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對財富的追求,對公眾利益的追求。”
看來,鄧嘉樂鼎男並沒有理解我問話的真正意圖,因而我立即追問道:“在非非國,一個年滿十八歲的人已經擁有了十八年的消費期權投資經歷,一般都積累了相當可觀的財富,如果不出現重大的失誤,也能生活很好。如果一個人的消費期權投資的積累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他還具有以發起人的身份去開辦財富締造邦的欲望嗎?”
鄧嘉樂鼎男似乎意識到了他自己沒有完全明白我的問話,便又去擺弄那個電子文件夾,玩弄起那支電子筆,以歉意的口吻說:“對不起。在我國實施消費期權的初期,我們曾經同你一樣有過這樣的顧慮。但實際上我們不僅低估了人們對財富追求的欲望,而且也低估了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追求。社會的普遍富裕,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追求更加強烈。在我們國家,追求社會價值就是要為公眾創造財富,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追求遠遠超出了人們想像所及的程度。開辦財富締造邦給消費投資者創造的回報價值越多,發起人的社會價值也就越大。社會價值便成為人們開辦財富締造邦的基本動力,而不僅僅是財富本身。”
我聽明白了,動力來自於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追求,非非國打破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個千古不變的定律。
鄧嘉樂鼎男告訴我,非非國是一個讓欲望有序橫流的社會。因為公眾欲望就是追求社會價值最大化。他說:“你去一個飲食財富締造邦消費,當你看到其他消費者時,那你與他們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種利益共同體之間不是絕然分開的,一位消費投資者不只屬於某一個利益共同體,而可能是幾個、十幾個、上百個,甚至上千個利益共同體,因而不會產生利益上的矛盾和衝突。”
“哦——原來真是這樣。”這印證了我的觀察與判斷。不過,我為鄧嘉樂鼎男剛才提出的一個概念而不解,“網理鼎男,在我看來,‘欲望橫流’是對社會黑暗的一種控訴,在當今世界其他社會文化裡面,很難想像能夠容忍你給予我的說法,讓欲望有序橫流。儘管你在‘欲望橫流’裡面加上了‘有序’兩個字,但要讓世界上其他文明社會認可也非常困難。所以,我很想知道,非非國如何讓欲望有序橫流,雖然都是追求社會價值,但也並不能保證欲望的文明。巴爾沃亞巴爾沃亞(註:歐洲人探險史上首先發現太平洋的西班牙探險家)追求社會價值的欲望可謂強烈,但他卻採取不文明的行為把同伴拋在一邊,將自己弄成發現太平洋的第一人。”
---------------
《非非國》第六章期待詠嘆(8)
---------------
“這個問題雖然很複雜,但也很簡單。”鄧嘉樂鼎男又重新拿起已經放下的那支電子筆,像音樂指揮一樣,伴著他那鏗鏘的話音自如地揮動著,“巴爾沃亞的背後是私慾,只為他個人的名譽,所以他的最後結局只能是被同伴絞死。而在非非國里,私慾已被科學消費引領到無私的境界而永遠安息,追求社會價值的背後是公眾的利益,所有的消費投資者之間都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而不是衝突性的經濟利益關係,這種欲望的橫流能讓芸芸眾生受益,而不只是某一個消費投資者受益。即便一個人擁有超越消費能力的多餘財富,都會自願地捐給社會公共事業,因為一個人擁有多餘的財富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就決定了欲望能夠有序橫流,也就是欲望為公眾而橫流。”
鄧嘉樂鼎男的一番言語,讓我獲得了一種啟蒙式的感悟。我想,人不能沒有欲望,沒有欲望的生命也不成其為生命,生命是欲望的存在形式。但究竟將人的欲望引向何處,這是人類面臨的選擇。讓欲望有序橫流的非非國,其實是選擇了讓私慾安息,從而實現了有競爭而無對抗,有利益而無衝突,這就使得整個社會生機勃勃,高度和諧,一切邪惡都已經消失。
此時,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準備要了解的一切都有些多餘。我慶幸今天意外地引出了這些話題。也許,這就是消費期權制帶給非非國最本質的東西——讓欲望永遠強烈,讓欲望有序橫流,在無私的原野里駛騁。原來我以為消費期權制度造就的只是一個充滿期待的社會,其實遠不是這樣。沿途考察訪問所發生的一切,所經歷的一切,不正是欲望在無私的原野里有序橫流的一幕幕嗎!
人類啊,什麼時候才能讓人的私慾安息呢!
(五)
新發現,讓我激動不已。現在,我急於回到我原來準備要了解的一些問題:“網理鼎男,我非常欽佩你對消費期權制的天才般的解讀,如果有機會,我將再就‘欲望有序橫流’這個問題向你請教。現在,請允許我向你請教幾個具體問題,請別見笑。”
鄧嘉樂鼎男點點頭。
於是,我將心中凝聚已久的疑團提出來:“一路訪問考察到現在,我一直在想,非非國將所有投資行為納入消費投資,並通過消費投資來避免貧富兩極分化。但我想,每個人的消費量的多少、大小不同以及對消費期權經營水平的高低不同,難免還會產生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問題。對此,非非國是否還有別的辦法?”
“沒有。”鄧嘉樂鼎男斬釘截鐵,他說在非非國,人們的消費都是科學的消費,人們需要的消費量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根據各自生命的科學需求來配置消費資源和數量而已。消費期權的經營,不需要太高的智慧,依非非國國民所受的教育程度來看,經營消費期權的能力是足夠的,再加上消費是分散進行的,即使某一次消費期權經營失敗了,還有消費投資代理邦來挽救。當然,由於非非國不是搞平均主義的分配,也有獲得財富相對比較多一些的人,但非非國的公約規定遺產不能繼承,多餘的財富也無法消費出去,這樣他們會主動將多餘財富奉獻出來用於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或者投入到旅遊財富締造邦,或者奉獻給國家。“英雄救美人”故事的主人張諾婭鼎女所支付的十萬數字財富,就屬於此類行為。
看來,鄧嘉樂鼎男並沒有理解我問話的真正意圖,因而我立即追問道:“在非非國,一個年滿十八歲的人已經擁有了十八年的消費期權投資經歷,一般都積累了相當可觀的財富,如果不出現重大的失誤,也能生活很好。如果一個人的消費期權投資的積累達到了這樣的程度,他還具有以發起人的身份去開辦財富締造邦的欲望嗎?”
鄧嘉樂鼎男似乎意識到了他自己沒有完全明白我的問話,便又去擺弄那個電子文件夾,玩弄起那支電子筆,以歉意的口吻說:“對不起。在我國實施消費期權的初期,我們曾經同你一樣有過這樣的顧慮。但實際上我們不僅低估了人們對財富追求的欲望,而且也低估了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追求。社會的普遍富裕,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追求更加強烈。在我們國家,追求社會價值就是要為公眾創造財富,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追求遠遠超出了人們想像所及的程度。開辦財富締造邦給消費投資者創造的回報價值越多,發起人的社會價值也就越大。社會價值便成為人們開辦財富締造邦的基本動力,而不僅僅是財富本身。”
我聽明白了,動力來自於人們對社會價值的追求,非非國打破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個千古不變的定律。
鄧嘉樂鼎男告訴我,非非國是一個讓欲望有序橫流的社會。因為公眾欲望就是追求社會價值最大化。他說:“你去一個飲食財富締造邦消費,當你看到其他消費者時,那你與他們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這種利益共同體之間不是絕然分開的,一位消費投資者不只屬於某一個利益共同體,而可能是幾個、十幾個、上百個,甚至上千個利益共同體,因而不會產生利益上的矛盾和衝突。”
“哦——原來真是這樣。”這印證了我的觀察與判斷。不過,我為鄧嘉樂鼎男剛才提出的一個概念而不解,“網理鼎男,在我看來,‘欲望橫流’是對社會黑暗的一種控訴,在當今世界其他社會文化裡面,很難想像能夠容忍你給予我的說法,讓欲望有序橫流。儘管你在‘欲望橫流’裡面加上了‘有序’兩個字,但要讓世界上其他文明社會認可也非常困難。所以,我很想知道,非非國如何讓欲望有序橫流,雖然都是追求社會價值,但也並不能保證欲望的文明。巴爾沃亞巴爾沃亞(註:歐洲人探險史上首先發現太平洋的西班牙探險家)追求社會價值的欲望可謂強烈,但他卻採取不文明的行為把同伴拋在一邊,將自己弄成發現太平洋的第一人。”
---------------
《非非國》第六章期待詠嘆(8)
---------------
“這個問題雖然很複雜,但也很簡單。”鄧嘉樂鼎男又重新拿起已經放下的那支電子筆,像音樂指揮一樣,伴著他那鏗鏘的話音自如地揮動著,“巴爾沃亞的背後是私慾,只為他個人的名譽,所以他的最後結局只能是被同伴絞死。而在非非國里,私慾已被科學消費引領到無私的境界而永遠安息,追求社會價值的背後是公眾的利益,所有的消費投資者之間都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而不是衝突性的經濟利益關係,這種欲望的橫流能讓芸芸眾生受益,而不只是某一個消費投資者受益。即便一個人擁有超越消費能力的多餘財富,都會自願地捐給社會公共事業,因為一個人擁有多餘的財富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就決定了欲望能夠有序橫流,也就是欲望為公眾而橫流。”
鄧嘉樂鼎男的一番言語,讓我獲得了一種啟蒙式的感悟。我想,人不能沒有欲望,沒有欲望的生命也不成其為生命,生命是欲望的存在形式。但究竟將人的欲望引向何處,這是人類面臨的選擇。讓欲望有序橫流的非非國,其實是選擇了讓私慾安息,從而實現了有競爭而無對抗,有利益而無衝突,這就使得整個社會生機勃勃,高度和諧,一切邪惡都已經消失。
此時,我才發現自己原來準備要了解的一切都有些多餘。我慶幸今天意外地引出了這些話題。也許,這就是消費期權制帶給非非國最本質的東西——讓欲望永遠強烈,讓欲望有序橫流,在無私的原野里駛騁。原來我以為消費期權制度造就的只是一個充滿期待的社會,其實遠不是這樣。沿途考察訪問所發生的一切,所經歷的一切,不正是欲望在無私的原野里有序橫流的一幕幕嗎!
人類啊,什麼時候才能讓人的私慾安息呢!
(五)
新發現,讓我激動不已。現在,我急於回到我原來準備要了解的一些問題:“網理鼎男,我非常欽佩你對消費期權制的天才般的解讀,如果有機會,我將再就‘欲望有序橫流’這個問題向你請教。現在,請允許我向你請教幾個具體問題,請別見笑。”
鄧嘉樂鼎男點點頭。
於是,我將心中凝聚已久的疑團提出來:“一路訪問考察到現在,我一直在想,非非國將所有投資行為納入消費投資,並通過消費投資來避免貧富兩極分化。但我想,每個人的消費量的多少、大小不同以及對消費期權經營水平的高低不同,難免還會產生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問題。對此,非非國是否還有別的辦法?”
“沒有。”鄧嘉樂鼎男斬釘截鐵,他說在非非國,人們的消費都是科學的消費,人們需要的消費量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根據各自生命的科學需求來配置消費資源和數量而已。消費期權的經營,不需要太高的智慧,依非非國國民所受的教育程度來看,經營消費期權的能力是足夠的,再加上消費是分散進行的,即使某一次消費期權經營失敗了,還有消費投資代理邦來挽救。當然,由於非非國不是搞平均主義的分配,也有獲得財富相對比較多一些的人,但非非國的公約規定遺產不能繼承,多餘的財富也無法消費出去,這樣他們會主動將多餘財富奉獻出來用於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或者投入到旅遊財富締造邦,或者奉獻給國家。“英雄救美人”故事的主人張諾婭鼎女所支付的十萬數字財富,就屬於此類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