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3、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宗死後繼位。一個宮女的孩子,1435年繼位,時年不滿9歲,崇信宦官王振。結果導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但是在于謙的率領下,明廷另立代宗朱祁鈺為景泰帝,並發動全國軍民抗戰,打退了入侵的瓦剌軍,明朝一度復興。他兩次登基,第一次登基時年號為“正統” (1435-1449),在位14年,“土木之變”後被瓦剌俘虜一年,回到北京後,又被其弟明代宗朱祁鈺皇帝軟禁7年。8年後通過“奪門之變”,又從其弟手中奪回了皇位,實現了第二次登基,年號為“天順”(1457-1464),在位8年,兩次共在位22年。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有興趣的人可以做一些研究,給後人一些啟示。1464年明英宗病死,時年38歲,葬北京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4、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弟。朱祁鈺的一生命運多舛。他的生母,本是永樂皇帝的二子漢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朱高煦在“靖難”時立有戰功,多次在緊急關頭解救明成祖,但是他居功自傲,兇悍枉法,甚至妄圖篡奪其兄太子朱高熾之位。洪熙元年(1425)六月,他曾企圖伏擊宣宗朱瞻基,結果失敗。宣德元年(1426)八月一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企圖謀反,設立王軍府、千哨,分官授職,並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於是宣宗朱瞻基在大學士楊榮的勸諫下御駕親征朱高煦,並生擒朱高煦父子,解回京師,囚禁於皇城內,後被處死。並將漢王府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王朱高煦府邸的侍女吳氏,並將其帶回皇宮。後來吳氏生下了朱祁鈺,即後來的景泰皇帝。
縱觀明代宗朱祁鈺一生,有兩大功勞,兩大失策:功勞一,支持于謙反對朝廷南遷,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功勞二,重新起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並對明朝瓦刺之戰以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失策一,在處理英宗被俘後迎回的問題上不夠大度,如果有個高姿態將英宗迎回並妥善安置,而不是軟禁在南內。他也不見得會失去皇位。失策二,英宗回來之後並未影響他的皇位,他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廢掉太子朱見浚,而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結果只能以悲劇而告終。英宗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以親王禮葬於京西金山口。憲宗朱見深即位,為于謙平了反,追復了景泰年號,並將原親王墓擴建為皇陵。
代宗朱祁鈺於1449年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後繼位,在位8年。1457年代宗帝朱祁鈺病危時,被英宗“奪門復辟”,失去了帝位,被廢為親王,軟禁於西內(當初他將朱祁鎮軟禁於南內,如今自己又被軟禁於西內,真是有意思)。最後在軟禁中病氣交加而死,終年30歲。1475年才恢復帝號,被諡為景帝,廟號代宗。葬景泰陵(今北京市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1979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5、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原名朱見浚,於1449年英宗北征時奉皇太后之命,被立為皇太子。後來朱見浚的皇父被瓦剌軍俘虜,由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後,便將朱見浚被廢為沂王。然後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不僅他的父親奪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英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3年。朱見深最奇怪的是他竟喜歡一個比自己大17歲的宮女,而且始終沒有改變,這位宮女就是萬貴妃。儘管萬貴妃差點讓他斷了子嗣,他也矢志不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萬貴妃暴亡,朱見深也因愛妃病歿愁悶成病於數月後去世,終年41歲,廟號為憲宗,葬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6、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萬貴妃病死,憲宗也因悲傷過度於八月去世。皇太子朱佑樘於九月壬寅日繼位,接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
孝宗朱佑樘的身世也非常坎坷。他的生母紀氏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紀姓叛亂被平息後,紀氏被俘入宮中,在內廷書室看護藏書。一次憲宗偶爾經過,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後,紀氏懷孕。不料被寵冠後宮的萬貴妃知道,命令一宮女為紀氏墮胎。該宮女心生惻隱,便謊報說紀氏是“病痞”,並未懷孕。萬貴妃仍不放心,遂將紀氏貶居冷宮。後來紀氏是在冷宮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萬貴妃得知後又派門監張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張敏卻冒著性命危險,幫助紀氏將嬰兒秘密藏起來,萬貴妃曾數次搜查,都未找到。就這樣朱佑樘一直被偷偷地養到六歲。
朱佑樘17歲即位後,竭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 罷免外戚及黨羽,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朱佑樘勤勉而不專制,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35歲時,病故於乾清宮,在位18年。尊諡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葬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7、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長子。兩歲被立為皇太子。孝宗病故後,15歲的武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德元年,是為大明武宗皇帝,在位16年。他花錢如流水,加上宦官巧取豪奪,不久國庫空虛,內庫告急,北部邊防地區糧儲空虛,邊防危機隨時可能爆發。宦官劉瑾給武宗朱厚照提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這就是官吏罰米法,開創了以罰代罪的先河。如今在行政執法中出現的“以罰代法”是不是就源於此,還請諸位讀者幫忙考證。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武宗自封威武大將軍帶著10多萬人討伐朱宸濠,但是很快被提督南贛軍務的副都御史王守仁平定,朱宸濠被活捉。武宗接奏後,仍在南京作樂了8個月才戀戀不捨地回京。在回京途中,來到一個叫積水池的地方垂釣取樂,由於站立不穩跌入水中,由於當時已經是秋季,池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經被女色掏空了身體,雖被救起,但從此一病不起,武宗一行匆匆回到京城,數月之後,武宗病死於豹房,終年31歲。葬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4、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弟。朱祁鈺的一生命運多舛。他的生母,本是永樂皇帝的二子漢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朱高煦在“靖難”時立有戰功,多次在緊急關頭解救明成祖,但是他居功自傲,兇悍枉法,甚至妄圖篡奪其兄太子朱高熾之位。洪熙元年(1425)六月,他曾企圖伏擊宣宗朱瞻基,結果失敗。宣德元年(1426)八月一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企圖謀反,設立王軍府、千哨,分官授職,並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於是宣宗朱瞻基在大學士楊榮的勸諫下御駕親征朱高煦,並生擒朱高煦父子,解回京師,囚禁於皇城內,後被處死。並將漢王府的女眷充入後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王朱高煦府邸的侍女吳氏,並將其帶回皇宮。後來吳氏生下了朱祁鈺,即後來的景泰皇帝。
縱觀明代宗朱祁鈺一生,有兩大功勞,兩大失策:功勞一,支持于謙反對朝廷南遷,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功勞二,重新起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並對明朝瓦刺之戰以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失策一,在處理英宗被俘後迎回的問題上不夠大度,如果有個高姿態將英宗迎回並妥善安置,而不是軟禁在南內。他也不見得會失去皇位。失策二,英宗回來之後並未影響他的皇位,他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廢掉太子朱見浚,而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結果只能以悲劇而告終。英宗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以親王禮葬於京西金山口。憲宗朱見深即位,為于謙平了反,追復了景泰年號,並將原親王墓擴建為皇陵。
代宗朱祁鈺於1449年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後繼位,在位8年。1457年代宗帝朱祁鈺病危時,被英宗“奪門復辟”,失去了帝位,被廢為親王,軟禁於西內(當初他將朱祁鎮軟禁於南內,如今自己又被軟禁於西內,真是有意思)。最後在軟禁中病氣交加而死,終年30歲。1475年才恢復帝號,被諡為景帝,廟號代宗。葬景泰陵(今北京市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1979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5、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原名朱見浚,於1449年英宗北征時奉皇太后之命,被立為皇太子。後來朱見浚的皇父被瓦剌軍俘虜,由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後,便將朱見浚被廢為沂王。然後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不僅他的父親奪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英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3年。朱見深最奇怪的是他竟喜歡一個比自己大17歲的宮女,而且始終沒有改變,這位宮女就是萬貴妃。儘管萬貴妃差點讓他斷了子嗣,他也矢志不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萬貴妃暴亡,朱見深也因愛妃病歿愁悶成病於數月後去世,終年41歲,廟號為憲宗,葬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6、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萬貴妃病死,憲宗也因悲傷過度於八月去世。皇太子朱佑樘於九月壬寅日繼位,接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
孝宗朱佑樘的身世也非常坎坷。他的生母紀氏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紀姓叛亂被平息後,紀氏被俘入宮中,在內廷書室看護藏書。一次憲宗偶爾經過,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後,紀氏懷孕。不料被寵冠後宮的萬貴妃知道,命令一宮女為紀氏墮胎。該宮女心生惻隱,便謊報說紀氏是“病痞”,並未懷孕。萬貴妃仍不放心,遂將紀氏貶居冷宮。後來紀氏是在冷宮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萬貴妃得知後又派門監張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張敏卻冒著性命危險,幫助紀氏將嬰兒秘密藏起來,萬貴妃曾數次搜查,都未找到。就這樣朱佑樘一直被偷偷地養到六歲。
朱佑樘17歲即位後,竭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 罷免外戚及黨羽,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朱佑樘勤勉而不專制,信任大臣,內閣權力大為上升,是明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期。35歲時,病故於乾清宮,在位18年。尊諡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葬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⑧
7、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長子。兩歲被立為皇太子。孝宗病故後,15歲的武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德元年,是為大明武宗皇帝,在位16年。他花錢如流水,加上宦官巧取豪奪,不久國庫空虛,內庫告急,北部邊防地區糧儲空虛,邊防危機隨時可能爆發。宦官劉瑾給武宗朱厚照提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這就是官吏罰米法,開創了以罰代罪的先河。如今在行政執法中出現的“以罰代法”是不是就源於此,還請諸位讀者幫忙考證。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武宗自封威武大將軍帶著10多萬人討伐朱宸濠,但是很快被提督南贛軍務的副都御史王守仁平定,朱宸濠被活捉。武宗接奏後,仍在南京作樂了8個月才戀戀不捨地回京。在回京途中,來到一個叫積水池的地方垂釣取樂,由於站立不穩跌入水中,由於當時已經是秋季,池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經被女色掏空了身體,雖被救起,但從此一病不起,武宗一行匆匆回到京城,數月之後,武宗病死於豹房,終年31歲。葬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