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秀清無奈,只得勉強道:“好吧,我們就從這裡分軍!”

  第十五章 迫嫁西王,宣嬌痛別石達開

  八月二十七日凌晨,北路先鋒軍羅大綱部五百人飽餐出發。次日,北路軍全軍續發,達開與林鳳祥率一千五百人為頭隊,中間是宣嬌的女兵隊護送家屬輜重,蕭朝貴與秦日綱率千人殿後。

  榮兒死了之後,宣嬌命士兵在韋家祖墳邊上匆匆掘穴掩埋,上面豎了一塊木牌,上書“榮兒之墳”,以備達開有朝一日衣錦還鄉時重新遷葬。春娥傷心痛哭了三日,抹抹眼淚向宣嬌道:“宣姐,妹子現在無牽無累了,給我一把刀,跟了你當女兵,替榮兒報仇!”今天她也雄赳赳地挎了腰刀,與宣嬌並肩站在村頭待發。自從榮兒臨終那天一別,夫妻倆不曾再見過面,達開率隊伍經過時,回頭瞥見她倆,揮手喊道:“永安見!”宣嬌與春娥也揮手道:“永安見!”頭隊人馬急速消失在延伸向龍的羊腸小徑中了,女兵隊與家屬相繼出發,大隊人馬奔向大黎。

  南路軍在楊秀清指揮下,拘集了一批小船,水陸並進,南下濛江口,準備進入潯江,前往梧州廣東另闢天地。

  達開率領頭隊人馬進入藤縣之後,不斷有窮苦農民呼親喚友前來投軍,有的是拜上帝會會員。不半日便有了二三百人,行近大黎鎮時,忽又有一莊稼漢在田間放下鋤頭,帶了個十四五歲的大男孩從田頭上飛奔過來,大喊著:“等一等,我們要投軍!。達開停住腳步,等那人近前,卻是個年近三十的壯漢,粗布短褂褲,赤腳泥腿,雖是種田人,卻頗有幾分秀氣,便問道:“你想投軍?”

  “是的,我等了多少日子了。”

  “是啊!”那個眼睛大大虎頭虎腦的大孩子也道,“我們都把脖子望酸了,今天總算等到了。”

  達開笑道:“你知道我們是什麼兵馬,你不怕投錯了主嗎?”

  “不怕!兩人同時答道:“你們是拜上帝會的太平軍,是窮人的救星。我們也是入了上帝會的,我們村上還有好多人都入了會。你瞧,他們都奔過來投軍了。”

  果然又有二三十人奔了過來,達開笑問道:“原來都是一家人,你叫什麼名字?識字嗎?”

  壯漢道:“我叫李秀成,在書塾里做過幫工,所以識得字。”那孩子插嘴道:“秀成哥識好多字,他讀過《三國演義》,還會跟我們講長坂坡上的趙子龍哩。”

  達開喜歡這個大眼睛男孩,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陳玉成,今年十四歲。”

  “好吧,我收下你們了。”達開高興地說道:“陳玉成太小,到聖庫上去管糧食,其餘同村的人編在一起,由李秀成作兩司馬,等會兒發兵器給你們,跟我去攻打永安州,我們是太平天國天王陛下的太平軍,要把滿清皇帝揪下馬,窮人才有好日子過!”(“兩司馬”是太平軍中管轄二十五名士卒的小頭目)。

  新兵們同聲歡呼:“天王萬歲!”“我們有好日子過了!”

  這兩個投軍的莊稼人,想不到日後成了太平天國後期的頂樑柱,陳玉成封英王,李秀成封忠王。此時誰能料到?第二天,達開率軍翻過橫亘在面前聳入雲霄的大瑤山余脈。女兵隊宣嬌與春娥等也幫助隨軍婦女老幼翻過了大山,她們的擔子和打仗一樣艱苦。第三天,太平軍進入濛江平壩。河水汩汩,翠綠滿野。在黃村稍息之後,隊伍繼續向永安進發,半路上忽有一騎太平軍兵士從北邊疾馳而來,在馬上大呼道:“報告主將!羅將軍攻下了永安州!”——這天是閏八月初一日,離開大旺墟才不過三天!又過了五天,南路軍也掉頭向北來到了永安州,他們途中連遭清軍和團練堵截,無法南下潯江,正在進退不得的時候,忽接朝貴與達開遣人來報:“克復永安!”全軍大喜,秀全吩咐秀清急速北上。秀清威信全失,然而又無他路可走,只得怏怏下令回軍,於閏八月初六日與北路軍會師於永安州。

  永安是太平軍攻下的第一座城市,能夠跳出窮山惡嶺,擺脫清軍圍攻,安安穩穩進入城市來休整兵馬補充給養,建立一些立國的軍政制度,上上下下都感到歡慰喜悅。永安城雖不大,卻得天獨厚,處在萬山夾峙的一大片綠油油的平壩之中。東西十至三十里。南北延伸近百里,而與藤縣的平壩相接,共延伸二百里。濛江從北到南貫通其中,直至潯江邊上,因此地方富饒,為太平軍從弱轉強,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地形險要,只要守住了南北兩頭要塞,即可封鎖清軍進攻的道路,使太平軍有可能較長時期的堅守永安。

  天王進入永安後,和各軍主將都有了自己的住所,既是公館又是衙署,天王、雲山、秀清、達開、昌輝的家眷都團聚了,宣嬌因為大哥黃為政在金田起義前被平南縣惡紳王作新害死,也住到達開家中。朝貴到了永安,生活安定下來,急急於娶妻成家,因此也有了一套像樣的宅院。

  天王御前會議,於會師的第二天在天王“行宮”中舉行,行宮即是原來的縣衙,大堂成了議事所。只不過把刑具和差役用的紅黑水火棍挪走,換了幾把太師椅,縣大老爺的案桌依然放在原處,蒙上一塊黃布,就算是御案了。洪秀全穿上了惟一的那件黃龍袍、眾主將們沒有官服,仍然穿著深色短褂褲,頭上各裹了一塊黃布,腳上則都是布鞋了。楊秀清和蕭朝貴仍然是赤腳,因為覺得赤腳舒服。議事之前,秀全與雲山商量過,既然建了國,二哥做了天王,各個結盟兄弟也應有個封爵。隨征的拜上帝會大小頭目,屢破強敵,也須論功封賞,才能維繫人心,所以首先就考慮封爵授官的事。楊秀清、蕭朝貴等盟弟封侯太小,都應封王。封什麼王呢,雲山想來想去,五個弟兄,要打破古代按地域封王的慣例、如楚王,趙王,那就稱東西南北王吧,還有一個就稱“翼王”。至於誰是東王,誰是南王,按理,雲山在創立拜上帝會方面功績最大,年齡又在五兄弟中居長,應封東王,可是雲山顧全大局,謙讓秀清、朝貴居前,秀全也覺得楊、蕭二人有野心,不如雲山淡泊名利,只能委屈雲山了。兩人又商量發布一道檄文,號召普天下士民,聚到太平天國旗下,推翻滿清政府,他們擬了一份草稿,那便是《奉天討胡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