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韃虜達到了喘息休養的目的呢?如果知道明軍下面的計劃。再看雙方的形勢,以及明廷的財政緊張逐步緩解,便知道不是這麼簡單。

  從明軍征戰的歷史,可以明顯看出其對水師的依賴,無論是迂迴登陸、襲擾牽制,還是物資運輸,水路和船隻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遼東戰事也是如此。渤海、遼河、鴨綠江,都是明軍運輸人員物資的重要路線。而隨著戰場越來越向內陸深入。後勤壓力也大為增加,運輸由水路變成陸路,這需要更大的投入,需要更多的人力。

  當然。困難是能夠克服的,可這並不是明軍暫時進入休整的主要原因,而是明軍有著更好的辦法。步兵堅韌、戰陣嚴密、火力強大,這是明軍的優勢。而騎兵數量少,機動性能差,也是明軍的一個劣勢,但這種情況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得到解決。

  邊市互易,看似公平交換,但由於蒙古諸部的商品單一。只是牲畜和皮毛,便處於很被動,很吃虧的境地。明國的商品多種多樣。更有鏡子、絲絹等奢侈品,在邊貿中大獲其利。要知道,現在的邊市,巴掌大的一塊圓鏡子,竟然要換兩三匹馬,半人高的穿衣鏡則要數十匹。

  當然。奢侈品也只有那些蒙古的上層人物才用得起,但其他眾多商品依然給明國換來了大量的馬匹牛羊。再加上察哈爾部的暫時結盟。明軍中戰馬的數量得以大量增加。

  就算驃騎兵訓練周期長,對戰馬和騎術要求高,可龍騎兵卻是很容易擴充。因為,對戰馬的要求不高,且只要火槍兵學會騎馬,便可劃歸龍騎兵,很簡單的要求。

  也就是說,明軍以後在東北的作戰將以騎兵為主。一千驃騎兵、三千龍騎兵、一千車營炮、輜兵,每五千人為一個作戰集團,編制為騎兵旅;四千步兵、五百騎兵、一千車營炮、輜兵,編制為混成旅。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的休整重組的時間內,東北軍區計劃組建至少三個騎兵旅,六個混成旅,作為消滅韃虜的攻擊兵力。

  兩三個月後,也就是秋天,或者秋冬交接之際,明軍將再大舉出動,最低的目的也要把韃虜趕出建州,迫使其再度北遷。沒房、沒糧、缺衣少物,這個冬天對於建奴來說,註定是要寒澈入骨了。

  而十幾萬明軍除了休整、重組、訓練外,還將修蓋大量的房屋,全部有火炕,一部分作為營房,以便讓士兵舒舒服服地度過寒冬,一部分則是為退伍軍人安家和新移民的到來作準備。

  按照東北的建設計劃,村落之間相隔最多十五里,每村至少二十戶;三十里之內要有大集鎮,每鎮至少百戶人家。先是沿著交通線,以後將不斷拓展道路;先是點、線的分布,然後再是擴展到面。在推出前所未有的優惠政策之後,明廷又準備在東北進行大量的投入,首先把遼東建設起來,作為東北軍區堅強的後盾。

  邊打仗邊經營,或者說是邊經營邊擴張,一直是朱永興的發展思路之一。出塞千里,封狼居胥,固然壯哉,卻少了其後穩固占領的手段。而這種占一地穩一地固一地的作法,雖然看著慢,但卻紮實可靠。

  戰略攻勢已經不可逆轉,緩緩勁,蓄蓄力,再出猛拳,對韃虜來說,也並沒有得到多少恢復的時間。春耕早過,農作物又不象大明治下這麼多種多樣,兩三個月能幹什麼呢?是夠搶種搶收一季糧食,還是能再多出上千萬的軍隊,說實話,什麼也不夠。

  都說惡劣的自然環境能鍛鍊人的體魄、磨練精神意志,可還有一句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中原過慣好日子,在鐵桿莊稼的餵養下已經墮落腐化的滿人恐怕只剩下滿腹牢騷和怨忿,要想重振雄風,恐怕只能等下一代從苦寒中成長起來了。

  但這樣的機會幾乎是沒有了,明軍越來越強大,從騎兵到各種裝備,而明國的財力物力人力更在迅速增長,差距不僅不會縮小,反而會越拉越大。向北、向北、再向北。誰又知道朱永興心目中的大明版圖是沒有盡頭,沒有界限,沒有滿足呢?

  穩步推進。奪一地占一地,一直推進到雅克薩(黑龍江上游左岸,今漠河縣境內的額木爾河口對岸),再與新的敵人——沙俄侵略者進行戰鬥。這或許會是在幾年之後,但幾百老毛子的盜賊匪徒,還成不了氣候。關鍵是東北的開發建設,沒有人口定居、不能耕種自給。便不能穩固地區,便缺乏繼續擴張的底氣和後勁。

  同樣的原因。沙俄也沒有足夠的人口來穩固侵略成果,更沒有在西伯利亞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進行持久戰爭的實力。

  錦州勝,蓋州勝,鞍山勝;錦州光復。遼陽光復,瀋陽光復,遼東光復。一連串的勝利,一連串光復失土的消息,在神州大地再次掀起了一股歡慶的浪潮。

  從萬曆,到天啟,再到崇禎,建奴則從後金,到建國稱清。明軍是屢戰屢敗。最後更是滿清入關,席捲天下,腥膻遍地。幾乎亡了漢家天下。現在終於翻覆過來,讓人不僅有揚眉吐氣的喜悅,更是充滿了報復的興奮和快感。

  「直搗黃龍,掃蕩無遺類。」「剿滅建奴,雞犬不留。」諸如此類的論調在民間開始傳播蔓延,或許激進。但卻從中透出對國家、政府、軍隊的信心。而信心之後,便是更安定的心態。建奴已是苟延殘喘。再不復為大明之禍,幾十年的戰亂終於過去,和平將又一次降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