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除了一些短期採訪的以外,這次共有20多名隨軍記者登上“小鷹”號航母作長期採訪,其中美聯社文字、攝影記者各一名、法新社文字、攝影記者各一名、路透社攝影記者一名、漢城廣播公司的兩名韓國電視記者、英國“空中新聞”電視記者兩名、美國《海軍時報》記者一名和其他一些美國媒體的記者。由於“小鷹”號的母港在日本橫須賀,艦上已有7名日本記者,分別來自日本廣播公司、《朝日新聞》、《東京新聞》、《每日新聞》、《讀賣新聞》和共同社。
航母上的第一天是在十分緊張中度過的,接受情況介紹、接受安全檢查和電器檢查、註冊艦上使用的電子郵箱、安頓住處、觀看防生化武器的戰前演習等。
我們被帶到“小鷹“號的電視室里,攜帶的行李受到了嚴格檢查。一位安全官員幾乎把我們的所有箱子翻了個低朝天,問我們是否帶了酒精飲料、毒品和刀子之類艦上不允許的東西。下午,又來了一位工程師對我們的所有電器設備進行檢測,確認對軍艦是否安全。他為每個電器都作了登記,並在電線上掛上准許使用的牌子,連電動剃鬚刀也不例外。
第一輪檢查結束後,海軍中尉尼可爾·克萊策女士請我們去餐廳,詳細介紹了艦上的規定、隨軍採訪注意事項以及生活情況等。她說,航母上郵局、商店、健身房、理髮店都有。記者的伙食費按軍官的待遇,一天交10美元,在兩個軍官餐廳就餐。理髮、洗衣則免費。隨便抄了第二軍官餐廳的中午食譜:土豆蔬菜湯、豬肉塊、炸大蝦、春卷、米飯、炒柿子椒和圓白菜、麵條等。
艦上新聞官員帶我們分別到軍官第一餐廳和第二餐廳吃了中飯和晚飯。除了西餐不太習慣外,感覺伙食不錯,除了有五、六道菜和主食外,還有飲料、甜食等。航母上一天開四餐,早、中、晚和夜宵,連晚上11點到次日5點也有飯吃。
艦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比我想像的要差得多。隨軍記者居住的艦艙叫“SEALBERTHING”,據說是美國海軍的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上艦時居住的地方。
在大約20平米左右的艦艙里,有21張三層通鋪和一些鐵柜子,最多時這裡住滿了21名記者。據這裡的水兵介紹,士兵艦艙床鋪與床鋪之間的高度21英寸、寬度24英寸、長度72英寸。個高一點的在床上伸不直身子,塊大一點的翻不了身,有些水兵服役4年就是這樣度過的。
我睡的是最高一層上鋪,頭頂床架上蓋著一層鐵皮,睡覺時距我的頭部約有10多厘米的空間。床的另一頭頂上安裝著一個消防盒子,使空間顯得更加狹小。床鋪上面就是隔層鋼板,安著一些大大小小的鐵管子。進去睡覺和起床都要用側滾翻動作,需要一定的體能和技巧。床鋪狹窄,上下之間空間很小,睡在裡面給人以一種壓迫感。剛上艦頭兩天,儘管睡得很晚,但有時睡著後會突然驚醒,然後再也難以入眠,一種莫名的恐懼向我襲來。採訪活動剛開始,就產生這樣的心理障礙,使我忐忑不安。我怕自己堅持不下去。當時我想,是不是要到艦上的心理醫生那裡去看一看呢?後來,睡不著時我就乾脆不睡,投入到工作中去,什麼時候困了再休息。過幾天就習慣了這種生活。
聽艦上的華人水兵葉德榮講,還有人從三層床鋪掉下來摔死的。“9·11”事件後,美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時,一名熟睡的水兵在航母轉彎時從三層床鋪掉下來,頭擠在鐵柜子和床架中間,事故發生10多天後不治身亡。這一故事聽起來令人唏噓不已。據說,在小一點的軍艦上,水兵在睡覺時還要繫上安全帶。
艦艙是密封的,四周都是鋼板,也沒有窗戶,空氣靠循環系統送進來。如果把上下的艙門關上,完全是一個鐵罐子。據說,門關緊的話,不但水漏不進來,發生生化武器襲擊時毒氣也進不來。在航母上住著,長期不見陽光。如果不上艦橋或飛行甲板等處,外面颳風下雨渾然不知。住艙里比較悶熱,穿著長袖服裝和長褲,每天捂出一身臭汗。
不僅如此,艦艙的噪音也很大,耳邊不停地響著戰機的起飛轟鳴聲和各種機器發出的隆隆聲。我把帶來的書、剃鬚刀和手機放在頭頂的鐵皮上面。手機在這裡成了擺設,我本來想把它當鬧鐘。只是艦艙的噪音實在太大,鬧鐘竟然沒有一次能聽見的。
我是屬於第二批上航母的記者。前面先到的記者把幾個大一點的柜子都占了,我把大部分東西放在帶來的箱子裡,其他一些常用的手提電腦、照相機等東西就鎖在小柜子里,用的時候拿出來,不用的時候就得鎖起來,每天出去採訪、喝水、吃飯不知要拿進拿出多少次。如果不鎖起來,或許就會有人順手牽羊拿走,或者幾個小時巡邏一次的憲兵,一問沒人照看,就會暫時拿走保管起來。
據介紹,“小鷹”號航母按級別分配艦艙。新聞官布魯克說,艦長帕克有兩間臥室,一間主臥室有兩個床,主要是有貴客來時住,平時他睡在指揮台邊上的一個很小的艦艙里,床鋪的面積和士兵一樣。大校以上一人住一間。中校和少校一般兩人住一間,尉官有兩人住一間的,也有6人住一間的。士兵們有200多人、100多人和幾十人住一個艦艙的。
在艦上,生活規律完全打亂了,每天平均睡三四個小時,失去了很多睡眠時間。困了就坐在椅子上眯盹一會。有時抱著電腦就睡著了。
航母上的第一天是在十分緊張中度過的,接受情況介紹、接受安全檢查和電器檢查、註冊艦上使用的電子郵箱、安頓住處、觀看防生化武器的戰前演習等。
我們被帶到“小鷹“號的電視室里,攜帶的行李受到了嚴格檢查。一位安全官員幾乎把我們的所有箱子翻了個低朝天,問我們是否帶了酒精飲料、毒品和刀子之類艦上不允許的東西。下午,又來了一位工程師對我們的所有電器設備進行檢測,確認對軍艦是否安全。他為每個電器都作了登記,並在電線上掛上准許使用的牌子,連電動剃鬚刀也不例外。
第一輪檢查結束後,海軍中尉尼可爾·克萊策女士請我們去餐廳,詳細介紹了艦上的規定、隨軍採訪注意事項以及生活情況等。她說,航母上郵局、商店、健身房、理髮店都有。記者的伙食費按軍官的待遇,一天交10美元,在兩個軍官餐廳就餐。理髮、洗衣則免費。隨便抄了第二軍官餐廳的中午食譜:土豆蔬菜湯、豬肉塊、炸大蝦、春卷、米飯、炒柿子椒和圓白菜、麵條等。
艦上新聞官員帶我們分別到軍官第一餐廳和第二餐廳吃了中飯和晚飯。除了西餐不太習慣外,感覺伙食不錯,除了有五、六道菜和主食外,還有飲料、甜食等。航母上一天開四餐,早、中、晚和夜宵,連晚上11點到次日5點也有飯吃。
艦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比我想像的要差得多。隨軍記者居住的艦艙叫“SEALBERTHING”,據說是美國海軍的特種部隊“海豹突擊隊”上艦時居住的地方。
在大約20平米左右的艦艙里,有21張三層通鋪和一些鐵柜子,最多時這裡住滿了21名記者。據這裡的水兵介紹,士兵艦艙床鋪與床鋪之間的高度21英寸、寬度24英寸、長度72英寸。個高一點的在床上伸不直身子,塊大一點的翻不了身,有些水兵服役4年就是這樣度過的。
我睡的是最高一層上鋪,頭頂床架上蓋著一層鐵皮,睡覺時距我的頭部約有10多厘米的空間。床的另一頭頂上安裝著一個消防盒子,使空間顯得更加狹小。床鋪上面就是隔層鋼板,安著一些大大小小的鐵管子。進去睡覺和起床都要用側滾翻動作,需要一定的體能和技巧。床鋪狹窄,上下之間空間很小,睡在裡面給人以一種壓迫感。剛上艦頭兩天,儘管睡得很晚,但有時睡著後會突然驚醒,然後再也難以入眠,一種莫名的恐懼向我襲來。採訪活動剛開始,就產生這樣的心理障礙,使我忐忑不安。我怕自己堅持不下去。當時我想,是不是要到艦上的心理醫生那裡去看一看呢?後來,睡不著時我就乾脆不睡,投入到工作中去,什麼時候困了再休息。過幾天就習慣了這種生活。
聽艦上的華人水兵葉德榮講,還有人從三層床鋪掉下來摔死的。“9·11”事件後,美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時,一名熟睡的水兵在航母轉彎時從三層床鋪掉下來,頭擠在鐵柜子和床架中間,事故發生10多天後不治身亡。這一故事聽起來令人唏噓不已。據說,在小一點的軍艦上,水兵在睡覺時還要繫上安全帶。
艦艙是密封的,四周都是鋼板,也沒有窗戶,空氣靠循環系統送進來。如果把上下的艙門關上,完全是一個鐵罐子。據說,門關緊的話,不但水漏不進來,發生生化武器襲擊時毒氣也進不來。在航母上住著,長期不見陽光。如果不上艦橋或飛行甲板等處,外面颳風下雨渾然不知。住艙里比較悶熱,穿著長袖服裝和長褲,每天捂出一身臭汗。
不僅如此,艦艙的噪音也很大,耳邊不停地響著戰機的起飛轟鳴聲和各種機器發出的隆隆聲。我把帶來的書、剃鬚刀和手機放在頭頂的鐵皮上面。手機在這裡成了擺設,我本來想把它當鬧鐘。只是艦艙的噪音實在太大,鬧鐘竟然沒有一次能聽見的。
我是屬於第二批上航母的記者。前面先到的記者把幾個大一點的柜子都占了,我把大部分東西放在帶來的箱子裡,其他一些常用的手提電腦、照相機等東西就鎖在小柜子里,用的時候拿出來,不用的時候就得鎖起來,每天出去採訪、喝水、吃飯不知要拿進拿出多少次。如果不鎖起來,或許就會有人順手牽羊拿走,或者幾個小時巡邏一次的憲兵,一問沒人照看,就會暫時拿走保管起來。
據介紹,“小鷹”號航母按級別分配艦艙。新聞官布魯克說,艦長帕克有兩間臥室,一間主臥室有兩個床,主要是有貴客來時住,平時他睡在指揮台邊上的一個很小的艦艙里,床鋪的面積和士兵一樣。大校以上一人住一間。中校和少校一般兩人住一間,尉官有兩人住一間的,也有6人住一間的。士兵們有200多人、100多人和幾十人住一個艦艙的。
在艦上,生活規律完全打亂了,每天平均睡三四個小時,失去了很多睡眠時間。困了就坐在椅子上眯盹一會。有時抱著電腦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