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頁
據守塘沽的國民黨軍第17兵團部及第87軍等部共5個師5萬餘人,於1月17日乘船南逃,人民解放軍追殲其後尾3000餘人,解放塘沽。
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天津解放後,北平國民黨守軍25萬人,陷入了人民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中央軍委為保護這一文化古城,決定繼續進行談判,爭取以和平方式進行接管;同時,亦訓令部隊作好強攻的準備。
自1948年12月中旬起,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已就和平解決平津問題,與傅作義派出的代表進行過多次談判。1949年1月14日,**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與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其任何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在天津解放的第2天即1月16日,平津前線司令部致函傅作義,敦促其當機立斷,站到人民方面。同時,**地下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及傅部之開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工作,傅作義接受了人民解放軍提出的條件,並派副總司令鄧寶珊到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談判,於21日達成了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22日,北平守軍開始撤出城外聽候改編為人民解放軍。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
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個“剿匪總司令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整師(包括在戰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隊)及非正規軍4個師,共52萬餘人(內改編25萬人)的巨大勝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區。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平津戰役、第22、第24軍,第9兵團指揮第25、第27、第30、第33軍,共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裕溪口(蕪湖以北)至擬陽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沿江守軍,並監視蕪湖守軍;主力迅速東進,會同東突擊集團完成對南京、上海、杭州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爾後各個殲滅被圍之敵。第7兵團並準備奪取杭州。為求得中、東兩集團行動上的協調,迅速合圍南京、鎮江地區守軍,中突擊集團過江後統歸粟裕、張震指揮。以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指揮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指揮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指揮第16、第17、第18軍及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共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和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由擬陽至望江段實施渡江,成功後以1個兵團挺進淅贛鐵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控制該路一段,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繫;主力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殲滅蕪湖守軍的任務,並準備參加奪取南京的作戰。4月3日,**中央軍委批准了上述計劃。為了便於部隊就糧和避免過分擁擠,4月17日總前委又決定西突擊集團過江後,第3、第5兵團直出淅贛鐵路沿線,第4兵團執行東進任務。鄧小平、陳毅位於合肥以南的瑤崗,代表總前委統一指揮渡江作戰。
參加渡江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於3月初-4月初先後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形勢任務和新區城市政策紀律教育;偵察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工事和長江水情、兩岸地形;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籌集、修理船隻,到渡江前夕,共籌集各型木船9400餘只,培訓了數十名部隊選調的水手;開展以強渡江河和水網稻田地作戰為主要內容的戰術、技術訓練等。在**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僅隨軍參戰的船工即達,萬餘名,臨時民工達300萬人,山東、蘇北解放區還組建了16個民工團隨軍服務。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餘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闢了道路。
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占領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夜發起渡江作戰。中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4、第25、第27、第21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四餘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卿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蕪湖西南)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引日,占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國民黨軍蕪湖以西地段的長江防禦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湯恩伯於21日到蕪湖親自布置堵擊,但已無濟於事。當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東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於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禦後,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於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之線,建立了東西50餘公里、南北10餘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台,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揚中。西突擊集團也於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餘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於22日占領彭澤、東流等地,並解放安慶。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占領南陵,殲國民黨軍第留軍大部。
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天津解放後,北平國民黨守軍25萬人,陷入了人民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中央軍委為保護這一文化古城,決定繼續進行談判,爭取以和平方式進行接管;同時,亦訓令部隊作好強攻的準備。
自1948年12月中旬起,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已就和平解決平津問題,與傅作義派出的代表進行過多次談判。1949年1月14日,**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提出與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其任何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的……八項條件”。在天津解放的第2天即1月16日,平津前線司令部致函傅作義,敦促其當機立斷,站到人民方面。同時,**地下組織和愛國民主人士及傅部之開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工作,傅作義接受了人民解放軍提出的條件,並派副總司令鄧寶珊到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談判,於21日達成了和平解決北平的協議。22日,北平守軍開始撤出城外聽候改編為人民解放軍。31日,古都北平宣告解放。
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個“剿匪總司令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整師(包括在戰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隊)及非正規軍4個師,共52萬餘人(內改編25萬人)的巨大勝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區。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來平津戰役、第22、第24軍,第9兵團指揮第25、第27、第30、第33軍,共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裕溪口(蕪湖以北)至擬陽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沿江守軍,並監視蕪湖守軍;主力迅速東進,會同東突擊集團完成對南京、上海、杭州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爾後各個殲滅被圍之敵。第7兵團並準備奪取杭州。為求得中、東兩集團行動上的協調,迅速合圍南京、鎮江地區守軍,中突擊集團過江後統歸粟裕、張震指揮。以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指揮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指揮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指揮第16、第17、第18軍及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共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和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由擬陽至望江段實施渡江,成功後以1個兵團挺進淅贛鐵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控制該路一段,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繫;主力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殲滅蕪湖守軍的任務,並準備參加奪取南京的作戰。4月3日,**中央軍委批准了上述計劃。為了便於部隊就糧和避免過分擁擠,4月17日總前委又決定西突擊集團過江後,第3、第5兵團直出淅贛鐵路沿線,第4兵團執行東進任務。鄧小平、陳毅位於合肥以南的瑤崗,代表總前委統一指揮渡江作戰。
參加渡江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於3月初-4月初先後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行形勢任務和新區城市政策紀律教育;偵察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工事和長江水情、兩岸地形;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籌集、修理船隻,到渡江前夕,共籌集各型木船9400餘只,培訓了數十名部隊選調的水手;開展以強渡江河和水網稻田地作戰為主要內容的戰術、技術訓練等。在**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僅隨軍參戰的船工即達,萬餘名,臨時民工達300萬人,山東、蘇北解放區還組建了16個民工團隨軍服務。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餘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闢了道路。
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占領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夜發起渡江作戰。中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4、第25、第27、第21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四餘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卿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蕪湖西南)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引日,占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國民黨軍蕪湖以西地段的長江防禦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湯恩伯於21日到蕪湖親自布置堵擊,但已無濟於事。當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東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於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禦後,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於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之線,建立了東西50餘公里、南北10餘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台,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揚中。西突擊集團也於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餘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於22日占領彭澤、東流等地,並解放安慶。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占領南陵,殲國民黨軍第留軍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