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再說小??為父親築疑冢之後,一步一回首地返回玉笥山下自己的小屋裡,日夜思念父親,淚水從未乾過。父親枯槁的身影,憔悴的面容,深陷的眼窩,總在腦海里不時地出現。為了讓父親的形象永遠留在人間,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她決定給父親繡一幅遺像。
她每天帶著針線、剪刀和一塊潔白的綾子,坐在玉笥山東南一個土墩上,望著父親的墳地,回憶著父親生前的音容笑貌,不停歇、不間斷地繡著,繡著,別的姑娘繡像用針線,小??卻用的是自己的全部心血啊!……時令已是深秋,寒冷的秋風輕輕地吹動著她的秀髮,像父親在撫摸她的腦袋;望著山上光禿禿的高樹,仿佛又看見了父親骨瘦如柴的身軀。一日三,三日九,不到十天時間,父親的遺像便被活靈活現地繡出來了。
一天,小??手捧父親遺像正在欣賞,突然隔壁屋裡的三叔手持柴刀從山下飛奔而來,他熱汗百流,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快,小??,快找一個不顯眼的地方躲一躲,有一伙人捉你來了,我是特意跑來給你送信的。”
小??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弄得莫名其妙,她本想問清來龍去脈再走,可是三叔的眼淚都急出來了,只好連忙起身,把剪刀也帶在身上,二人一起往山後樹林子裡走去。他們來到一口水塘邊停了下來,這裡離山下大路差不多有半里路遠,周圍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樹木,平時很少有人來過,只有小??常常一個人跑來,對著明鏡一般的清池梳頭,或者坐在塘邊的石頭上磨剪刀。三叔將這地方的前後左右仔細看了一番,如釋重負似的長長地吁了一口氣,才一五一十地對小??說出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那位裝啞巴的砍柴漢子正是三叔,他搪塞過黑大漢的盤問之後便隱於草叢中竊觀,因此放牛老漢怎樣裝聾,跛腳青年怎樣告密,他都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當他獲悉跛腳青年欲帶領黑大漢一夥來捉小??姑娘時,丟掉扁擔,拔腳就跑,從山裡抄小路一口氣跑到小??的茅屋裡。他在那裡沒有找到小??,聽人說她正在山上為父親繡像,這才又跑到玉笥山上來……
三叔說完事情的原委,最後叮囑小??道:“好姑娘,現在你千萬不能下山,我少陪了……”
小??目送好心的三叔遠去,轉身在塘邊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她回想起自己從歸州動身,過大江,闖洞庭,千里尋父的艱難;回想起父親死後,鑄金頭,築疑冢,繡遺像的辛酸;回想起丈夫向國棟也曾來汨羅江畔、玉笥山下探過親,夫妻商定改兒子曉輝之向氏為屈姓,以承屈嗣。小??覺得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已經做完,徒留人世再也無意,不如一死了之,也許在陰間還能與父親朝夕相處,相依為命呢!……
想到此,小??立即從懷中掏出父親的繡像,掛在一棵蒼松上,雙膝跪地,一邊叩拜一邊哭訴:“爹爹,女兒服侍您來了……”山下有人正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仔細聽聽,哭聲、吼叫聲、犬吠聲混成一片,這是暴徒們正在挨戶搜尋,鄉親們正在為自己受苦。小??不假思索地站起身來,跑到山前,向著山下呼喊:“小??在此,莫拿鄉鄰們撒氣!……”她一邊喊,一邊跑,將暴徒們引向山後的池塘。小??來到塘邊,取下父親的繡像貼胸放好,然後舉起鋒利的剪刀,猛力向自己的心窩刺去,一頭栽倒在池塘里。黑大漢一夥追到塘邊,不見小??蹤影,只有滿塘血水在蕩漾……
屈原的祖母、慈善能幹的柳嫡范死去了,當其過世時,屈原正在郢都擬新法,忙改革;屈原的父親、聰慧而謹小慎微的伯庸和他的母親、深沉而文靜的修淑賢相繼去世了,當他們聲聲呼喚兒子的名字時,屈原正流浪漢北;屈原的姐姐、賢淑潑辣的女??離去了,當她遠離的時候,屈原正在汨羅江畔率眾治水;屈原的妻子、俊俏美麗的昭碧霞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是那條細腰長袖的美女蛇吞噬了她年輕的生命,亦與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屈原有關;屈原的養女、漂亮而多才多藝的嬋娟終未看到義父平反昭雪、返京復職,她含恨而死,死不瞑目;屈原本身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國為民為天下,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後懷石投江自沉,這是華夏民族之大悲劇,人類歷史之大悲劇;如今,屈原的獨生女兒,苦命賢孝的小??又死於非命,離開了這多災多難的世界……死了,屈氏一家四代都死了;然而,禍國殃民、做惡多端的南後鄭袖、頃襄王熊橫、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卻都還健在,他們正偏安於楚之東北的陳城,繼續過著那種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嗚呼!……
前邊寫過,楚國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無不十分悲痛,大家紛紛劃著名船隻到汨羅江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還用糯米、楝樹葉、竹葉包成粽子,纏上五色絲線,丟到江里去餵魚和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傷著屈原的屍體。因為糯米性粘,能夠沾住惡魚和蛟龍的嘴巴和牙齒;五彩絲線頗似太陽的光輝,因而惡魚和蛟龍最是忌憚。這就是端陽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來歷。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流傳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馬來亞諸國,其範圍必將日益擴大。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屈原的詩賦哺育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這裡僅就歷代的詩人略舉幾例。
她每天帶著針線、剪刀和一塊潔白的綾子,坐在玉笥山東南一個土墩上,望著父親的墳地,回憶著父親生前的音容笑貌,不停歇、不間斷地繡著,繡著,別的姑娘繡像用針線,小??卻用的是自己的全部心血啊!……時令已是深秋,寒冷的秋風輕輕地吹動著她的秀髮,像父親在撫摸她的腦袋;望著山上光禿禿的高樹,仿佛又看見了父親骨瘦如柴的身軀。一日三,三日九,不到十天時間,父親的遺像便被活靈活現地繡出來了。
一天,小??手捧父親遺像正在欣賞,突然隔壁屋裡的三叔手持柴刀從山下飛奔而來,他熱汗百流,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快,小??,快找一個不顯眼的地方躲一躲,有一伙人捉你來了,我是特意跑來給你送信的。”
小??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弄得莫名其妙,她本想問清來龍去脈再走,可是三叔的眼淚都急出來了,只好連忙起身,把剪刀也帶在身上,二人一起往山後樹林子裡走去。他們來到一口水塘邊停了下來,這裡離山下大路差不多有半里路遠,周圍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樹木,平時很少有人來過,只有小??常常一個人跑來,對著明鏡一般的清池梳頭,或者坐在塘邊的石頭上磨剪刀。三叔將這地方的前後左右仔細看了一番,如釋重負似的長長地吁了一口氣,才一五一十地對小??說出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那位裝啞巴的砍柴漢子正是三叔,他搪塞過黑大漢的盤問之後便隱於草叢中竊觀,因此放牛老漢怎樣裝聾,跛腳青年怎樣告密,他都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當他獲悉跛腳青年欲帶領黑大漢一夥來捉小??姑娘時,丟掉扁擔,拔腳就跑,從山裡抄小路一口氣跑到小??的茅屋裡。他在那裡沒有找到小??,聽人說她正在山上為父親繡像,這才又跑到玉笥山上來……
三叔說完事情的原委,最後叮囑小??道:“好姑娘,現在你千萬不能下山,我少陪了……”
小??目送好心的三叔遠去,轉身在塘邊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她回想起自己從歸州動身,過大江,闖洞庭,千里尋父的艱難;回想起父親死後,鑄金頭,築疑冢,繡遺像的辛酸;回想起丈夫向國棟也曾來汨羅江畔、玉笥山下探過親,夫妻商定改兒子曉輝之向氏為屈姓,以承屈嗣。小??覺得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已經做完,徒留人世再也無意,不如一死了之,也許在陰間還能與父親朝夕相處,相依為命呢!……
想到此,小??立即從懷中掏出父親的繡像,掛在一棵蒼松上,雙膝跪地,一邊叩拜一邊哭訴:“爹爹,女兒服侍您來了……”山下有人正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仔細聽聽,哭聲、吼叫聲、犬吠聲混成一片,這是暴徒們正在挨戶搜尋,鄉親們正在為自己受苦。小??不假思索地站起身來,跑到山前,向著山下呼喊:“小??在此,莫拿鄉鄰們撒氣!……”她一邊喊,一邊跑,將暴徒們引向山後的池塘。小??來到塘邊,取下父親的繡像貼胸放好,然後舉起鋒利的剪刀,猛力向自己的心窩刺去,一頭栽倒在池塘里。黑大漢一夥追到塘邊,不見小??蹤影,只有滿塘血水在蕩漾……
屈原的祖母、慈善能幹的柳嫡范死去了,當其過世時,屈原正在郢都擬新法,忙改革;屈原的父親、聰慧而謹小慎微的伯庸和他的母親、深沉而文靜的修淑賢相繼去世了,當他們聲聲呼喚兒子的名字時,屈原正流浪漢北;屈原的姐姐、賢淑潑辣的女??離去了,當她遠離的時候,屈原正在汨羅江畔率眾治水;屈原的妻子、俊俏美麗的昭碧霞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是那條細腰長袖的美女蛇吞噬了她年輕的生命,亦與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屈原有關;屈原的養女、漂亮而多才多藝的嬋娟終未看到義父平反昭雪、返京復職,她含恨而死,死不瞑目;屈原本身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國為民為天下,但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最後懷石投江自沉,這是華夏民族之大悲劇,人類歷史之大悲劇;如今,屈原的獨生女兒,苦命賢孝的小??又死於非命,離開了這多災多難的世界……死了,屈氏一家四代都死了;然而,禍國殃民、做惡多端的南後鄭袖、頃襄王熊橫、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卻都還健在,他們正偏安於楚之東北的陳城,繼續過著那種歌舞昇平、紙醉金迷的生活。嗚呼!……
前邊寫過,楚國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無不十分悲痛,大家紛紛劃著名船隻到汨羅江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還用糯米、楝樹葉、竹葉包成粽子,纏上五色絲線,丟到江里去餵魚和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傷著屈原的屍體。因為糯米性粘,能夠沾住惡魚和蛟龍的嘴巴和牙齒;五彩絲線頗似太陽的光輝,因而惡魚和蛟龍最是忌憚。這就是端陽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來歷。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流傳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馬來亞諸國,其範圍必將日益擴大。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屈原的詩賦哺育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這裡僅就歷代的詩人略舉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