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郭沫若說過:“由楚所產生的屈原,由屈原所產生的《楚辭》,無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國統一著的。”“無論何時何代的中國人,都是在他的偉大影響之下。”正是由於這種影響,我們的民族形成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主義傳統;正是由於這種影響,我們的人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尤其是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獻身精神,更是具有巨大的鼓舞性和號召力,仁人志士無不受到感召而奮起。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高唱“屈平詩賦懸日月”,直接繼承並發展了屈原開創的浪漫主義手法,安史之亂中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他那憂國憂民的激情像火山爆發一樣傾瀉而出,寫出了不少反映現實的佳作。詩聖杜甫不僅非常欽佩屈原的藝術成就,明確表示要“竊攀屈宋宜方駕”,而且十分敬佩屈原的為人,抒發了“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感嘆。他“窮筆憂黎元”的憂患意識和“濟時肯殺身”的獻身精神,與屈原的愛國主義一脈相承。
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引屈原為同調,對他的愛國激情表示強烈的共鳴:“《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同時以屈原精神激勵自己收復失地的壯懷:“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在他的巨量詩作中,最為突出的是那火一樣的愛國激情。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以屈原自比:“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娥眉曾有人妒。”他不斷以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勉勵自己,連賦《閒山居》也“細讀《離騷》還痛飲”,其大氣磅礴的愛國詞作頗有屈原之風。李清照這樣婉約派的大家,在國難當頭之際,也受到屈原的《國殤》的感染,抒發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情,足見屈原精神感人之深。
明朝末期,愛國主義詩人陳子龍以“弱齡的騷雅”自詡,他對屈原的遭遇憤憤不平:“佞人托肺腑,中正難久安。”“楚國亂無極,屈平困上官。”並寫下了大量的充滿時代氣息的詩作,決盪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同時他積極組織抗清復明的活動,兵敗被俘後,毅然投水殉國,成為仿效屈原的光輝典範。陳子龍的學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表示過要追隨屈原的決心:“招魂而湘江有淚,從軍而蜀國無弦。”被捕後他寧死不屈:“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魂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真是“魂魄毅兮為鬼雄”!
辛亥革命時期,女中豪傑秋瑾,“為爭取祖國的光明前途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個人的一切。”關心祖國的危亡,抒發愛國主義的情感,構成了秋瑾詩詞的中心內容,屈原精神的影響顯而易見。十八歲居湘時,她就寫下了《吊屈原》一詩,怒斥“楚懷本孱王,乃同聾與瞽”。後來寫下的《感憤》,直接吐露出“情沙有願興亡楚”的志向。為了報效祖國,她“危局如斯放惜自身?願將生命作犧牲”,立誓“拼將十萬同胞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慷慨激昂的鬥爭意識和犧牲精神動人心魄。就義前,她鎮定自若,脫口吟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絕命詞,對於國家局勢的憂慮,對於民族命運的擔心,盡在一句之中,七個字飽蘊愛國主義的真情。
“愛祖國、愛人民、愛自由、愛正義的詩人是永遠不朽的。”屈原的深遠影響,不僅在華夏大地,不僅對炎黃後裔,世界和平理事會1953年確定紀念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附錄??屈原年譜
一歲:
〔歷史紀年〕元前340年,周顯王二十九年,楚宣王三十年。
〔有關史事〕秦孝公二十二年,衛鞅攻魏,大破魏軍,俘公子?n。秦以商於(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十五邑封衛鞅為商君,世稱商鞅。楚宣王卒,在位三十年,子威王熊商立。齊、趙攻魏,魏勢漸衰。
〔有關屈原史事〕正月初七日,屈原生於楚國秭歸之樂平里(今湖北秭歸縣樂平里),到來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一周歲,居樂平里。
案:屈原生年,持論多異。清人陳?`《屈原生卒年月考》推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劉師培《古歷管窺》推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郭沫若《屈原研究》推為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鄒漢勛《屈原生卒年月考》推算與陳?`同;姜亮夫《屈子年表》推與劉師培同;浦清江《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推為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胡念貽《屈原生年新考》推為公元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任國瑞的《屈原年譜》推與胡念貽同。余從郭沫若說。
二歲:
〔歷史紀年〕公元前338年,周顯王三十一年,楚威王二年。
〔有關史事〕秦孝公攻魏岸門(今山西河津南),俘其將魏錯。是年秦孝公卒,在位二十四年,子惠文王駟立。公子虔等告商君謀反,遂車裂之並滅其家。
〔有關屈原史事〕屈原居樂平里。
三歲:
〔歷史紀年〕公元前337年,周顯王三十二年,楚威王三年。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高唱“屈平詩賦懸日月”,直接繼承並發展了屈原開創的浪漫主義手法,安史之亂中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他那憂國憂民的激情像火山爆發一樣傾瀉而出,寫出了不少反映現實的佳作。詩聖杜甫不僅非常欽佩屈原的藝術成就,明確表示要“竊攀屈宋宜方駕”,而且十分敬佩屈原的為人,抒發了“若道士無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感嘆。他“窮筆憂黎元”的憂患意識和“濟時肯殺身”的獻身精神,與屈原的愛國主義一脈相承。
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引屈原為同調,對他的愛國激情表示強烈的共鳴:“《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同時以屈原精神激勵自己收復失地的壯懷:“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在他的巨量詩作中,最為突出的是那火一樣的愛國激情。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以屈原自比:“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娥眉曾有人妒。”他不斷以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勉勵自己,連賦《閒山居》也“細讀《離騷》還痛飲”,其大氣磅礴的愛國詞作頗有屈原之風。李清照這樣婉約派的大家,在國難當頭之際,也受到屈原的《國殤》的感染,抒發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情,足見屈原精神感人之深。
明朝末期,愛國主義詩人陳子龍以“弱齡的騷雅”自詡,他對屈原的遭遇憤憤不平:“佞人托肺腑,中正難久安。”“楚國亂無極,屈平困上官。”並寫下了大量的充滿時代氣息的詩作,決盪著愛國主義的激情。同時他積極組織抗清復明的活動,兵敗被俘後,毅然投水殉國,成為仿效屈原的光輝典範。陳子龍的學生、少年英雄夏完淳也表示過要追隨屈原的決心:“招魂而湘江有淚,從軍而蜀國無弦。”被捕後他寧死不屈:“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魂歸來日,靈旗空際看。”真是“魂魄毅兮為鬼雄”!
辛亥革命時期,女中豪傑秋瑾,“為爭取祖國的光明前途而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個人的一切。”關心祖國的危亡,抒發愛國主義的情感,構成了秋瑾詩詞的中心內容,屈原精神的影響顯而易見。十八歲居湘時,她就寫下了《吊屈原》一詩,怒斥“楚懷本孱王,乃同聾與瞽”。後來寫下的《感憤》,直接吐露出“情沙有願興亡楚”的志向。為了報效祖國,她“危局如斯放惜自身?願將生命作犧牲”,立誓“拼將十萬同胞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慷慨激昂的鬥爭意識和犧牲精神動人心魄。就義前,她鎮定自若,脫口吟出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絕命詞,對於國家局勢的憂慮,對於民族命運的擔心,盡在一句之中,七個字飽蘊愛國主義的真情。
“愛祖國、愛人民、愛自由、愛正義的詩人是永遠不朽的。”屈原的深遠影響,不僅在華夏大地,不僅對炎黃後裔,世界和平理事會1953年確定紀念的四大世界文化名人中,就有我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附錄??屈原年譜
一歲:
〔歷史紀年〕元前340年,周顯王二十九年,楚宣王三十年。
〔有關史事〕秦孝公二十二年,衛鞅攻魏,大破魏軍,俘公子?n。秦以商於(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十五邑封衛鞅為商君,世稱商鞅。楚宣王卒,在位三十年,子威王熊商立。齊、趙攻魏,魏勢漸衰。
〔有關屈原史事〕正月初七日,屈原生於楚國秭歸之樂平里(今湖北秭歸縣樂平里),到來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一周歲,居樂平里。
案:屈原生年,持論多異。清人陳?`《屈原生卒年月考》推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劉師培《古歷管窺》推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郭沫若《屈原研究》推為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鄒漢勛《屈原生卒年月考》推算與陳?`同;姜亮夫《屈子年表》推與劉師培同;浦清江《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推為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胡念貽《屈原生年新考》推為公元前353年正月二十三日;任國瑞的《屈原年譜》推與胡念貽同。余從郭沫若說。
二歲:
〔歷史紀年〕公元前338年,周顯王三十一年,楚威王二年。
〔有關史事〕秦孝公攻魏岸門(今山西河津南),俘其將魏錯。是年秦孝公卒,在位二十四年,子惠文王駟立。公子虔等告商君謀反,遂車裂之並滅其家。
〔有關屈原史事〕屈原居樂平里。
三歲:
〔歷史紀年〕公元前337年,周顯王三十二年,楚威王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