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最後,我還想要聲明的是,地殼移動說,和安定的氣候持續10000年以上的必要條件並不矛盾。在地殼突然變動之前,也就是在上一個北半球冰河末期時,南極大陸的氣候應該安定地持續維持了10000年以上才是,而且如果當時南極大陸的緯度,如這個理論所推測的,在比現在位置還要北2000英里的話,那麼南極大陸的最北部,應該在南緯30度附近,居住在上面的人應該終年沐浴於地中海或亞熱帶的氣候中才是。
但地殼真的曾經移動過嗎?失落文明的廢墟,真的在南極大陸的冰塊之下永眠,等待我們去挖掘嗎?
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發現上面的問題都不止可能,而且是十分可能。
第51章 榔頭與鐘擺
有關地殼移動說,雖然已超出本書討論的範圍,不過,佛列姆亞斯夫婦(Rand and Rose Flem-Ath)合著的《天塌下來的時候》一書,對這個理論有詳細的解說。
如前所述,地殼移動說是由哈普古德教授率先倡導,並經愛因斯坦所肯定。簡單地說,這個學說主張,地球大約30英里厚的表殼,在8000英里厚的一個地球中心核上滑動,地殼移動的力量迫使西半球大部分的地塊往南經赤道,繼續往南極圈移動。而地塊在滑動時,並非在垂直的南北子午線上移動,而以現在的美國中央平原為軸心,展開迴旋運動。運動的結果為,北美的東北部(北極過去的位置便在哈得遜灣一帶)從北極圈被拖曳至比較溫暖的緯度地帶,而西北部(阿拉斯加和育康地區)則與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向北迴旋,進入北極圈。
至於南半球,哈普古德的模型顯示,現在被稱為南極大陸的大陸塊,其中大部分原來位於氣候比較溫暖的低緯度地帶,但因地殼變動,整個移動了30度(大約2000英里),而在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12500年之間,進入了南極圈。不過這個大變動,對整個地球產生的莫大震撼,餘波蕩漾,一直到公元前9500年仍未能平息。
假設,在地殼變動之前,南極大陸原本為一塊綠意盎然、適合生物生活的土地的話,它是否有可能曾為一個偉大文明的發育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個文明很可能經地殼的變動而輕易被摧毀無疑。伴隨地殼變動時的各種天災,如海嘯、颶風、雷雨、火山爆發、地球斷層、天色變黑、冰原的擴大,都會重複不斷地發生。而且經過1000年這般的摧毀,都市、大建築物、大圖書館等所有代表文明痕跡的遺物,都永久地封埋在厚重的冰塊下了。
因此,如果地殼變動說是正確的話,世界各地殘存的不正是"上帝"的指紋了嗎?它們正是南極大陸冰封下文明留下來少數的線索。這些線索包括了南極下那個文明曾經經營過的活動、事跡,被誤解的思考和幾何學的建築物等。那個文明興盛時,人們相偕乘坐著大船,越過波浪洶湧的大海,移居至遠方。從尼羅河谷(最初可能是在藍尼羅河的水源,坦那湖附近)到墨西哥谷(Valley of Mexico),乃至於安第斯山的的的喀喀湖附近,及其他數個地方,都有明顯的指紋……
也就是說,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我們都可以看見失落文明的指紋,但卻看不見它的真相,因為文明的本體被埋封在南極大陸2英里厚的冰塊下,比月球的里側還更不容易為考古學者所接近。難道這是事實?
還是虛構?
有可能?
絕對沒可能?
南極大陸為世界第五大陸塊(表土面積近600萬平方英
bbb根據地殼移動說,南極洲大陸的大部分,在公元前15000年左右時,還位於南極圈的外面,因此不但可能有人居住,而且具備了文明發展中必要的氣候與資源條件。然而,後來因地殼滑動的大變動,使該大陸塊移動至現在的南極圈正中央的位置上。bbb里),從地球物理學的觀點來看,有可能(一)曾經在一個比較溫暖的緯度上,(二)大約2萬年前,因地殼變動的關係,被移動到南極圈中來的嗎?
換句話說,南極大陸有可能移動嗎?
極地的死亡沙漠
"大陸漂移"以及"地塊結構地質學"(Plate Tectonics,因構成地球表層部分的幾塊大岩板的移動而造成地殼變動的學說),已成為1950年代以來,向大眾說明地殼變動學理論時的關鍵概念。在這裡,我們不需要再走進基本的科學機制,只需要了解,大陸地塊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只是"漂浮"在地球的表面,隨時會移動,改變位置。例如,如果我們研究地圖上非洲的西海岸與南美洲的東海岸的關係,會發現很明顯地,這兩個地塊曾經是合而為一的。不過,過去一般認為大陸漂移為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兩個大陸板塊互相接近或分離2000英里,至少需要2億年。也就是說,移動的速度是非常、非常緩慢的。
大陸漂移的學說和哈普古德的地殼變動說,彼此其實並不悖離。哈普古德認為兩者可能同時發生,也就是說,地球表面的地塊,可能的確如地質學家所說的,有非常緩慢漂移的現象,但這並不表示說其中的一個地塊,不能偶然也有一次快速的變動,與其他大陸之間的關係沒有影響,而只是整體的或部分地,向地球的兩極(也就是自轉軸周遭的南北極為中心,全年為冰雪所覆蓋的地區)方向或由兩極的方向向外移動。
是大陸漂移嗎?
但地殼真的曾經移動過嗎?失落文明的廢墟,真的在南極大陸的冰塊之下永眠,等待我們去挖掘嗎?
在下面的章節中,我們發現上面的問題都不止可能,而且是十分可能。
第51章 榔頭與鐘擺
有關地殼移動說,雖然已超出本書討論的範圍,不過,佛列姆亞斯夫婦(Rand and Rose Flem-Ath)合著的《天塌下來的時候》一書,對這個理論有詳細的解說。
如前所述,地殼移動說是由哈普古德教授率先倡導,並經愛因斯坦所肯定。簡單地說,這個學說主張,地球大約30英里厚的表殼,在8000英里厚的一個地球中心核上滑動,地殼移動的力量迫使西半球大部分的地塊往南經赤道,繼續往南極圈移動。而地塊在滑動時,並非在垂直的南北子午線上移動,而以現在的美國中央平原為軸心,展開迴旋運動。運動的結果為,北美的東北部(北極過去的位置便在哈得遜灣一帶)從北極圈被拖曳至比較溫暖的緯度地帶,而西北部(阿拉斯加和育康地區)則與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向北迴旋,進入北極圈。
至於南半球,哈普古德的模型顯示,現在被稱為南極大陸的大陸塊,其中大部分原來位於氣候比較溫暖的低緯度地帶,但因地殼變動,整個移動了30度(大約2000英里),而在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12500年之間,進入了南極圈。不過這個大變動,對整個地球產生的莫大震撼,餘波蕩漾,一直到公元前9500年仍未能平息。
假設,在地殼變動之前,南極大陸原本為一塊綠意盎然、適合生物生活的土地的話,它是否有可能曾為一個偉大文明的發育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個文明很可能經地殼的變動而輕易被摧毀無疑。伴隨地殼變動時的各種天災,如海嘯、颶風、雷雨、火山爆發、地球斷層、天色變黑、冰原的擴大,都會重複不斷地發生。而且經過1000年這般的摧毀,都市、大建築物、大圖書館等所有代表文明痕跡的遺物,都永久地封埋在厚重的冰塊下了。
因此,如果地殼變動說是正確的話,世界各地殘存的不正是"上帝"的指紋了嗎?它們正是南極大陸冰封下文明留下來少數的線索。這些線索包括了南極下那個文明曾經經營過的活動、事跡,被誤解的思考和幾何學的建築物等。那個文明興盛時,人們相偕乘坐著大船,越過波浪洶湧的大海,移居至遠方。從尼羅河谷(最初可能是在藍尼羅河的水源,坦那湖附近)到墨西哥谷(Valley of Mexico),乃至於安第斯山的的的喀喀湖附近,及其他數個地方,都有明顯的指紋……
也就是說,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我們都可以看見失落文明的指紋,但卻看不見它的真相,因為文明的本體被埋封在南極大陸2英里厚的冰塊下,比月球的里側還更不容易為考古學者所接近。難道這是事實?
還是虛構?
有可能?
絕對沒可能?
南極大陸為世界第五大陸塊(表土面積近600萬平方英
bbb根據地殼移動說,南極洲大陸的大部分,在公元前15000年左右時,還位於南極圈的外面,因此不但可能有人居住,而且具備了文明發展中必要的氣候與資源條件。然而,後來因地殼滑動的大變動,使該大陸塊移動至現在的南極圈正中央的位置上。bbb里),從地球物理學的觀點來看,有可能(一)曾經在一個比較溫暖的緯度上,(二)大約2萬年前,因地殼變動的關係,被移動到南極圈中來的嗎?
換句話說,南極大陸有可能移動嗎?
極地的死亡沙漠
"大陸漂移"以及"地塊結構地質學"(Plate Tectonics,因構成地球表層部分的幾塊大岩板的移動而造成地殼變動的學說),已成為1950年代以來,向大眾說明地殼變動學理論時的關鍵概念。在這裡,我們不需要再走進基本的科學機制,只需要了解,大陸地塊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只是"漂浮"在地球的表面,隨時會移動,改變位置。例如,如果我們研究地圖上非洲的西海岸與南美洲的東海岸的關係,會發現很明顯地,這兩個地塊曾經是合而為一的。不過,過去一般認為大陸漂移為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兩個大陸板塊互相接近或分離2000英里,至少需要2億年。也就是說,移動的速度是非常、非常緩慢的。
大陸漂移的學說和哈普古德的地殼變動說,彼此其實並不悖離。哈普古德認為兩者可能同時發生,也就是說,地球表面的地塊,可能的確如地質學家所說的,有非常緩慢漂移的現象,但這並不表示說其中的一個地塊,不能偶然也有一次快速的變動,與其他大陸之間的關係沒有影響,而只是整體的或部分地,向地球的兩極(也就是自轉軸周遭的南北極為中心,全年為冰雪所覆蓋的地區)方向或由兩極的方向向外移動。
是大陸漂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