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郭舍人是漢武帝時寵幸的優人,他的表演常使武帝賞心悅目。漢武帝對自己的乳母很關照,令她一個月一朝見,又把她兒子封為東武侯,賞賜很多東西。乳母是貪得無厭的人,請求賜田,武帝也允准了,還讓她乘車在馳道上行駛。皇帝的態度,使得公卿大臣都敬重乳母。乳母的子孫奴僕恃寵不守法度,橫行長安,公然在道路上奪人衣服,有關官員請求懲治東武侯家,強令乳母遷徙邊疆居住,漢武帝同意了。乳母在辭別皇帝前先見郭舍人,流了淚,郭舍人給她出主意說,你拜辭皇帝後,急走幾步,然後回一次頭,再走再回頭,表示留戀不舍。乳母按著他的方法去表演,這時郭舍人在旁邊假意大聲地呵責她:去,老太婆,回頭幹什麼,還不快走!現在皇上已經壯大,也用不著吃你的奶了,還用得著你嗎?你還有什麼想頭!郭舍人與乳母的一唱一和,勾起漢武帝對乳母的舊情,憐憫於她,不但不發配她家戍邊,反而處罰了告發的人(《史記·郭舍人傳》)。這裡且撇開郭舍人諷諫內容的正確與否,只是說他的表演是成功的。
周、秦、漢的宮廷藝人的演出,靠著侍奉在帝王左右,借景生情,借題發揮,規諫人主,真正的戲劇內容並不多,這大約與當時戲劇形式不發達有關,而到後世,戲劇發達了,演出內容豐富了,優人的諫喻更容易表達了。
宋代,宮廷藝人可以把時事編為戲劇,演給皇帝后妃觀賞。宋高宗時紹興和議成立,秦檜主持朝政,正人君子對這個屈辱的和議很不滿意,兩個內廷優人適時地表達了這一情緒。和議成功,可是宋徽宗的屍體和宋欽宗還留在金朝,宋人視他們為『二聖』,現在江南偏安了,他們還在災難中,人心不平。兩個優人演戲,一人扮作侍者,捧著太師椅,安排座位,一人扮作秦檜,兩耳戴著大金環,垂到前肩,穿著朝服緩步上場。侍者問你耳朵上戴的是什麼東西,回說是『二勝環』,侍者一面上前把兩個耳環改放到那人的背後,一面說你坐太師椅受用吧,二勝環丟到腦後算了。『勝』、『聖』諧音,優人以『二勝』環表示『二聖』——徽、欽二宗,意在說明不應忘記舊主,諷刺秦檜賣主求榮。
宋寧宗時平章軍國事韓侂胄掌權,朝班在丞相之上,三省印信皆歸入他的府邸,公事就在府里處理,有時假作御筆辦事,『升黜將帥,事關機要,未嘗奏稟』,群臣也不敢揭露他的擅權(《宋史·韓侂胄傳》)。可是伶人王公瑾在一次內廷宴會上,借著演戲,說出台詞:『今日之事,政如客人賣傘,不油裡面。』(《兩般秋雨庵隨筆》)雨傘只油外面,所以外面比裡面好,王公瑾藉此把皇權比作裡面,相權比作外面,明說裡面不如外面,暗示韓侂胄的擅權,警告宋寧宗有大權旁落的危險。宰相史彌遠誅殺韓侂胄,擁立宋理宗。他也是『擅權用事,專任壬』(《宋史·史彌遠傳》),小人奔走其門,以謀升官發財,惹得伶人看不慣,借著內廷演劇諷刺他。優伶一人扮作孔子,深深地嘆息,一人扮成子貢,問老師為什麼那樣的懮愁,一人裝作顏回,代為回答說:『夫子之道,仰彌高,鑽彌堅,未知何日望見,是以嘆耳。』子貢說:『子誤矣,今日之事,鑽彌堅何益,只須鑽彌遠足矣。』(《兩般秋雨庵隨筆》)『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是見於《論語》的顏回說的話,意思是孔夫子的思想深不可測,言不可窮盡。伶人因史彌遠之名,與『彌高』、『彌堅』有一同字,遂借顏回的『彌高』、『彌堅』的話,道出彌遠來,諷刺小人鑽營於史彌遠門下,同時也揭示史彌遠的擅權,表示深為朝廷擔懮。南宋的宮廷伶人懮慮國事,借著表演道出他們的心思,希望引起皇帝的注意,改良朝政。
宮廷藝人的諷諫戲還很多,如五代的敬新磨、明代的阿丑等人,我們將在別的篇目中敘說,這裡從略。
宮廷優伶的諷諫戲,就其內容講有兩種類型,一是針對君主的暴戾和朝政的弊端,向君主提出問題,敲起警鐘,以免他的暴虐無道惡性發展,或者避免奸臣擅權所造成的政治混亂;再一種是郭舍人式的,給惡人出謀劃策,助紂為虐。兩種類型中,以前者居絕大多數,後一種很少。事實上是以前者為主流,也是宮廷諷諫戲的特點。看來,指斥時弊的諷諫戲是我國戲劇史上的一個傳統,千百年相沿不衰。這是一種好傳統,因其內容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它要求統治者改變惡劣的品行,不得肆意淫樂,不得因此而濫用民力物力,它還希望統治者糾正錯誤的政策,打擊擅權者,使政治走向正常的軌道,避免發生政變或大的戰亂。這種要求直接目的是為實現君主致治,但做到這一點對民眾的安定生活有好處,所以它又反映了民眾的願望。既是優良傳統,就應當珍惜,就不宜拋棄。任何時代總有其陰暗面,只有揭露了,才能醫治它,社會才好更迅速地前進。宮廷時事諷諫戲,就是干預生活,古人做得到,封建專制時代做得到,現代人更應能夠做到,現代的社會制度更應該允許做到,今人只有做得更好才算不愧對先人的這份珍貴遺產。
君主的納諫,專制制度和統治階級本質決定其很難做得好,納諫的君主異常少見,但是也總有那麼幾個帝王有納諫的雅量,這也是不應當忽視的。社會在發展進步,專制在削弱,民主在增強,因此『納諫』的在增多,有的已經不是納諫的問題,而是民主決定,必須執行。如果連納諫的雅量都缺乏,可以想像是把自己處於什麼地位了,是落後到何種時代了。對於那些敢於諫諍的優伶,那些勇於納諫的帝王,不應當有所尊敬,有所學習嗎?宮中演出諷諫戲的人,或者是隸屬於官府的樂人,他們身在官籍,必須承擔這種差使,他們身份卑微,屬於賤民,是所謂『賤優』;或者是宦官,為刑餘之人,也是人們所不齒的。這類卑賤的人,卻能主動演出諷諫戲,至少具備了三種條件。第一,能看出君主和時政的弊端,抓得准,這是有見識;第二,不怕君主的淫威,不怕被譏訕的官員的打擊,敢於太歲頭上動土,這是有膽量;第三,這些諷諫是借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對被批評者刺激性小,讓人在娛樂中接受批評,這是有才藝。這三方面結合,就產生了宮廷諷諫戲。這些表演者人雖卑微,但做的事很高尚,何況還做得成功,所以不能以身份地位來評論人。身份不高的人,做的事有意義,就應當受人尊敬;身份高貴的,做了壞事,也要受到譴責。問題不在身份,各種社會地位的人都應當努力做好事。我們民族以身份地位衡量人的傳統的等級觀念,很需要徹底破除。
周、秦、漢的宮廷藝人的演出,靠著侍奉在帝王左右,借景生情,借題發揮,規諫人主,真正的戲劇內容並不多,這大約與當時戲劇形式不發達有關,而到後世,戲劇發達了,演出內容豐富了,優人的諫喻更容易表達了。
宋代,宮廷藝人可以把時事編為戲劇,演給皇帝后妃觀賞。宋高宗時紹興和議成立,秦檜主持朝政,正人君子對這個屈辱的和議很不滿意,兩個內廷優人適時地表達了這一情緒。和議成功,可是宋徽宗的屍體和宋欽宗還留在金朝,宋人視他們為『二聖』,現在江南偏安了,他們還在災難中,人心不平。兩個優人演戲,一人扮作侍者,捧著太師椅,安排座位,一人扮作秦檜,兩耳戴著大金環,垂到前肩,穿著朝服緩步上場。侍者問你耳朵上戴的是什麼東西,回說是『二勝環』,侍者一面上前把兩個耳環改放到那人的背後,一面說你坐太師椅受用吧,二勝環丟到腦後算了。『勝』、『聖』諧音,優人以『二勝』環表示『二聖』——徽、欽二宗,意在說明不應忘記舊主,諷刺秦檜賣主求榮。
宋寧宗時平章軍國事韓侂胄掌權,朝班在丞相之上,三省印信皆歸入他的府邸,公事就在府里處理,有時假作御筆辦事,『升黜將帥,事關機要,未嘗奏稟』,群臣也不敢揭露他的擅權(《宋史·韓侂胄傳》)。可是伶人王公瑾在一次內廷宴會上,借著演戲,說出台詞:『今日之事,政如客人賣傘,不油裡面。』(《兩般秋雨庵隨筆》)雨傘只油外面,所以外面比裡面好,王公瑾藉此把皇權比作裡面,相權比作外面,明說裡面不如外面,暗示韓侂胄的擅權,警告宋寧宗有大權旁落的危險。宰相史彌遠誅殺韓侂胄,擁立宋理宗。他也是『擅權用事,專任壬』(《宋史·史彌遠傳》),小人奔走其門,以謀升官發財,惹得伶人看不慣,借著內廷演劇諷刺他。優伶一人扮作孔子,深深地嘆息,一人扮成子貢,問老師為什麼那樣的懮愁,一人裝作顏回,代為回答說:『夫子之道,仰彌高,鑽彌堅,未知何日望見,是以嘆耳。』子貢說:『子誤矣,今日之事,鑽彌堅何益,只須鑽彌遠足矣。』(《兩般秋雨庵隨筆》)『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是見於《論語》的顏回說的話,意思是孔夫子的思想深不可測,言不可窮盡。伶人因史彌遠之名,與『彌高』、『彌堅』有一同字,遂借顏回的『彌高』、『彌堅』的話,道出彌遠來,諷刺小人鑽營於史彌遠門下,同時也揭示史彌遠的擅權,表示深為朝廷擔懮。南宋的宮廷伶人懮慮國事,借著表演道出他們的心思,希望引起皇帝的注意,改良朝政。
宮廷藝人的諷諫戲還很多,如五代的敬新磨、明代的阿丑等人,我們將在別的篇目中敘說,這裡從略。
宮廷優伶的諷諫戲,就其內容講有兩種類型,一是針對君主的暴戾和朝政的弊端,向君主提出問題,敲起警鐘,以免他的暴虐無道惡性發展,或者避免奸臣擅權所造成的政治混亂;再一種是郭舍人式的,給惡人出謀劃策,助紂為虐。兩種類型中,以前者居絕大多數,後一種很少。事實上是以前者為主流,也是宮廷諷諫戲的特點。看來,指斥時弊的諷諫戲是我國戲劇史上的一個傳統,千百年相沿不衰。這是一種好傳統,因其內容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它要求統治者改變惡劣的品行,不得肆意淫樂,不得因此而濫用民力物力,它還希望統治者糾正錯誤的政策,打擊擅權者,使政治走向正常的軌道,避免發生政變或大的戰亂。這種要求直接目的是為實現君主致治,但做到這一點對民眾的安定生活有好處,所以它又反映了民眾的願望。既是優良傳統,就應當珍惜,就不宜拋棄。任何時代總有其陰暗面,只有揭露了,才能醫治它,社會才好更迅速地前進。宮廷時事諷諫戲,就是干預生活,古人做得到,封建專制時代做得到,現代人更應能夠做到,現代的社會制度更應該允許做到,今人只有做得更好才算不愧對先人的這份珍貴遺產。
君主的納諫,專制制度和統治階級本質決定其很難做得好,納諫的君主異常少見,但是也總有那麼幾個帝王有納諫的雅量,這也是不應當忽視的。社會在發展進步,專制在削弱,民主在增強,因此『納諫』的在增多,有的已經不是納諫的問題,而是民主決定,必須執行。如果連納諫的雅量都缺乏,可以想像是把自己處於什麼地位了,是落後到何種時代了。對於那些敢於諫諍的優伶,那些勇於納諫的帝王,不應當有所尊敬,有所學習嗎?宮中演出諷諫戲的人,或者是隸屬於官府的樂人,他們身在官籍,必須承擔這種差使,他們身份卑微,屬於賤民,是所謂『賤優』;或者是宦官,為刑餘之人,也是人們所不齒的。這類卑賤的人,卻能主動演出諷諫戲,至少具備了三種條件。第一,能看出君主和時政的弊端,抓得准,這是有見識;第二,不怕君主的淫威,不怕被譏訕的官員的打擊,敢於太歲頭上動土,這是有膽量;第三,這些諷諫是借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對被批評者刺激性小,讓人在娛樂中接受批評,這是有才藝。這三方面結合,就產生了宮廷諷諫戲。這些表演者人雖卑微,但做的事很高尚,何況還做得成功,所以不能以身份地位來評論人。身份不高的人,做的事有意義,就應當受人尊敬;身份高貴的,做了壞事,也要受到譴責。問題不在身份,各種社會地位的人都應當努力做好事。我們民族以身份地位衡量人的傳統的等級觀念,很需要徹底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