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時,表弟江慶從家鄉趕來,希望能在城裡謀份差事,以免鄉間勞作之苦。江慶是曾國藩五舅獨子,五舅對他可說是恩重如山。當年曾國藩進京趕考缺少路費,五舅將自家耕牛變賣,為其湊足盤纏,才有了他後來的飛黃騰達。況且曾國藩乃愛才之人,於情於理都應留下江慶。曾國藩將表弟安排在身邊,交辦一些上傳下達的閒散事務。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曾國藩發現表弟儘管能力平庸,但辦事認真,尚屬可造之材。但不久曾國藩改變了主意,他發覺江慶在熟悉情況後開始飄飄然,其偏狹怠懶的弱點漸漸開始暴露。江慶經常打著總督表弟的旗號,在其他幕僚面前指手畫腳,搬弄是非,造成很壞的影響。曾國藩與江慶同桌吃飯時,總是咬去米飯中未脫盡的穀殼,將裡面的米嚼碎咽下,江慶則不然,直接挑出穀粒扔掉。曾國藩覺得表弟本為農家子弟,卻盡沾染些游惰之氣,不宜繼續留在幕府。曾國藩親自手書一聯,告誡表弟“世事多因忙裡錯,好人半從苦中來”,又拿出一百兩銀子送他作為置業本錢,將他打發回家了。

  “整頓吏治”為方(1)

  曾國藩身逢亂世,對當時吏治腐敗有著深刻感受。他雖以平定內亂起家,卻始終認為太平天國起因很大程度上源於吏治不清。“何嘗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魚肉日久,激而不復反顧,蓋大吏之泄泄於上,而一切廢置不問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內亂結束後,兩江總督曾國藩明確提出,要“以吏治人心為第一義”。“務須從吏治上痛下功夫,斯民庶可少蘇”,“若不從吏治人心痛下功夫,滌腸盪胃,斷無挽回之理”,內亂遲早會再次發生。曾國藩的吏治思想,主要體現為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制定的《勸誡淺語》。這成為後世為政者取法借鑑曾國藩政治資源的經典文本。

  勸誡州縣四條

  上而道府,下而佐雜,以此類推。

  一曰治署內以端本。

  宅門以內曰上房、曰官親、曰幕友、曰家丁,頭門以內曰書辦、曰差役。此六項者,皆署內之人也。為官者欲治此六項人,須先自治其身。凡銀錢一分一毫,一出一入,無不可對人言之處,則身邊之人不敢妄取,而上房、官親、幕友,家丁四者皆治矣。凡文書案牘,無一不躬親檢點,則承辦之人不敢舞弊,而書辦、差役二者皆治矣。

  二曰明刑法以清訟。

  管子、荀子、文中子之書,皆以嚴刑為是,以赦宥為非。子產治鄭,諸葛治蜀,王猛治秦,皆用嚴刑,以致義安。為州縣者,苟盡心於民事,是非不得不剖辨,讞結不得不迅速。既求迅結,不得不刑惡人,以伸善人之氣,非虐也,除莠所以愛苗也,懲惡所以安良也。若一案到署,不訊不結,不分是非,不用刑法,名為寬和,實糊塗耳,懶惰耳,縱好惡以害善良耳。

  三曰重農事以厚生。

  軍興以來,士與工商,生計或未盡絕。惟農夫則無一人不苦,無一處不苦。農夫受苦太久,則必荒田不耕。軍無糧,則必擾民;民無糧,則必從賊;賊無糧,則必變流賊,而大亂無了日矣。故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病商之錢可取,病農之錢不可取。薄斂以紆其力,減役以安其身。無牛之家,設法購買;有水之田,設法疏消。要使農夫稍有生聚之樂,庶不至逃徙一空。

  四曰崇儉樸以養廉。

  近日州縣廉俸,入款皆無著落,而出款仍未盡裁,是以艱窘異常。計惟有節用之一法,尚可公私兩全。節用之道,莫先於人少、官親少,則無需索酬應之繁,幕友家丁少,則減薪工雜支之費。官廚少一雙之箸,民間寬一分之力。此外衣服飲食,事事儉約,聲色洋菸,一一禁絕,不獻上司,不肥家產。用之於己者有節,則取之於民者有制矣。

  勸誡委員四條

  向無額缺,現有職事之員,皆歸此類。

  一曰習勤勞以盡職。

  觀于田夫農父,終歲勤勞而少疾病,則知勞者所以養身也。觀於舜禹周公,終身忱勞,而享壽考,則知勞者所以養心也。大抵勤則難朽,逸則易壞,凡物皆然。

  二曰崇儉約以養廉。

  昔年州縣佐雜,在省當差,並無薪水銀兩,今則月支數十金,而猶嫌其少。昔年舉貢生員在外坐館,不過每月數金,今則增至一兩倍而猶嫌其少。此所謂不知足也。欲學廉介,必先知足。觀於各處難民,遍地餓莩,則吾輩之安居衣食,已屬至幸。尚何奢望哉?尚敢暴殄哉?不特當廉於取利,並當廉於取名。毋貪保舉,毋好虛譽,事事知足,人人守約,則氣運可挽回矣。

  三曰勤學問以廣才。

  今世萬事紛紜,要之,不外四端:曰軍事,曰吏事,曰餉事,曰文事而已。凡來此者,於此四端之中,各宜精習一事。習軍事,則講究戰攻防守,地勢賊情等件。習吏事,則講究撫字催科,聽訟勸農等件。習餉事,則講究丁漕厘捐,開源節流等件。習文事,則講究奏疏條教,公牘書函等件。講究之法,不外學問二字。學於古,則多看書籍,學於今,則多覓榜樣。問於當局,則知其甘苦,問於旁觀,則知其效驗。勤習不已,才自廣而不覺矣。

  四曰戒傲惰以正俗。

  余在軍日久,不識術數、占驗,而頗能預知敗征。大約將士有驕傲氣者必敗,有怠惰氣者必敗。不獨將士然也,凡委員有傲氣者亦必僨事,有惰氣者亦必獲咎。傲惰之所起者微,而積久遂成風俗。一人自是,將舉國予聖自雄矣;一人晏起,將舉國俾晝作夜矣。今與諸君約,多做實事,少說大話,有勞不避,有功不矜。人人如此存心,則勳業自此出,風俗自此正,人才亦自此盛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