時對計劃作了修改和補充。計劃寫道:“不得照搬其他國家的現成模式。”這就表明彼得認為西歐各國建立類似機構的作法是不足借鑑的。彼得堡科學院不同子亞歐各國的經驗是,它不是獨立活動,而是將並無從屬關係的三個機構合併成為一個。這三所機構就是:大學——這指的是向青年傳授法學、醫學和哲學知識的“學人薈萃之所”;中學——為培養學生學習大學課程作準備之所;科學院本身——即“學者專家薈萃之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