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殲滅日匪金田全隊,我軍戰鬥好。

  摩天高嶺一場大戰,驚碎敵人膽,

  盔甲槍彈勝利繳獲,齊奏凱歌還!

  同志快來高高舉起勝利的紅旗,

  拼著熱血勢必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鐵騎縱橫滿洲境內已有十大軍,

  萬眾蜂起勇敢殺敵祖國收復矣!

  楊靖宇將軍高瞻遠矚,透視了東北局勢,尋求中央和全國的支持;雖然在當時沒有實現,但後來證明他的西征主張是正確的。

  46-48

  (46)

  第三師在龍崗山西部與敵周旋,經歷了異常艱苦的冬季。面對敵人的討伐和給養的嚴重匱乏,他們穿梭於西豐、清原、興京,三縣之間聲東擊西渡過了極其艱難的冬天。後來,王仁齋在清遠、興京之間的尖山咀收編了近一百人的山林隊;第三師總兵力這才擴大到二百多人。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了盧溝橋事變。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全國抗戰的局面已經形成。日寇為了應付華北戰場,抽調關東軍一部入關。根據楊靖宇將軍的命令,王仁齋把第三師分成了三部分;有政委周建華,政治部主任柳萬熙率一部堅持在清原,西豐地區活動,有參謀長楊俊衡率一部進入東豐,西安(今吉林省遼源市)擴大游擊區。自己親率不足四十人的獨立營組成西進分隊到撫順,奉天地區活動。

  這一天,王仁齋帶著兩名警衛員,親自到奉天城進行偵察;遇到了中共南滿省委的聯絡員紀儒林同志。在紀儒林的陪同下,他又到撫順會見了中共撫順縣委書記張佐漢。根據南滿省委的意見,把撫順縣委改組為隸屬滿洲省委的特別支部。進一步加強了與地下黨的配合,在奉天、撫順、鐵嶺地區展開了游擊活動。

  同年十月,王仁齋按約定率所部返回清源,在筐子溝與周建華、楊俊衡勝利會師。有一天,王仁齋帶著李成明和警衛員朴相根到附近地區偵察,想順便搞到一點子彈。當三人行至一個叫釣魚台的地方時,突然遭到偽警察和便衣特務的襲擊。李成明對小朴喊道:“我掩護,你和師長快躲進山里。”說過,拔出雙槍與敵人展開了激戰。在激戰中,李成明中彈倒地。

  王仁齋和朴相根一邊射擊一邊向釣魚台轉移,在撤退時王仁齋不幸被一顆子彈擊中右腿。警衛員朴相根背著他繼續向山上轉移,一個踉蹌摔倒在地。王仁齋看到突圍已經不可能,就急促地對他喊道:“小朴;李成明為了掩護我們已經犧牲了,快燒掉這些文件,印鑑和現款;千萬不能留給敵人。”說著勉強支撐起身子,向撲上來的警察進行射擊。三十多個警察和便衣很快圍了過來,一陣亂槍後警衛員小朴首先犧牲;王仁齋打出最後一顆子彈,身中數彈也光榮犧牲。時年三十二歲。

  王仁齋犧牲的噩耗首先傳到了第三師;周建華、楊俊衡、柳萬熙和撫順特支書記張佐漢等連夜趕到出事地點,眼含熱淚把他安葬在老會山南坡,並舉行了追悼會。解放後,他的棺木被遷到清原縣烈士陵園重新安葬。

  抗日聯軍不斷的騷擾,嚴重威脅了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日偽軍除了對抗聯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和掃蕩外,實行了“集團部落”“聯保”政策。先從龍崗山東部的磐石搞起,後來遍及包括熱河在內的東四省。日寇把散居各地的農戶強行集中在一處“歸大屯”,稱之為一個“部落”。通常以百戶左右為一個“部落”,最少也不得低於五十戶。“部落”周圍都築有兩米多高的圍牆,四角還建有炮樓;圍牆上拉上了鐵絲網,牆外則挖上了兩米多深的壕溝。“部落”內除由青壯年組成的“自衛團”外,還駐有警備隊。

  日偽在“部落”選址上也動了不少腦筋。全部都建在交通便利和易於增援的地方。還設有警備電話,與縣城和附近“部落”連通,一處遭襲,多處可以增援。平時進出村口都要嚴格搜查,糧食、食鹽、布匹、藥品等等,凡是“抗聯”需要的一切,嚴禁帶出“部落”。農戶家裡一旦來了客人,也要辦理“居留證”;如果想到外地串親戚,就得辦“行路證 ”,就連上山打柴,下河抓魚都得辦證。實行“聯保”以後,一家通“匪”,十戶遭殃,有心幫助抗聯的群眾也不敢輕易進山送信送物了。

  “抗聯”始終都是游擊戰,能打就打,打完就走,人熟地熟,走到哪兒都不愁吃住。沒有政府支持,沒有軍事編制,沒有後方基地;因而也就沒有兵員,給養和彈藥補給。在“集家並屯”之前,抗聯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援,這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實行集團“部落”“聯保”制後,各地的小塊根據地大部被日偽占領,廣大的游擊區都成了無人區;“抗聯”基本失去了與群眾聯繫,一些堡壘戶想幫助游擊隊都很困難。隊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從此本來就很艱苦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了。只好“天當

  房子地當炕,野菜樹皮當乾糧”,夏秋好歹有山菜野果可以充飢,到了冬天只能在冰天雪地里苦苦堅持,餓死凍死的戰士比戰死的戰士都要多。 日偽軍調集了幾萬人馬,逐山逐村進行討伐;一些意志薄弱的官兵退出了隊伍,更有甚者變節投敵充當了叛徒,給抗聯隊伍造成了巨大損失。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楊靖宇將軍決定把隊伍收縮在長白山深處的臨江、蒙江、撫松、長白一帶繼續對敵鬥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