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頁
前面是一條光明之路,如果岳飛能夠繼續向前,他將贏得一切。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岳飛回來了,帶著無數的百姓和勝利的果實回來,還有滿肚子的怨憤、失望、甚至還有茫然和無奈。
回到鄂州基地之後,朝廷隨即送來了大批的賞賜。
按理說,這些賞賜都是岳飛應得的。
不要說岳飛,就是張俊和王德這兩名率先撤兵的將軍,都得到了臨安府朝廷給予的戰鬥英雄級別的待遇。
結果是,在臨安府官民的一片噓聲之中,張俊和王德兩人兩袖金風胸配紅花,得意洋洋去西湖划船玩去了。
岳飛的做法與其他人截然相反,他把朝廷的賞賜全部推了回去,而且在回函之中的遣詞造句充滿了稜角,讓某些人坐立不安:「今則虜騎寇邊,未見殄滅,區區之志,未效一二。臣復以身為謀,惟貪爵祿…萬誅何贖」!
岳飛這封回函大概的意思是:什麼功勞都沒有,還要為自身打算,貪圖錢財官位,殺一萬次都不夠。
很明顯,岳飛的話中有話,直指秦檜、張俊、王德等人,讓這些人對號入座,正視自己拙劣骯髒的勾當。
緊接著,岳飛再次要求辭職。
PS:謝謝zhuxyhh01大大、錯花心大大、靚女007大大的打賞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個原因
形勢一片大好之下,為什麼高宗皇帝還非要岳飛收兵不可?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而其中最流行的一種說法,非「把柄論」莫屬。
「把柄論」的支持者認為,金國的手裡拿著南宋高宗皇帝最為擔心和致命的一個把柄---高宗皇帝的同父異母大哥,前朝的欽宗皇帝趙桓。
「把柄論」的說法是,一旦岳飛真的攻入金國,把欽宗皇帝迎接回來;或者岳家軍把金國打急了,金國也會把欽宗皇帝給推出前台,讓前方將士、南宋朝廷以及高宗皇帝難堪,甚至能夠威脅到高宗的皇位,云云。
「把柄論」的理論根據是:欽宗的帝位是源自於他的父親徽宗皇帝,而高宗的帝位是源自於張邦昌的贈送,或者說是間接源之於金國。
也就是說,雖然欽宗已經淪為金人的階下囚,但只要他一天不宣布放棄帝位,他趙桓依舊是宋朝法統上的正宗皇帝;而在任的高宗皇帝趙構只能算是臨時暫代,又或者說是違章撍建。
「把柄論」最重要的一個論據就是完顏兀朮的遺書---《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完顏兀朮在他的遺書中如此寫道:「吾天命壽短,恨不能與國同休。少年勇銳,冠絕古今。事先帝南征北討,為大元帥左都監,行營號太子軍,東遊海島,南巡杭越,西過興元。北至小不到雲城,今契丹、漢兒、侍吾歲久。服心於吾。
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岳、楊,各有不協,國朝之幸。吾今危急,雖有其志,命不可保。遺言於汝等:吾身後,宋若敗盟,任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撼中原之心,復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忽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議計,擇用為輔,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公,並力破敵。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為國朝患害。無慮都一也。
宋若守吾誓言,奉國朝命令。時通國信,益加和好,悅其心目,不數歲後,供需歲幣,色色往來,竭其歲賦,安得不重斂於民,江南人心奸詐,既擾亂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亂,無慮者二也。
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
這份遺書的重點其實就是一句話---宋若敗盟,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
天水郡公桓指的就是宋欽宗趙桓。
換而言之,連完顏兀朮也都認為,宋欽宗趙桓是制約南宋朝廷和高宗皇帝的最有力的武器。
對於這樣的一份《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只能一笑置之。
首先,這一份所謂的遺書,他的出處竟然是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而不是宋朝或者是金國的正史記載,豈不怪哉?
其次,女真金國向來以上邦大國自居,把南宋貶為臣地。他們對於南宋政權的稱呼大多是南人或者江南,而絕對不會象這一份「遺囑」那樣以「南宋」相稱,更何況是完顏兀朮這個好戰的激進分子?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完顏兀朮是死於公元一一四八年,也就是南宋的紹興十八年。而在七年之前,岳飛已經屈死於風波亭之中,韓世忠、張俊等人的軍權也都先後被收回。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等等,全部都已經銷聲匿跡,泯然於人間多年了。
這些情況,身為金國軍方最高領導人的完顏兀朮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如此,假如他還說出「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岳、楊,各有不協」之類的說話,那不是貽笑大方嗎?
因此,這份所謂的《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即便不是虛擬的,也是經過了某種刻意的修改。
拋開完顏兀朮這篇遺囑,先假設欽宗皇帝被迎接回南宋朝廷,從現實的條件中推理一下欽宗皇帝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從名聲上:欽宗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亡國之君,而高宗皇帝好歹是一個中興之主;兩人的名聲好壞,一目了然。
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岳飛回來了,帶著無數的百姓和勝利的果實回來,還有滿肚子的怨憤、失望、甚至還有茫然和無奈。
回到鄂州基地之後,朝廷隨即送來了大批的賞賜。
按理說,這些賞賜都是岳飛應得的。
不要說岳飛,就是張俊和王德這兩名率先撤兵的將軍,都得到了臨安府朝廷給予的戰鬥英雄級別的待遇。
結果是,在臨安府官民的一片噓聲之中,張俊和王德兩人兩袖金風胸配紅花,得意洋洋去西湖划船玩去了。
岳飛的做法與其他人截然相反,他把朝廷的賞賜全部推了回去,而且在回函之中的遣詞造句充滿了稜角,讓某些人坐立不安:「今則虜騎寇邊,未見殄滅,區區之志,未效一二。臣復以身為謀,惟貪爵祿…萬誅何贖」!
岳飛這封回函大概的意思是:什麼功勞都沒有,還要為自身打算,貪圖錢財官位,殺一萬次都不夠。
很明顯,岳飛的話中有話,直指秦檜、張俊、王德等人,讓這些人對號入座,正視自己拙劣骯髒的勾當。
緊接著,岳飛再次要求辭職。
PS:謝謝zhuxyhh01大大、錯花心大大、靚女007大大的打賞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個原因
形勢一片大好之下,為什麼高宗皇帝還非要岳飛收兵不可?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學家們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而其中最流行的一種說法,非「把柄論」莫屬。
「把柄論」的支持者認為,金國的手裡拿著南宋高宗皇帝最為擔心和致命的一個把柄---高宗皇帝的同父異母大哥,前朝的欽宗皇帝趙桓。
「把柄論」的說法是,一旦岳飛真的攻入金國,把欽宗皇帝迎接回來;或者岳家軍把金國打急了,金國也會把欽宗皇帝給推出前台,讓前方將士、南宋朝廷以及高宗皇帝難堪,甚至能夠威脅到高宗的皇位,云云。
「把柄論」的理論根據是:欽宗的帝位是源自於他的父親徽宗皇帝,而高宗的帝位是源自於張邦昌的贈送,或者說是間接源之於金國。
也就是說,雖然欽宗已經淪為金人的階下囚,但只要他一天不宣布放棄帝位,他趙桓依舊是宋朝法統上的正宗皇帝;而在任的高宗皇帝趙構只能算是臨時暫代,又或者說是違章撍建。
「把柄論」最重要的一個論據就是完顏兀朮的遺書---《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完顏兀朮在他的遺書中如此寫道:「吾天命壽短,恨不能與國同休。少年勇銳,冠絕古今。事先帝南征北討,為大元帥左都監,行營號太子軍,東遊海島,南巡杭越,西過興元。北至小不到雲城,今契丹、漢兒、侍吾歲久。服心於吾。
吾大慮者,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岳、楊,各有不協,國朝之幸。吾今危急,雖有其志,命不可保。遺言於汝等:吾身後,宋若敗盟,任賢用眾,大舉北來,乘勢撼中原之心,復故土如反掌,不為難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忽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議計,擇用為輔,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公,並力破敵。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為國朝患害。無慮都一也。
宋若守吾誓言,奉國朝命令。時通國信,益加和好,悅其心目,不數歲後,供需歲幣,色色往來,竭其歲賦,安得不重斂於民,江南人心奸詐,既擾亂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亂,無慮者二也。
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
這份遺書的重點其實就是一句話---宋若敗盟,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
天水郡公桓指的就是宋欽宗趙桓。
換而言之,連完顏兀朮也都認為,宋欽宗趙桓是制約南宋朝廷和高宗皇帝的最有力的武器。
對於這樣的一份《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只能一笑置之。
首先,這一份所謂的遺書,他的出處竟然是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而不是宋朝或者是金國的正史記載,豈不怪哉?
其次,女真金國向來以上邦大國自居,把南宋貶為臣地。他們對於南宋政權的稱呼大多是南人或者江南,而絕對不會象這一份「遺囑」那樣以「南宋」相稱,更何況是完顏兀朮這個好戰的激進分子?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完顏兀朮是死於公元一一四八年,也就是南宋的紹興十八年。而在七年之前,岳飛已經屈死於風波亭之中,韓世忠、張俊等人的軍權也都先後被收回。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等等,全部都已經銷聲匿跡,泯然於人間多年了。
這些情況,身為金國軍方最高領導人的完顏兀朮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如此,假如他還說出「南宋近年軍勢雄銳,有心爭戰…聞韓、張、岳、楊,各有不協」之類的說話,那不是貽笑大方嗎?
因此,這份所謂的《臨終遺行府四帥書》即便不是虛擬的,也是經過了某種刻意的修改。
拋開完顏兀朮這篇遺囑,先假設欽宗皇帝被迎接回南宋朝廷,從現實的條件中推理一下欽宗皇帝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從名聲上:欽宗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亡國之君,而高宗皇帝好歹是一個中興之主;兩人的名聲好壞,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