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他太輕敵了。

  他以為小小的郢城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拿下。

  六 生生世世不要再投生到帝王家(3)

  可他不知道郢城是一座泥潭。

  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沈攸之損兵折將,郢城卻依然固若金湯。

  沈攸之一邊加緊進攻,一邊分兵襲取武昌(今湖北鄂城)和西陽(今湖北黃梅西南)。武昌太守投降,西陽太守棄城而逃。沈攸之的軍隊占領了武昌和西陽。

  正月十三日,豫州刺史劉懷珍發兵一萬重新奪回了西陽。

  同日,黃回大軍溯江而上,通過西陽,鋒芒直逼沈攸之。

  與此同時,沈攸之萬般無奈地發現,小小的郢城似乎就要成為他的終結之地。

  從攻城的第一天開始,士兵就開始逃亡。

  一個月下來,逃跑的士兵比傷亡的士兵還多。沈攸之日夜在各軍營中輾轉慰問,可逃兵仍舊有增無減。沈攸之不得不召集將領訓話:“我奉太后之命,為正義進軍建康,如大事成功,大家共享富貴;如果不成,朝廷只滅我家族,不關其他人。現士兵逃散,各位卻不以為意。我也無法追究逃亡者,從今往後,凡是部下逃亡的,將領概負其責。”

  接下來的日子裡,人還是逃。將領們惶恐,派人去追,追的人也逃。將領們無奈,只好互相隱瞞,心裡都涼了,只想著自己哪一天逃。

  正月十九日夜裡,司馬劉攘兵忽然縱火焚燒軍營,率部下倉惶出逃。

  一瞬間軍營大亂,人人丟盔棄甲,爭相逃竄。

  沈攸之絕望了,帶著剩餘的軍隊渡過長江,準備撤回江陵。一到對岸,連剩下的人也都一鬨而散。到最後,沈攸之身邊只剩下數十個騎兵。將領們也都各自逃散了,只有臧寅說:“只想僥倖貪圖他的成功,而拋棄他在失敗之時,我不忍心這麼做!”說完投江自盡。

  沈攸之只好命人向那些剛逃不遠的士兵傳話,說江陵城中還有很多錢財、物資、糧食,大家可以回去瓜分。

  這一招果然奏效。

  逃兵們紛紛跑了回來,散兵游勇算算還有兩萬多人。

  沈攸之就領著這幫既怕死又貪財的殘兵敗將急急忙忙地趕回老巢。

  可是,他們已經沒有巢了。

  蕭道成早早就插在江陵附近的那顆釘子不是擺設。

  沈攸之前腳一出江陵,張敬兒的軍隊後腳就殺進了城。

  沈攸之的兒子沈元琰隻身出逃,在半道上被人殺了。

  張敬兒輕鬆拿下江陵城,斬殺了沈攸之的另外兩個兒子和四個孫子。

  當沈攸之和他的逃兵們馬不停蹄地趕到距江陵城一百多里的時候,老巢被占的消息就傳來了。

  轟的一聲,兩萬多人在一瞬間全部消失。

  沈攸之身邊只剩下一個人。

  那是他最後一個兒子沈文和。

  父子二人佇立在遼闊蒼茫的天地之間,感覺生命忽然變得一片空白。

  過去和未來都被齊刷刷地斬斷,陪伴他們的只有一個孤零零輕飄飄的現在。

  可現在是什麼?

  現在是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

  現在是無路可進無步可退的孤峰斷崖。

  現在是一顆丟失了棋盤的棋子。

  現在是沒有歸宿的歸宿。

  升明二年(478)正月二十一日,幾個砍柴的村民在一片櫟樹林中發現了兩具吊在樹上的屍體。

  村民們立刻認出了他們,於是砍下首級,當天就送到江陵討了幾個賞錢。

  張敬兒把兩顆頭顱掛在鬧市上示眾,隨後派人送到了建康。

  沈攸之的所有黨羽和親信都成了張敬兒的刀下之鬼。

  沈攸之留下的數十萬財物也成了張敬兒的囊中之物。

  正月二十八日,朝廷解除戒嚴。

  同日,在郢城保衛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柳世隆被越級提拔為尚書右僕射。

  二十九日,任右衛將軍蕭賾為江州刺史,侍中蕭嶷為中領軍。

  二月初五,加蕭道成為太尉,都督南徐等十六州軍事。

  狡兔死了,飛鳥盡了,蕭道成也準備收拾一個早就該收拾的人了。

  六 生生世世不要再投生到帝王家(4)

  四月十四日,時任南兗州刺史的黃回被徵召回京。

  黃回奉命來到蕭道成所在的東府。

  可他沒有見到蕭道成,只見到了蕭道成手下的幾十個刀斧手。

  黃回死後數日,時任竟陵相的兒子黃僧念也被捕殺。

  升明二年(478)九月初二,下詔升蕭道成為指揮中外軍事的大都督、太傅、揚州牧、驃騎大將軍、上殿可以佩劍,入朝不必疾趨,贊拜不必稱名,仍兼太尉,錄尚書事。

  升明三年(479)三月初二,下詔升蕭道成為相國,總管百官,封賜十個郡,號稱齊公,加九錫;仍兼揚州牧、驃騎大將軍等職。

  至此,天下姓什麼已經毫無懸念了。

  一個掛著這麼多頭銜的人假如不做皇帝,那就叫天理難容。

  這一年嚴格來講已經不能稱為“升明三年”,而應該叫“建元元年”。

  當然,這“建元”已經不是劉宋王朝的年號,而是蕭齊王朝的年號了。

  四月初一,進封齊公為齊王,再加封十個郡。

  四月二十日,這一場無聊的加封遊戲就徹底結束了。宋順帝禪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