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正當眾人大失所望的時候,忽然從門外傳來一陣銅鈴的響聲。大家急忙出門觀看,只見一位白髮銀須的老者挑著副擔子,慢悠悠地向這邊走來。他手裡拿著一個銅鈴,不斷地搖著,發出“丁鈴丁鈴”的聲響,口裡唱道:
楠木扁擔顫悠悠,挑起熔爐跑九州。
鐵鎖銅壺我不造,不見金銀不開爐。
翁老漢聽了,趕忙走上前去,將他從頭到腳仔細打量一番,只見那老者鶴髮童顏,道骨仙風,於是鞠躬施禮,拱手問道:“老師傅,您既專門打造金銀首飾,不知可會鑄人頭否?”
那老者聞聲停住了手中銅鈴的搖動,還禮唱道:
金人鐵馬我會造,何愁半個金銀頭。
翁老漢連忙將老者請進屋來,小??立即端出了裝著金銀首飾的盤子,畢恭畢敬地交給他,正想說說父親慘死的情形和求他鑄造金頭的話,但那老者示意小??將盤子放到一邊,接過話頭對小??說:“三閭大夫之事,老朽早有耳聞,請姑娘放心。”說著便走到屈原遺體跟前,先行三拜九叩之大禮,然後瞄著屈原的頭部細細地看了起來。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口中還念念有詞,只是誰也聽不清他都默念了些什麼。屋子裡的人一下被吸引住了,都在目不轉睛地望著這位渾身仙氣的老者。一個小伙子低聲咕噥道:“看他能玩出什麼把戲來。”翁老漢狠狠地瞪了那個小伙子一眼。這以後,再也沒有人敢作聲了。
那位老者圍著屈原的頭部左瞅瞅,右看看,大約過了有半個時辰,把盤子裡的首飾倒進一個陶缽里,放在裝滿白炭的爐子上。他將橐管通進熔爐內,點起火,命幾個小伙子輪番拼命鼓橐,爐內火光四濺,爐火熊熊。過了有一盞茶的工夫,陶缽里“嗤嗤”作響,那銀手鐲呀,金簪子呀,金鍊子呀相繼熔化,象泡了水的麵條,都軟了;又過一會兒,陶缽里的首飾全化成了五光十色的金銀水,上下翻滾,象熬著的稀粥一般。圍觀者一個個目瞪口呆,小??一時也忘了悲痛,眼睛裡流露出驚喜的神情。
陶缽里的金銀水正在翻騰著,老者一手拿著一把鐵鉗,把盛滿紅通通液體的陶缽從爐子上端了下來,走到屈大夫跟前。只見他兩眼瞪得比鈴鐺還大,望著屈大夫殘缺不全的頭部,雙手鉗著的陶缽不住的搖晃。搖呀,搖呀!金銀水慢慢冷卻、凝固,漸漸變成了半個腦殼的樣子。最後,老者將陶缽里的固體倒了出來,就象是半邊腦袋。他走到屈原的遺體前,把金光閃閃的半邊金頭小心翼翼地合了上去,上前摸了幾下。眾人上前一看,竟然天衣無縫!……
眾人無不感激,特別是小??和翁老漢,但這位道骨仙風的老者卻只坦然地微微一笑,他仿佛做了一件自己應該做的事,完成了一件自己應盡的義務,而且十分滿意。他並不多言多語,連工錢也不肯收一文,任務既完之後,挑著擔子,悠然自得地揚長而去了。
屈原停靈在地的日子裡,玉笥山和汨羅江下游的百姓們紛紛來到屈原的茅草房,向小??姑娘借走了三閭大夫的新舊內衣,大家將這些大夫曾經穿過的貼身內衣撐在竹篙上,三五成群地沿江奔跑,或在羅淵四周轉悠,高喊著三閭大夫的名字,為其招魂。招魂的人們邊跑邊撕肝裂膽地呼喚:
“尊敬的三閭大夫啊,您為何要投身羅淵,讓自己的魂魄飄流四方?……”
“三閭大夫的靈魂啊,快歸來吧!東方有輪流照射的十個太陽,能夠把真金熔化!西方是茫茫的沙丘,哪來的五穀充飢!南方有九頭的雄蟒,專愛吞食陰靈!北方有千里冰雪,無處棲身!大夫的靈魂呀,您快些歸來吧!”
“地上無您容身之地,天上又守有兇殘的虎豹豺狼,地獄的門雖然敞開著,裡邊卻盤踞著九尾的魔王。三閭大夫啊,您的靈魂快回吧,快回到幽靜、安祥的玉笥山下!”
人們奔跑著,呼喚著,淚水灑滿了汨羅江兩岸,悽厲號啕之聲在羅淵上空縈繞,飄蕩。
時令雖已至暮春季節,但這一年的氣溫卻特別低,春寒料峭,一月有餘,時常有呼嘯的西北寒流襲來,故而屈原的屍體得以不腐。半個金頭造就之後,汨羅百姓將三閭大夫安葬在玉笥山東北的汨羅山上。
出殯這天,百姓們頭上纏著白布,腳上穿著草鞋,腰上繫著苘??,千人披麻,百民帶孝,從四面八方號哭奔來,為三閭大夫送葬。從玉笥山到墳地的十多里路上,旗幡似飄飛的秋葉,挽帳若低垂的濃雲,長長的人流沿著汨羅江緩緩移動,引幡的,打旗的,執引的,奏哀樂的,攙孝的,抬槓的,叫號的,簞食壺漿的,呼天號地的,悲愴欲絕的,捶胸頓足的,指天誓日的,膝行而前的,江兩岸,山上下,童叟涕泗流,婦孺淚眼紅,漫漫華夏大地淹沒在汪汪淚水之中。送葬的人們來到墳地,無休止地揮淚,哭泣,淚水把焦乾的紅土濕透,滿山低矮的樹枝和草稍上掛著晶瑩的淚珠,好似落過一場毛毛細雨。這哭聲感天地,泣鬼神,只哭得烏雲滾滾,悲風陣陣,落葉飄飄,日月暈暈,天地昏昏……
屈原安葬以後,來這裡憑弔的百姓絡繹不絕,每天從早到晚,通往汨羅山的大路小路人流不斷,山下汨羅江邊停靠著各種各樣的大小船隻。從屈原的家鄉歸州,到屈原曾經為官的鄂渚、郢都,以及屈原曾經去過的常德、辰溪、漵浦、長沙、桃江等地,都有百姓遠路迢迢地趕來祭奠。連楚國的舊臣也三三兩兩偷偷來到這裡,燔柴,奠帛,讀祝,叩頭,他們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咬牙切齒地罵昏君,罵奸佞,罵秦軍,留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
楠木扁擔顫悠悠,挑起熔爐跑九州。
鐵鎖銅壺我不造,不見金銀不開爐。
翁老漢聽了,趕忙走上前去,將他從頭到腳仔細打量一番,只見那老者鶴髮童顏,道骨仙風,於是鞠躬施禮,拱手問道:“老師傅,您既專門打造金銀首飾,不知可會鑄人頭否?”
那老者聞聲停住了手中銅鈴的搖動,還禮唱道:
金人鐵馬我會造,何愁半個金銀頭。
翁老漢連忙將老者請進屋來,小??立即端出了裝著金銀首飾的盤子,畢恭畢敬地交給他,正想說說父親慘死的情形和求他鑄造金頭的話,但那老者示意小??將盤子放到一邊,接過話頭對小??說:“三閭大夫之事,老朽早有耳聞,請姑娘放心。”說著便走到屈原遺體跟前,先行三拜九叩之大禮,然後瞄著屈原的頭部細細地看了起來。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口中還念念有詞,只是誰也聽不清他都默念了些什麼。屋子裡的人一下被吸引住了,都在目不轉睛地望著這位渾身仙氣的老者。一個小伙子低聲咕噥道:“看他能玩出什麼把戲來。”翁老漢狠狠地瞪了那個小伙子一眼。這以後,再也沒有人敢作聲了。
那位老者圍著屈原的頭部左瞅瞅,右看看,大約過了有半個時辰,把盤子裡的首飾倒進一個陶缽里,放在裝滿白炭的爐子上。他將橐管通進熔爐內,點起火,命幾個小伙子輪番拼命鼓橐,爐內火光四濺,爐火熊熊。過了有一盞茶的工夫,陶缽里“嗤嗤”作響,那銀手鐲呀,金簪子呀,金鍊子呀相繼熔化,象泡了水的麵條,都軟了;又過一會兒,陶缽里的首飾全化成了五光十色的金銀水,上下翻滾,象熬著的稀粥一般。圍觀者一個個目瞪口呆,小??一時也忘了悲痛,眼睛裡流露出驚喜的神情。
陶缽里的金銀水正在翻騰著,老者一手拿著一把鐵鉗,把盛滿紅通通液體的陶缽從爐子上端了下來,走到屈大夫跟前。只見他兩眼瞪得比鈴鐺還大,望著屈大夫殘缺不全的頭部,雙手鉗著的陶缽不住的搖晃。搖呀,搖呀!金銀水慢慢冷卻、凝固,漸漸變成了半個腦殼的樣子。最後,老者將陶缽里的固體倒了出來,就象是半邊腦袋。他走到屈原的遺體前,把金光閃閃的半邊金頭小心翼翼地合了上去,上前摸了幾下。眾人上前一看,竟然天衣無縫!……
眾人無不感激,特別是小??和翁老漢,但這位道骨仙風的老者卻只坦然地微微一笑,他仿佛做了一件自己應該做的事,完成了一件自己應盡的義務,而且十分滿意。他並不多言多語,連工錢也不肯收一文,任務既完之後,挑著擔子,悠然自得地揚長而去了。
屈原停靈在地的日子裡,玉笥山和汨羅江下游的百姓們紛紛來到屈原的茅草房,向小??姑娘借走了三閭大夫的新舊內衣,大家將這些大夫曾經穿過的貼身內衣撐在竹篙上,三五成群地沿江奔跑,或在羅淵四周轉悠,高喊著三閭大夫的名字,為其招魂。招魂的人們邊跑邊撕肝裂膽地呼喚:
“尊敬的三閭大夫啊,您為何要投身羅淵,讓自己的魂魄飄流四方?……”
“三閭大夫的靈魂啊,快歸來吧!東方有輪流照射的十個太陽,能夠把真金熔化!西方是茫茫的沙丘,哪來的五穀充飢!南方有九頭的雄蟒,專愛吞食陰靈!北方有千里冰雪,無處棲身!大夫的靈魂呀,您快些歸來吧!”
“地上無您容身之地,天上又守有兇殘的虎豹豺狼,地獄的門雖然敞開著,裡邊卻盤踞著九尾的魔王。三閭大夫啊,您的靈魂快回吧,快回到幽靜、安祥的玉笥山下!”
人們奔跑著,呼喚著,淚水灑滿了汨羅江兩岸,悽厲號啕之聲在羅淵上空縈繞,飄蕩。
時令雖已至暮春季節,但這一年的氣溫卻特別低,春寒料峭,一月有餘,時常有呼嘯的西北寒流襲來,故而屈原的屍體得以不腐。半個金頭造就之後,汨羅百姓將三閭大夫安葬在玉笥山東北的汨羅山上。
出殯這天,百姓們頭上纏著白布,腳上穿著草鞋,腰上繫著苘??,千人披麻,百民帶孝,從四面八方號哭奔來,為三閭大夫送葬。從玉笥山到墳地的十多里路上,旗幡似飄飛的秋葉,挽帳若低垂的濃雲,長長的人流沿著汨羅江緩緩移動,引幡的,打旗的,執引的,奏哀樂的,攙孝的,抬槓的,叫號的,簞食壺漿的,呼天號地的,悲愴欲絕的,捶胸頓足的,指天誓日的,膝行而前的,江兩岸,山上下,童叟涕泗流,婦孺淚眼紅,漫漫華夏大地淹沒在汪汪淚水之中。送葬的人們來到墳地,無休止地揮淚,哭泣,淚水把焦乾的紅土濕透,滿山低矮的樹枝和草稍上掛著晶瑩的淚珠,好似落過一場毛毛細雨。這哭聲感天地,泣鬼神,只哭得烏雲滾滾,悲風陣陣,落葉飄飄,日月暈暈,天地昏昏……
屈原安葬以後,來這裡憑弔的百姓絡繹不絕,每天從早到晚,通往汨羅山的大路小路人流不斷,山下汨羅江邊停靠著各種各樣的大小船隻。從屈原的家鄉歸州,到屈原曾經為官的鄂渚、郢都,以及屈原曾經去過的常德、辰溪、漵浦、長沙、桃江等地,都有百姓遠路迢迢地趕來祭奠。連楚國的舊臣也三三兩兩偷偷來到這裡,燔柴,奠帛,讀祝,叩頭,他們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咬牙切齒地罵昏君,罵奸佞,罵秦軍,留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