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同年十二月辛未,監察御史高原侃上言:『京師人民循習元氏舊俗,凡有喪葬,設宴會親友,作樂娛屍,惟較酒肴厚薄,無哀戚之情,流俗之壞至此,甚非所以為治。』朱元璋因而令禮官制定官民喪禮(《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七)。江南喪葬尚且如此遵從蒙古人的禮俗,在北方流行得應更加厲害了。
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壬寅,朱元璋鑑於『軍民行禮,尚循胡俗,飲宴行酒,多以跪拜為禮』,乃令中書省和禮部定官民揖拜禮。主管官員遵令定出相應制度,於是『一切胡禮悉禁勿用』(《明太祖實錄》卷七十)。這種人生的通常禮節的不同,也是不同民族生活習慣的一個內容。
漢族統治者對漢人的接受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大體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唐朝式的,比較開明,干預較少。唐初統治者富有政治氣魄,武功強盛,敢於大量啟用少數民族成員,對被它打敗的突厥人給予信任,貞觀間突厥人被封為將軍及在中央的五品以上官員一百多人,同漢人朝臣幾乎相等(《通典·邊防》)。唐太宗用突厥貴族阿史那忠為右驍衛大將軍,宿衛宮禁,人們把他們的相得比作漢武帝與金日的關係(《新唐書·阿史那忠傳》)。太宗任用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檢校北門左屯營,即典兵於宮苑內,太宗死,他要求殉葬,可見君臣關係之深(《新唐書·阿史那社爾傳》)。太宗又用契苾何力為左領軍將軍,命他宿衛北門,檢校屯營事,太宗死他也請求身殉(《新唐書》)。他們死後都陪葬太宗昭陵。
筆者曾於1977年秋天去昭陵參觀,獲知阿史那忠墓已發掘,欣賞了他墓中出土的壁畫。昭陵前有十四君長石像,象徵著各個少數民族擁戴這位『天可汗』。唐太宗受到尊崇是理所當然的,敢於任用敵對的『異類』為自己的侍衛,可以想見他有多大的政治膽量了。有此膽識,對於少數民族文明、生活方式何懼之有!所以唐初這樣的君主及其開放性政策,就促進了漢人吸收少數民族文明。這種吸收是必要的,它豐富漢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發展中國各民族文化,增強中國民族活力,有利於社會進步。唐太宗這些君主有自信力,相信漢人文化的高水平,相信自己的政治力量,不怕被別人同化,因而敢於採取相應的對待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政策。
另一種類型,如宋仁宗式的,害怕漢人接觸、接受其他民族的文明。其實,越怕越不行,北宋地大人多而國勢虛弱,打不過強敵遼朝,對西夏也不能取勝,最終亡於新興的女真人之手。所以北宋保守本民族固有文明,並沒有長期保住自己的政權。相反,我們看到北宋初年對手遼朝卻是比較開放的,在保持本民族特點的同時,允許契丹人學習漢人生活方式,並且從皇室做起。遼朝根據國情,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南面官治理漢人,北面官治理契丹人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與此相適應,官員採取與其所治理的民族人民相同的生活方式,而不管官員本身是哪一個民族的人。遼太宗會同(937~945)間規定朝服,太后、北面官穿契丹服,皇帝、南面官著漢服,若契丹人做南面官,也用漢服;遼景宗干亨(979~982)以後,舉行大典時,三品以上北面官也穿漢裝;興宗重熙(1032~1054)以後,凡舉行大典,所有的人都著漢裝(《遼史·儀衛志》、《遼史·太宗紀》)。遼朝並不那麼怕漢化,北宋何必那樣懼怕遼朝的文明,這是弱者的心理反映。有恐懼感的弱者,只有擺脫自身的心理負擔,奮發圖強,才會趕上強者,使自身也成為強者。
各個民族都有其優秀文化,都有可供他民族吸取的東西,漢族從少數民族文化中補充養料,少數民族汲取漢族文明,互相取長補短,這種民族文化的融合,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我們今天的中國文化,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結果,包涵了各民族的文化。在我國歷史上,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不盡相同,水平也不一致,因而使一些漢人形成一種錯覺,以為少數民族缺乏文明,其實是不了解歷史,不知道古代就有民族文化融合的事實,就有漢人積極接受少數民族文明的事實。只看到少數民族文明中落後的成分,不作全面認識,是缺乏知識的表現,切勿以己之無知誤認他人為愚昧!中國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傳統,需要很好地發揚。
第八節 會稽公主與劉裕納衣
會稽公主,名劉興弟,父南朝宋高祖劉裕,母劉裕嫡妻武敬臧皇后。她是長女,劉裕建宋後封她為會稽公主。
魏晉勞動者裝束劉裕,丹徒人,青年時家境清貧,打蘆草,捕魚,以維持生活,欠人家社錢還不起,穿的是妻子臧氏做的『納布襖』。
他在東晉富貴之後以及做了皇帝後,生活上清簡寡慾,官員給他做腳蹬子,要用鍍銀的釘子,他不允許,說用鐵釘就很好了。他的女兒們出嫁,送錢不多,也沒有錦繡金玉的妝奩。他的整個生活是『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宋書·武帝紀》)。侍中袁讚揚他節儉,他卻說:『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非常滿足他的物質生活了。臧氏當了貴婦人之後,也是『器服粗素』(《宋書·后妃傳》)。劉裕地位變化,怕後人不知省儉和謹慎,特意把舊的納布衫襖交給會稽公主保存,同時說:『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宋書·徐湛之傳》)給長女教導弟妹的權力,並以往日的貧苦作為家訓的資料。會稽公主於是將納布衣珍藏起來。
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壬寅,朱元璋鑑於『軍民行禮,尚循胡俗,飲宴行酒,多以跪拜為禮』,乃令中書省和禮部定官民揖拜禮。主管官員遵令定出相應制度,於是『一切胡禮悉禁勿用』(《明太祖實錄》卷七十)。這種人生的通常禮節的不同,也是不同民族生活習慣的一個內容。
漢族統治者對漢人的接受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大體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唐朝式的,比較開明,干預較少。唐初統治者富有政治氣魄,武功強盛,敢於大量啟用少數民族成員,對被它打敗的突厥人給予信任,貞觀間突厥人被封為將軍及在中央的五品以上官員一百多人,同漢人朝臣幾乎相等(《通典·邊防》)。唐太宗用突厥貴族阿史那忠為右驍衛大將軍,宿衛宮禁,人們把他們的相得比作漢武帝與金日的關係(《新唐書·阿史那忠傳》)。太宗任用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檢校北門左屯營,即典兵於宮苑內,太宗死,他要求殉葬,可見君臣關係之深(《新唐書·阿史那社爾傳》)。太宗又用契苾何力為左領軍將軍,命他宿衛北門,檢校屯營事,太宗死他也請求身殉(《新唐書》)。他們死後都陪葬太宗昭陵。
筆者曾於1977年秋天去昭陵參觀,獲知阿史那忠墓已發掘,欣賞了他墓中出土的壁畫。昭陵前有十四君長石像,象徵著各個少數民族擁戴這位『天可汗』。唐太宗受到尊崇是理所當然的,敢於任用敵對的『異類』為自己的侍衛,可以想見他有多大的政治膽量了。有此膽識,對於少數民族文明、生活方式何懼之有!所以唐初這樣的君主及其開放性政策,就促進了漢人吸收少數民族文明。這種吸收是必要的,它豐富漢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發展中國各民族文化,增強中國民族活力,有利於社會進步。唐太宗這些君主有自信力,相信漢人文化的高水平,相信自己的政治力量,不怕被別人同化,因而敢於採取相應的對待少數民族或外國的政策。
另一種類型,如宋仁宗式的,害怕漢人接觸、接受其他民族的文明。其實,越怕越不行,北宋地大人多而國勢虛弱,打不過強敵遼朝,對西夏也不能取勝,最終亡於新興的女真人之手。所以北宋保守本民族固有文明,並沒有長期保住自己的政權。相反,我們看到北宋初年對手遼朝卻是比較開放的,在保持本民族特點的同時,允許契丹人學習漢人生活方式,並且從皇室做起。遼朝根據國情,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南面官治理漢人,北面官治理契丹人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與此相適應,官員採取與其所治理的民族人民相同的生活方式,而不管官員本身是哪一個民族的人。遼太宗會同(937~945)間規定朝服,太后、北面官穿契丹服,皇帝、南面官著漢服,若契丹人做南面官,也用漢服;遼景宗干亨(979~982)以後,舉行大典時,三品以上北面官也穿漢裝;興宗重熙(1032~1054)以後,凡舉行大典,所有的人都著漢裝(《遼史·儀衛志》、《遼史·太宗紀》)。遼朝並不那麼怕漢化,北宋何必那樣懼怕遼朝的文明,這是弱者的心理反映。有恐懼感的弱者,只有擺脫自身的心理負擔,奮發圖強,才會趕上強者,使自身也成為強者。
各個民族都有其優秀文化,都有可供他民族吸取的東西,漢族從少數民族文化中補充養料,少數民族汲取漢族文明,互相取長補短,這種民族文化的融合,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水平。我們今天的中國文化,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結果,包涵了各民族的文化。在我國歷史上,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不盡相同,水平也不一致,因而使一些漢人形成一種錯覺,以為少數民族缺乏文明,其實是不了解歷史,不知道古代就有民族文化融合的事實,就有漢人積極接受少數民族文明的事實。只看到少數民族文明中落後的成分,不作全面認識,是缺乏知識的表現,切勿以己之無知誤認他人為愚昧!中國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傳統,需要很好地發揚。
第八節 會稽公主與劉裕納衣
會稽公主,名劉興弟,父南朝宋高祖劉裕,母劉裕嫡妻武敬臧皇后。她是長女,劉裕建宋後封她為會稽公主。
魏晉勞動者裝束劉裕,丹徒人,青年時家境清貧,打蘆草,捕魚,以維持生活,欠人家社錢還不起,穿的是妻子臧氏做的『納布襖』。
他在東晉富貴之後以及做了皇帝後,生活上清簡寡慾,官員給他做腳蹬子,要用鍍銀的釘子,他不允許,說用鐵釘就很好了。他的女兒們出嫁,送錢不多,也沒有錦繡金玉的妝奩。他的整個生活是『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紈綺絲竹之音』(《宋書·武帝紀》)。侍中袁讚揚他節儉,他卻說:『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非常滿足他的物質生活了。臧氏當了貴婦人之後,也是『器服粗素』(《宋書·后妃傳》)。劉裕地位變化,怕後人不知省儉和謹慎,特意把舊的納布衫襖交給會稽公主保存,同時說:『後世若有驕奢不節者,可以此衣示之。』(《宋書·徐湛之傳》)給長女教導弟妹的權力,並以往日的貧苦作為家訓的資料。會稽公主於是將納布衣珍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