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形勢已不樂觀,鰲拜頗有黨羽,若是他們認為這是擁皇派在剪除異己。豈不是要擁兵自保?甚至會作戰,或投向明國。」孝莊把話挑得更明白了。「所以皇上要馬上撇清此事,不僅要重重褒獎鰲拜,更要對外言明這是明國詭計,以安撫鰲拜部眾。」

  康小三明顯有些不願意,但轉而一想,鰲拜已死,給他個身後虛名也無大礙。況且孝莊說得有道理,卓布泰、達福等人都統兵在外,若是因此而刀兵相向,豈不令明國拍手稱快。

  見康熙點頭,孝莊和緩了語氣,以商量的口吻說道:「皇上覺得加封鰲拜為太師一等公如何?死後哀榮嘛,加得過些也無妨。」

  「皇祖母說得是,朕覺得甚好。」康熙沉吟了一下,說道:「朕還要徹查此事,務必找出幕後主使,看他到底是忠是奸?」

  孝莊輕輕搖了搖頭,說道:「遷延時日恐怕會誤事。要以最快的速度安撫他人之心,找個替罪羊最合適。管他是忠是奸,這件事情便說死了,就是明國奸細所為。」

  康小三明白了皇祖母的心思,用力點了點頭,說道:「好,就這麼辦。卓布泰不知行蹤,達福還在盛京,便派人急速通報,並由他承襲國公爵祿。至於隨著車駕衛護的軍隊,朕看將領也未必便是鰲拜死黨,朕簡拔其官爵,應該不致生亂。」

  「皇上的布置甚好,哀家放心了。」孝莊有些欣慰,又有些悲哀,這康熙若長大,未必不是如太宗、攝政王這樣的英豪,可惜時運不佳,正與年輕有為的明帝對陣,也不知有沒有長大施展報負的機會呀?

  ……

  封建社會,帝王的話最不可信。一旦有利害關係,寧殺錯不放過,或者置以前的承諾於不顧,出爾反爾,這都是很常見的事情。

  因為帝王有著無上權威,生殺予奪,不是理由也是理由。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更讓多少人心中凜懼,將伴君如伴虎視為至理名言。

  而且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再到多爾袞、順治,背信棄義、翻臉無情的事情做得多了。皇太極先聯手哥哥莽古爾泰奪位,卻在後來捏造罪名活活餓死了他;多爾袞八哥八哥地叫著,卻在皇太極死後欺負孤兒寡母;順治皇阿爸地叫著,卻對死後的多爾袞掘墓鞭屍……如此種種,還能用溫言聖旨撫慰他人嗎?

  你信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當鰲拜身死的消息,以及撫慰的聖旨到達瀋陽的時候,卓布泰剛剛歷經千辛萬苦逃了回來。喘息未定,便是這樣一個驚天霹靂,轟得卓布泰木然呆怔。

  達福則痛哭流涕,然後蹦跳大罵,便要帶著兵將前往興師問罪。聖旨上所說的他根本不信,父親關於權臣無好下場的話語還在耳旁,而隨著鰲拜的親信也偷偷回來報信兒,講述了事情經過,更讓達福認為這是皇室的主使。

  但卓布泰卻在悲痛之後恢復了些冷靜,制止了侄子的暴走。在他看來,這是不是皇室的陰謀,暫且不說,就目前而言,興師問罪的主意實在是不高。

  就瀋陽的兵馬數量來說,如果跟隨鰲拜前行的部隊不與配合的話,憑藉皇上的名義,以及擁皇派的力量,實在是難操勝算。而保護鰲拜的訥謨、葛褚哈並沒有派人秘密聯絡,說明此二人可能有了別的心思。或者被囚,或者被收買,反正是暫時指望不上。

  「走,轉道去寧古塔。」卓布泰擦乾眼淚,斷然說道:「手中有兵將,就不怕老三翻臉。讓他們在建州擋著明軍,咱們先穩固了寧古塔之地,再看形勢作計較。」

  「可阿瑪的仇呢?」達福咬牙切齒,並不甘心,「就這麼算了?狗屁的太師一等公,我看就是心虛,才用這空名收買人心。」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卓布泰苦口婆心地勸道:「現在行動,咱們的勝算不大。當然,也不能帶著人馬湊過去,得防著他們下手。所以,暫時離得遠遠的,讓他們跟明國拼鬥好了。」

  達福想了想,一跺腳,「好,就等他們被打得稀里嘩啦,要投到咱們的寧古塔時,再跟他們算帳。」

  ……

  第一百五十四章 民富國強?(祝五一快樂)

  ps:看《逆流伐清》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眾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眾號-輸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本書既然是以伐清為題,現已接近尾聲,寫得慢一點,爭取不爛尾。另外,新書《血路救贖》已上傳,書號:3472638.。敬請朋友們繼續支持鼓勵,並祝朋友們五一節快樂。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韃虜已經沒有未來,或者說是沒有了未來的希望。一次內部分裂無疑又使其滅亡的進程大大加快,而東北生存環境的惡劣同樣也是韃虜的困難。重新被打回漁獵狀態的建奴,如今也只能苟延殘喘,數著日子過活了。

  卓布泰和達福引兵竄向寧古塔,遼東失地便在明軍的武裝遊行中陸續光復。瀋陽、撫順、鐵嶺、本溪、寬甸,再加上朝鮮,明軍依據這些要點,形成了對建州衛的包圍之勢。

  到了暫時停止戰略進攻,先經營一下遼東的時候了。朱永興心中不願,但情勢使然。明軍越向內陸推進,面臨的困難便越大,消耗的物資、需要的後勤人員都要大量增加,這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要知道,當時的東北確確實實是北大荒。連後世的吉林省會長春,現在連城的樣子都沒有。歷史上是兩百年後才建築木板城垣,有了長春這個名字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