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會稽公主出嫁徐逵之。徐逵之是秘書監徐欽之的兒子,東晉末年任彭城、沛二郡太守,晉安帝義熙十一年(415),掌握東晉實權的太傅、揚州牧劉裕進攻晉宗室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徐逵之率領精兵作為前部先鋒,但不幸陣亡。戰爭勝利後,劉裕命太傅府內直督護丁浚主持徐逵之的喪事,會稽公主把丁浚叫到閣下,詢問喪葬安排,每問一事,就嘆息叫一聲『丁督護』,聲音異常悲哀,後人根據她的悲鳴,譜成曲子,她的侄子宋孝武帝劉駿配了歌詞,這首樂曲名叫《督護》,到唐朝還流行(《唐書·音樂志》)。就此一事,充分反映會稽公主與徐逵之是對恩愛夫婦,她對丈夫的永逝懷念不已。無可改變的事情是她成了年輕的孀婦,兒子徐湛之還幼小,不過這倒使她有精力照顧娘家的家務。

  劉裕稱帝三年就亡故,繼立的少帝只一年被廢,由文帝劉義隆繼位。在皇室中,會稽公主居於嫡長女地位,文帝很尊敬她,宮中的大小事情都要徵求她的意見,然後才能實行。元嘉三年(426),文帝親征荊州刺史謝晦,請會稽公主入居宮中,總管宮內事務。公主在家務事裡,或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號啕大哭,文帝也畏懼她。

  公主子徐湛之,因年幼喪父,特為外公劉裕所鍾愛,封為枝江縣侯,文帝任用他為散騎常侍、驍騎將軍、秘書監,並受到舅舅、彭城王、司徒、大將軍劉義康的喜愛。

  劉義康總攬朝政,不顧文帝的權威,又同他原來的長史、欲為宰相的領軍將軍劉湛等結黨,黨人中有的人以給劉義康謀取帝位為政治目標。元嘉十七年(440),文帝先發制人,殺死劉湛等人,貶劉義康為江州刺史。徐湛之與劉湛關係密切,在劉義康被拘留時又去看望他,因此在審理這個集團時,牽連到他。宋文帝發怒,將要處他以極刑,湛之害怕,毫無辦法,只好告訴母親。會稽公主愛子心切,聽了這話,立即翻騰出她父親的納布衣,帶到宮中,見到文帝,也不行臣子之禮,放聲痛哭,隨手把納布衣扔在地上,指著它對文帝說:『汝家本貧賤,此是我母為汝父作此納衣。今日有一頓飽飯,便欲殘害我兒子!』這裡說『汝家』如何,『我』如何,是把自己與娘家分開,好像是站在客觀立場看問題。她以父親舊日貧賤時的遺物,教訓做了皇帝的弟弟,讓他富貴了不要忘掉貧賤,不要不認親戚,反對殺害徐湛之。文帝處理兄弟劉義康,本是骨肉相殘,姐姐提出父親的事,於是也悲哀起來,決定不再處分外甥了,並任用湛之為太子詹事(《宋書》)。會稽公主幹預這件事情還沒有終止。劉義康被遣出京城,去了江州,過一段時間,文帝到會稽公主家,在宴會非常高興的時候,公主離席,不停地行以腦門碰地禮,悲傷得不能自制。文帝不知她要幹什麼,只得親自來扶她,她於是叫著劉義康的小名『車子』說:『車子歲暮,必不為陛下所容,今特請其生命。』說了又痛哭,文帝也感動得流淚,告訴她不必有這個懮慮,又指著埋葬劉裕的蔣山發誓,絕不加害劉義康,如若違背諾言,就是對不起亡故的父皇。

  說著就把剛才喝的酒派人賜給義康,還在給他的書信上說:『會稽姊飲宴憶弟,所余酒今封送。』(《宋書·劉義康傳》)公主在兒子事情上是撒潑,到弟弟事情上以骨肉柔情面貌出現,純是就事而發,以期達到目的。文帝關於義康的允諾只是一時的,後來公主死了,有人造反要奉戴劉義康,事關九五之位的大事,文帝就將他賜死了。徐湛之一直為文帝信任,官至尚書僕射,文帝長子劉劭殺害其父,同時殺死湛之。

  歷史上有幾個開國皇帝愛回憶在民間時的困苦,劉裕給會稽公主的任務表明他是一個。朱元璋也是一個,他的上諭,口口聲聲『朕本淮右布衣』,並在《御製皇陵碑》里講家世和本身的苦難,以教育後世子孫。不過他們的願望總是落空的。會稽公主用劉裕的納布衣去救犯罪的兒子,並沒有用到正途上,而文帝、劉義康、劉劭兄弟父子相殘,哪裡有骨肉至情。至於朱元璋,死後不久就發生靖難事件,四子燕王朱棣竟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和朱元璋的期望更是背道而馳!皇子皇孫的境遇,與出身寒微的創業君主的經歷有天壤之別,使他們的思想認識有截然的不同,已經處於優越地位的後輩,所想的、要的、做的與先輩不一樣,生活方式也迥異,因此老人慾以往日的苦制約後人的思想根本做不到,只不過是空想、妄想。

  老人願意回憶往事,敘述舊日的苦,也表現出他對自己改變自身地位的能力的讚許,他從社會低層走上高層,他是可以欣慰了,他的回憶對他來講是有價值,可是這種回顧是向後看,對別人不會產生多大的積極作用,劉裕、朱元璋憶舊落空,就是明證。

  最後要考察劉裕的『納布衫襖』的納布是什麼?《庶物異名疏》認為它是一種布名。許慎《說文解字》講『納』字:『納,絲濕納納也。』明人《正字通》:

  『納,衣敝補也。』即謂『納』是補衣服。《新方言》:『今淮南吳越謂刺繡為納繡,直隸謂粗縫曰納。』『納』是刺繡,或是大針線縫衣。《玉篇》解『納』,『或作衲、』。這些說明,仍使我們對納布不甚了了,不過可以綜合一下,劉裕『納布衫襖』的『納布』,有兩種解釋,一是納布的衫襖,二是打了補釘的衫襖,我們認為後一種理解或許是正確的,更符合於劉裕當年的衣著情況:貧窮的劉裕穿百衲衣服。如果是的話,這篇文章的題目可改為《會稽公主與劉裕百衲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