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楊度的這聲長嘆實在太長了!幽幽穿過七十多年的歷史深巷,隱隱傳至我的耳中,依然叩痛耳鼓,震悸人心!懷才不遇,被世所棄,這是古往今來“國士”的天大不幸!但遺憾的是,我只能模糊地記得楊度寫過這樣一句表達自己心境的詩,卻未識這首詩的全部。直至前幾天,我翻閱書架上的存書,無意讀到了有關楊度的文字,方窺知這首完整的七律。詩曰:茶鐺藥臼伴孤身,世變蒼茫白髮新。?江湖容汝作詩人。胸中兵甲連霄斗,眼底干戈接塞塵。尚擬一揮籌運筆,書生襟抱本無垠。

  詩寫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名為“和濟南韓虔谷”。那時的他,即將卸任張宗昌將軍府中的“總參議”,心境黯然。他依附於軍閥,並非賣身投靠,而是自有其動機。他曾致信友人,披露心跡:度雖有救國之心,然手無斧柯,政權、兵權皆不我屬,則亦無可奈何。

  所以,他要借用那些執掌政權的軍人,讓自己手有“斧柯”,實現自己的“救國之心”。然而,他也忒大膽了!利用那幾位智謀不足的大老粗對自己的信任,他竟然鼓動曹錕除掉吳佩孚,鼓動張宗昌投靠國民黨!就在他把奉軍的大將張宗昌(時任直魯聯軍總司令、山東軍務督辦兼省長)哄得有些迷糊之際,奉軍第三軍團長張學良奉父命趕到濟南。“少帥”已經知道傻大黑粗的張宗昌身邊的“楊總參”的居心叵測,所以,放出狠話:“請楊子少出主意,當心腦袋!”圖未窮而匕首見,楊度只得藉故請辭。臨別泉城前,他寫下了這首黯然神傷的律詩。他借表揚一位濟南韓氏的同時,發泄了自己的鬱悶:雖胸有千軍萬馬,志在運籌帷幄,但庸俗的市井只容他不咸不淡地做個詩人而已!

  詩言志,楊度言志的水平是很高的。容我突發奇想:若天假大壽於斯人,則許多中老年人爛熟的《毛主席詩詞》里是否會多出一首《和楊子先生》也未可知。眾所周知,毛澤東也是個喜歡唱酬的詩人,而且,是個不忘年輕時代的有情人,對困窘的青年時代曾幫助過他的湖南故人,他總會想辦法報答的,有“我失驕楊君失柳”的纏綿佳句和對前岳母家人的頻繁問候為證,有每年償還章士釗先生兩千元錢直至章氏西逝為證,有越級重用恩師王季范老先生的孫女王海蓉和章士釗的養女章含之為證。說起來,楊度也有恩於毛澤東。話說當年,年輕的湖南學生領袖毛潤之(毛澤東,字潤之)第一次到北京,投奔的是已成北大倫理教授的恩師楊昌濟先生。楊昌濟,字懷中,生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青年時代即為湘省維新運動骨幹人物,後留學日本、英國,民國初年回國,先後任教於湖南的幾所師範學校,後來成為中共領袖的毛澤東和蔡和森是他和徐特立、王季范等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的弟子。民國七年(1918年)秋,四十七歲的楊昌濟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邀,攜眷北上,任北大文科哲學系教授。楊先生在鼓樓附近的“豆腐池胡同”里租了一個小四合院,門外懸“板倉楊寓”木牌──楊教授乃長沙板倉鄉人。毛就被安置在楊宅狹小的門房處棲身,毛與恩師之女楊開慧之戀即始於此時。時楊度為湘籍旅京士紳之首領,自然與楊昌濟多有過往。民國九年(1920年)年初,楊昌濟病逝於東交民巷裡的德國醫院,楊度前往豆腐池胡同弔唁,有感於逝者生前清貧,曾著文籲請各界人士對死者遺屬“慨加賻助”。我查閱過楊度領銜的這封“募款倡議書”,在按資歷與聲望排名的二十九個發起者中,前面是出任過政府總長的蔡元培、章士釗、范源濂等名流,而第二十八名,即不為人知的“毛澤東”。恩師過世的那段日子裡,默默無聞的毛澤東與盛名赫赫的前輩楊度定然見過,且會與楊開慧一樣,對“楊世伯”的恩德銘刻在心。所以,我假設開國之初的毛澤東會與楊度有一番唱酬,並非毫無由來。楊度無論其資望還是詩才,總比給毛寫頌詩的柳亞子、郭沫若、周世釗他們高吧?不信?有遺聯為憑: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挽袁世凱(民國五年6月)曠古聖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平生帝王學,只今顛沛愧師承。——挽恩師王運(民國五年10月)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從古困英雄。——挽黃興(民國五年11月)魂魄異鄉歸,如今豪傑為神,萬里山川皆雨泣;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挽蔡鍔(民國五年11月)

  市井有誰知國士(5)

  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挽孫中山(民國十四年3月)事業本尋常,成固欣然敗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挽梁啓超(民國十八年2月)帝道真如,於今都成過去事;匡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挽自己(民國二十年9月)這些輓聯,不僅是傳誦一時的名聯,亦堪稱近代經典對聯。楊度只寥寥數言便能把故友(或自己)的一生寫得既明明白白,又頗富餘韻。真乃一代騷人也!饒有意味的是,被他憑弔並稱頌的亡者,多是與他“政見分馳”的人。尤其那位蔡鍔,本是他推薦給袁世凱後才受到重用的,按說對他應有知遇之恩。然而,蔡氏潛往雲南起兵反對帝制之前,曾領銜致電袁大總統,請求“將發起籌安會之楊度”等十三人“立即明正典刑,以謝天下”——“明正典刑”是封建時期的法律術語,即今人所謂的“依法判處死刑”。對蔡上將的“恩將仇報”,楊度毫不介意,更未為將軍之死而慶幸,其雅量可窺一斑。民國初期,每有駭俗之舉的楊度,無疑是一面鼓舞熱血青年救國之鬥志的旗幟。與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同窗的蕭子升回憶過,上中專時的毛澤東,“曾對楊度和他的政治行動感到極為興奮和熱切”。所以在未來的岳丈家得見久仰的楊子,當是毛的一大快事。但楊度似乎不記得當年住在“板倉楊寓”門洞裡的那個楊昌濟的未來女婿了。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他在出任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的要職(政治討論會專職委員)時,就曾對蕭子升打聽過毛潤之,他知道蕭與毛為同窗好友。他問毛是否有才,是否能寫文章,是否全無人情味,是否有殺父之心;甚至還問及,毛的相貌是否醜陋!然後,楊度諄諄告誡蕭子升:因你與毛澤東關係密切且廣為人知,所以,須要小心。那時的毛澤東,已經娶楊開慧為妻,拿著在北京募到的一大筆錢正在家鄉到處發動疾風暴雨式的農民運動呢!楊不會贊同過激的“暴民運動”,他似乎更多地是在關注已故的老友楊昌濟的女兒的命運。有趣的是,蕭子升竟然總結出了楊、毛兩人的共同點:中華民國建立不到半個世紀,在這段時間之內,就有兩個人企圖要推翻它,並且都成功地實現了他們個別的計謀。奇怪的是,這兩人竟然都是湖南湘潭人。其中一個是楊度,另外一個是毛澤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