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巧巧桑生得就像春天裡含苞待放的花朵,天真爛漫的樣子可愛迷人,年輕又美麗,還有溫柔動人的聲音。她好像一隻蝴蝶,輕輕地展開美麗芬芳的翅膀,在花叢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越過那海洋,越過平原,春天的和風帶來了溫暖。我是全日本和全世界最快活的姑娘,我已聽到幸福的召喚,啊!甜蜜的愛情已來到心間。”
為了愛情,巧巧桑改變了自己的信仰,改為信奉她丈夫的上帝,這在當時的日本,對於一個日本人,是非常嚴重的事,因為可能因此而遭受人們的唾棄甚至傷害。
歌劇中對他們的新婚之夜有一段非常的描述。在夜晚寧靜的花園裡,深藍色的天空閃耀著無數星星。夜色下的巧巧桑顯得楚楚動人。平克爾頓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她,情不自禁地唱道:
“親愛的,你的眼睛這樣明亮,穿上這身潔白的衣裳,就像一支百合花。可愛的姑娘,我的熱情為你而奔放。”
巧巧桑柔聲回答道:
“我像一個美麗的女神,從天空中月亮里輕輕地走下來。我親愛的,我願和你一起飛到天堂。”
作曲家為這個愛情之夜寫了一大段纏綿的二重唱,一方面刻畫了巧巧桑對愛情的嚮往,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平克爾頓對巧巧桑由衷的讚賞。
“當我一見到你,你甜蜜的話語就迷住了我。我立刻決定把我的命運交給你。”
這是巧巧桑柔和的傾訴,但我們會在其中突然聽到令人恐懼的不和諧的音響,它暗示著那位叔父的詛咒。巧巧桑捂住耳朵,之後,她的心情稍稍鎮靜下來,又接著述說:
“你是這樣健壯,你說話多麼動聽,你的笑聲多麼愉快、爽朗,真令我難忘。”
她向平克爾頓伸出雙手,懇求地唱道:
“親愛的,愛我吧,請不要讓我悲傷。雖然我是個小姑娘,但我的心因為愛你而發狂。在我的生活里,很少得到溫暖,我相信,只有我們倆真摯的愛情,像蒼天一樣高尚,像藍色的海洋一樣深廣。”
平克爾頓熱情而溫柔地回答她:
“把你可愛的雙手交給我吧,我的小蝴蝶,你的名字多麼美麗,我是多麼愛你。”
然而,悲劇正在慢慢上演。
三年後,平克爾頓回了美國,始終沒有消息。巧巧桑此時已經產下一子,日夜遙望海港,等待美國軍艦的到來。有人勸她放棄想法,想把她嫁給一個有錢的日本人山鳥公爵,列舉了公爵的錢財、房子、大量的僕人、顯赫的地位,但得到的是她堅決的拒絕。
巧巧桑的痴情不能不讓每一個人感動,她細數著燕子築巢的次數,猜測美國那邊的燕子是不是也一樣呢?她的丈夫是不是已經在歸途之上?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巧巧桑終於等到了平克爾頓。但是,同來的不只是她時時刻刻相見的“丈夫”一個人,還有她的新婚夫人,他們到來只是為了帶走屬於平克爾頓的孩子。
巧巧桑再也堅持不住,她倒在地上,絕望地哭泣。她的心在絕望中死去。她擦去臉上的淚水,鎮靜地走到日本神像前,跪下來,低頭禱告。
“寧可懷著榮譽而死,決不受屈辱而生。”
最後,她在蒙著眼睛的兒子面前,將匕首插進了自己的喉嚨,結束了令人憐惜的生命。
《衹園戀曲》
《衹園戀曲》是日本女性電影大師溝口健二的經典作品。在《衹園戀曲》中,溝口健二刻畫了藝伎榮子的鮮明形象,充滿了對藝伎這種特殊女性的憐惜和讚美。
《衹園戀曲》之所以能夠贏得觀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溝口健二思想中傳統情結的影響力。這個傳統情結,便是日本藝伎,20世紀新社會的日本藝伎。
銀幕和舞台——藝伎的演繹(2)
縱觀溝口健二的電影史,他一直在時代劇領域所向披靡,而於現代劇領域裡幾次為數不多的徜徉,都跟“藝伎”脫離不了關係。1936年,創作上搖擺不定的溝口健二,拍攝了一部反映藝伎悲慘境遇的影片《青樓姊妹》(又譯《衹園姊妹》),跟《浪華悲歌》一起奠定了他現實主義大師的地位。17年後,蜚聲國際的他再度把鏡頭對準大阪的藝伎區“衹園”,才又拍出了《衹園戀曲》這部關於藝伎生活的電影。
溝口健二的傳統情結源於他的姐姐早年在藝伎屋工作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始終跟藝伎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晚年的幾部關於妓女和藝伎的現代劇中,充滿了對女性的憐憫和褒讚,《衹園戀曲》更是把藝伎理想化和神聖化。
熱衷於傳統文化的溝口健二,沒有像對待妓女體制那樣給予藝伎職業全盤的否定和批判,沒有左派導演那種強烈甚至急功近利的杞人憂天,沒有所謂“解放婦女”的大聲呼籲,而是以善意平和的視角,描述藝伎代表並且弘揚著國粹文化的美,同時又撕破美的面紗,呈現此間虛假的一面,並努力在美與虛假的共存中尋找著一個現實的平衡。
《衹園戀曲》中,主人公榮子因為母親去世,父親貧困潦倒,於是,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前往藝伎園投靠了藝伎美代春,進入了藝伎的行列。在榮子作為實習藝伎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溝口健二大篇幅地描寫她學習藝道的神聖和高尚,讓榮子沉浸在一種唯美的陶醉中。但是,溝口健二同時又在她的一次陪客見習中否定了她認為的神聖的理論,讓她的純潔完全裸露在醜惡的現實中。被現實打破純潔情操的榮子忐忑於美與丑的雙重現實中,繼而又在溝口健二所最為認可的“偉大女性精神”的驅使下,最終做了正確的抉擇。
為了愛情,巧巧桑改變了自己的信仰,改為信奉她丈夫的上帝,這在當時的日本,對於一個日本人,是非常嚴重的事,因為可能因此而遭受人們的唾棄甚至傷害。
歌劇中對他們的新婚之夜有一段非常的描述。在夜晚寧靜的花園裡,深藍色的天空閃耀著無數星星。夜色下的巧巧桑顯得楚楚動人。平克爾頓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她,情不自禁地唱道:
“親愛的,你的眼睛這樣明亮,穿上這身潔白的衣裳,就像一支百合花。可愛的姑娘,我的熱情為你而奔放。”
巧巧桑柔聲回答道:
“我像一個美麗的女神,從天空中月亮里輕輕地走下來。我親愛的,我願和你一起飛到天堂。”
作曲家為這個愛情之夜寫了一大段纏綿的二重唱,一方面刻畫了巧巧桑對愛情的嚮往,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平克爾頓對巧巧桑由衷的讚賞。
“當我一見到你,你甜蜜的話語就迷住了我。我立刻決定把我的命運交給你。”
這是巧巧桑柔和的傾訴,但我們會在其中突然聽到令人恐懼的不和諧的音響,它暗示著那位叔父的詛咒。巧巧桑捂住耳朵,之後,她的心情稍稍鎮靜下來,又接著述說:
“你是這樣健壯,你說話多麼動聽,你的笑聲多麼愉快、爽朗,真令我難忘。”
她向平克爾頓伸出雙手,懇求地唱道:
“親愛的,愛我吧,請不要讓我悲傷。雖然我是個小姑娘,但我的心因為愛你而發狂。在我的生活里,很少得到溫暖,我相信,只有我們倆真摯的愛情,像蒼天一樣高尚,像藍色的海洋一樣深廣。”
平克爾頓熱情而溫柔地回答她:
“把你可愛的雙手交給我吧,我的小蝴蝶,你的名字多麼美麗,我是多麼愛你。”
然而,悲劇正在慢慢上演。
三年後,平克爾頓回了美國,始終沒有消息。巧巧桑此時已經產下一子,日夜遙望海港,等待美國軍艦的到來。有人勸她放棄想法,想把她嫁給一個有錢的日本人山鳥公爵,列舉了公爵的錢財、房子、大量的僕人、顯赫的地位,但得到的是她堅決的拒絕。
巧巧桑的痴情不能不讓每一個人感動,她細數著燕子築巢的次數,猜測美國那邊的燕子是不是也一樣呢?她的丈夫是不是已經在歸途之上?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巧巧桑終於等到了平克爾頓。但是,同來的不只是她時時刻刻相見的“丈夫”一個人,還有她的新婚夫人,他們到來只是為了帶走屬於平克爾頓的孩子。
巧巧桑再也堅持不住,她倒在地上,絕望地哭泣。她的心在絕望中死去。她擦去臉上的淚水,鎮靜地走到日本神像前,跪下來,低頭禱告。
“寧可懷著榮譽而死,決不受屈辱而生。”
最後,她在蒙著眼睛的兒子面前,將匕首插進了自己的喉嚨,結束了令人憐惜的生命。
《衹園戀曲》
《衹園戀曲》是日本女性電影大師溝口健二的經典作品。在《衹園戀曲》中,溝口健二刻畫了藝伎榮子的鮮明形象,充滿了對藝伎這種特殊女性的憐惜和讚美。
《衹園戀曲》之所以能夠贏得觀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溝口健二思想中傳統情結的影響力。這個傳統情結,便是日本藝伎,20世紀新社會的日本藝伎。
銀幕和舞台——藝伎的演繹(2)
縱觀溝口健二的電影史,他一直在時代劇領域所向披靡,而於現代劇領域裡幾次為數不多的徜徉,都跟“藝伎”脫離不了關係。1936年,創作上搖擺不定的溝口健二,拍攝了一部反映藝伎悲慘境遇的影片《青樓姊妹》(又譯《衹園姊妹》),跟《浪華悲歌》一起奠定了他現實主義大師的地位。17年後,蜚聲國際的他再度把鏡頭對準大阪的藝伎區“衹園”,才又拍出了《衹園戀曲》這部關於藝伎生活的電影。
溝口健二的傳統情結源於他的姐姐早年在藝伎屋工作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始終跟藝伎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晚年的幾部關於妓女和藝伎的現代劇中,充滿了對女性的憐憫和褒讚,《衹園戀曲》更是把藝伎理想化和神聖化。
熱衷於傳統文化的溝口健二,沒有像對待妓女體制那樣給予藝伎職業全盤的否定和批判,沒有左派導演那種強烈甚至急功近利的杞人憂天,沒有所謂“解放婦女”的大聲呼籲,而是以善意平和的視角,描述藝伎代表並且弘揚著國粹文化的美,同時又撕破美的面紗,呈現此間虛假的一面,並努力在美與虛假的共存中尋找著一個現實的平衡。
《衹園戀曲》中,主人公榮子因為母親去世,父親貧困潦倒,於是,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前往藝伎園投靠了藝伎美代春,進入了藝伎的行列。在榮子作為實習藝伎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溝口健二大篇幅地描寫她學習藝道的神聖和高尚,讓榮子沉浸在一種唯美的陶醉中。但是,溝口健二同時又在她的一次陪客見習中否定了她認為的神聖的理論,讓她的純潔完全裸露在醜惡的現實中。被現實打破純潔情操的榮子忐忑於美與丑的雙重現實中,繼而又在溝口健二所最為認可的“偉大女性精神”的驅使下,最終做了正確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