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綜合性媒體都有自己的固定欄目和節目版塊。其中與科幻藝術有關係的大致有文娛欄目、科普類欄目和教育類欄目三類。目前關於科幻的新聞較多地出現在後兩類欄目和版塊中,但最終它們應該出現在文娛類欄目或版塊,這樣更符合它的本來面目。

  與專業科幻刊物不同,綜合性媒體主要報導突發性、時效性新聞,而科幻藝術的熱點目前並不是很多,這也是它不受媒體重視的一個原因。這些年大型媒體廣泛報導科幻新聞的突發性事件只有兩次。一次是九七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這次由《科幻世界》出資幾十萬舉辦的活動,吸引了包括中央電視台在內的國內主要媒體關注,是科幻界自創熱點的成功範例。相比之下,九九年高考作文題引發的熱潮則是科幻界抓住機會宣傳自己的成功範例。這次宣傳熱潮也覆蓋了從中央電視台到小型報刊的各個層次。

  總結以往經驗,科幻界在對綜合性媒體的利用上,要作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建立周期性的宣傳熱點。上面兩次成功的大範圍宣傳都是臨時性的,相隔時間很長,受眾對科幻藝術的關注會逐漸冷卻下來。而組織一些年度性的節目、會議等則會起到逐漸升溫的效果,堅持下去,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媒體重視科幻。

  二,大力扶持綜合性媒體中的熱心支持者。在各類綜合性媒體中,總會有個別人出於對科幻事業的理解和熱情,自發地利用自己現有的條件宣傳科幻。湖南經濟廣播電台的節目主持人王欣然就是這方面的突出例子。他堅持創辦的《科幻時空》節目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科幻宣傳陣地。對於這樣的有心人,各地科幻界人士都應主動提供資料,幫助他們辦好有關欄目,並且將他們接納到科幻界中來。

  三,與媒體中有關的記者和編輯人員建立協作關係。一般綜合性媒體的欄目都有專人負責採編工作,稱之為"跑某某線"。由於其工作具有全面綜合的性質,使得他們的知識結構面面俱到但缺乏專精,在一些具體領域需要內行人長期供稿或提供有關資料。各地的科幻作者和科幻協會負責人應該與當地綜合性媒體的有關工作人員建立長期的協作關係。以便經常性地在版面上為科幻爭得露面的機會。

  以上三點都是策略上的問題,但最重要的是科幻界人士必須具備主動性。要知道,目前科幻藝術並不是受人關注的熱點,媒體對科幻藝術的不重視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能用等待和依賴的態度對待媒體。一定要有創造機會和抓住機會的積極態度。

  附:電波中的科幻(湖南經濟廣播電台王欣然)

  科幻與電波--廣播的關係,無論是在以科幻還是在以廣播為話題的討論中恐怕都是容易被遺忘的角落。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國內"科幻成為熱點"似乎言之過早,而廣播在媒體群難逐鹿的今天早已推動了二三址年前的風光,二者的結合自然也就不那麼引人矚目。但是,不"惹眼"並不等於缺乏價值,在一段時間的實際操作中,筆者有很深的感受"在宣傳、推廣甚至推動科幻上,廣播有它的不可忽略的獨到之處。

  首先,廣播是真正的"交互式"。

  在所有的媒體當中,廣播最便於與受眾進行即時直接交流,這一點庸置疑:這邊主持人話音剛落,那邊幾條熱線就已"有話要說"。在受眾自我意識日益強化,不再人云亦云的今天,這種能自由交流的方式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筆者曾通過長途電話與《科幻世界》的譚楷、阿來兩位老師分別作過"北京國際科幻大會"、"科幻文學的創作"等專題節目,同時開通熱線,讓聽友"現場採訪"。平時也不時有科幻話題小討論,以上種種,聽友反響強烈!

  這種優勢,唯有網際網路能具有,但在目前的中國,網際網路上和電波里的討論所具有的影響力,實在有天壤之別。

  其次,廣播讓科幻"活起來"

  從筆者的"科幻時空"節目第一期開始,就非常注重以"演播"的方式來推介科幻名家名作。無論是《冷酷的平衡》、《天幕墜落》、《我、機器人》、還是《三色世界》,在請人分角色扮演或自己演播時,我都注意音效與背景音樂的搭配處理,以營造出儘可能真實的氛圍。科幻小說就是"前瞻性的文學",描寫"未來"的作品。這恰恰給了廣播節目最廣闊的表現空間_機器人走過來,報告"前方有敵艦!"話音剛落,飛船就中彈了。這段情節用電影來表現,恐怕非得運用包括電腦特技在內的大批人馬。而在廣播裡,只需嗡聲嗡扎的一句話、移動聲、爆炸聲、警報聲就足矣。在聽眾腦海中,這同樣會留下文字所無法比擬的生動的、深刻的印象。在以情動人上,聲音的表現力更是不可多得,在錄製《冷酷的平衡》時,我請了一位聲音甜美的老師扮演"妹妹",播出後不少聽眾來信"供認"自己為她的"不幸"而落淚!

  筆者認為,在傳統心理上,中國的受眾還是更樂於"聽故事",因此情節曲折動人,言之有物的文學作品一直比過於注重理念的文學作品具有廣闊得多的市場。針對這一特性,具有動感而又不失"神秘"、給聽友仍留下想像空間的科幻廣播劇是不是讓科幻在人們心中"活起來"了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