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就是肅帝了,晚年數年不上朝,一心留宿美人膝,卻依舊能大權在握的神奇人物。

  只因制衡這一套,他玩得賊溜。

  每個有實權的太監大佬,幾乎都在最後的選拔過程里,留了一二「自己人」,張精忠也不例外。應選們的鬥爭很快就進入了白熱化,戰爭一觸即發。

  最終,堅持到「選三」的,是孫王錢三人。張精忠最為看好的是孫氏,錢氏是當時的東廠督主選送的,蘭階庭那個時候還不是司禮監的第一人,但他也憑藉和太子聞恆的私交,在選三里塞入了他的「自己人」王氏。

  孫王錢三人的名字往上一遞,就是一個潛規則。名義上說的是,三位應選的名次不分前後,請帝後和太子定奪。但實際上,「孫王錢」本身就代表了內官監推薦的順序與立場。

  他們主推孫氏,那是張精忠覺得最適合聞恆太子的太子妃,沉穩大氣,待人寬厚。

  就在肅帝和有琴皇后都已經點頭,同意了這個排序,即將冊封孫氏為太子妃的前夜,卻突然爆出了孫氏在給祖父守孝的晚上睡著的醜聞。

  但是講道理,孫氏的祖父十年前就去世了,孫氏當年不過一個三五歲的小丫頭,她熬不了夜,在晚上睡過去不是很常見的事嗎?

  可就是有人要沒事找事,從中作梗,讓孫氏與太子妃之位失之交臂。

  張太監沒了面子,還得壓住怒火重新選,這回上奏的順序就變成了「王錢孫」。孫氏還在「選三」裡面,依舊會嫁給太子,只不過是從太子正妃變成了太子側妃。而張精忠和蘭階庭私下達成了共識,覺得選太子殿下最喜歡的王氏也挺好,秀外慧中,嬌俏明媚。

  但就是因為這個共識,他們再一次被人舉報了,說這場選妃不公平,有貓膩,要重選。

  事關太子,全朝上下都在看著。

  哪怕事實證明,張精忠和蘭階庭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金銀交易,但選妃還是往回捯了一下,最終,報上去的還是這三人,只不過順序又變了,成了「錢王孫」。

  這一回,總算再沒有什麼變故了。

  錢氏成了「眾望所歸」「司禮監和內官監力推」的名正言順的太子妃。張精忠覺得最適合當太子妃的孫氏和太子個人最喜歡的王氏,則一起成了太子側妃。

  事情到了這裡好像也就結束了,但是並不是,太后從這麼一通鬧么蛾子之後,就已經不喜上了自己的兒媳錢氏,因為她覺得既得利者是錢氏,就很難保證錢氏在之前兩次事情里的清白。而太后,不喜歡心機過重的兒媳。

  這就有點雙標了。太后自己和魏貴妃斗得難捨難分,卻不允許自己的兒媳有點心機。但不管如何,選妃一事,就這樣為未來的婆媳鬥爭埋下了導火索。

  真正爆發的契機,是太子側妃王氏先懷孕,卻又流了產。

  太后指責錢氏看護不利,為人善妒,甚至隱隱有指責錢氏故意導致王氏流產的意思。錢氏表面上不敢頂撞婆母,私下裡卻也是怨氣橫生,覺得真正的問題出在了太后與魏貴妃的鬥爭之中,是太后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兒媳,給了魏貴妃可乘之機。

  這就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羅生門,誰也沒有辦法確定誰說的才是對的。但總之,這對婆媳算是徹底撕破了臉。

  在天和帝登基之後,雙雙晉升的兩人,就徹底開戰了。

  太后與皇后圍繞後宮管理之權,進行了數次碰撞。要池寧說,太后也是真的精力旺盛,她當時就已經在積極謀求前朝的權柄了,竟然還不願意放棄對後宮的把控。

  碰撞的次數多了,就肯定有失手的時候。

  一直被太后穩穩控制在後宮之中的矛盾,終於再一次升級,波及到了外朝。準確地說,是雙方的家人。

  大啟對待外戚問題,一向是給爵不給錢,摳門得厲害。但外戚畢竟是外戚,他們沒有實際的政治影響,可至少名頭在比他們低的階級來看,這頭銜還是足夠響亮的,身邊也很是聚集了一批唯他們馬首是瞻的小人物。

  這一天,新晉的國丈,就和太后的子侄後輩打了起來。

  起因到底是什麼,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了,只知道後來兩家矛盾再次升級,直接演變成了當街械鬥。場面一度失控,連趕去勸架的府尹都嚇傻了。

  「別人不知道到底為了什麼,我卻是知道的。」王洋笑眯了一雙眼睛,他的門生正巧就是那個倒霉催的府尹大人。

  「只是知道?」池寧挑眉。

  「好吧,還有一些鐵一般的證據。」

  雖然說吵架不應該翻舊帳,但太后實在是太難對付了,而這是她唯一一次有記錄、有證據的出格行為,還是出在家人身上,實屬難得。

  「我們可以藉此……」王洋讓池寧附耳過來,嘀嘀咕咕了半天。

  池寧卻遲疑了,不是因為他覺得不能利用太后的家人,而是:「這麼多年了,老娘娘一直沒有管過這樁陳年往事,你覺得是她忘了的可能性大一點呢,還是這其實是她的一個套,就等著『有緣人』往裡面鑽?」

  後宮的女人最為可怕的一點,就是她們可以設一個陷阱,然後耐心等待幾十年,就為著等人自己翻出來,坑自己。

  王洋也跟著沉默了。

  別人不好說,太后還真的有可能留這麼一手,上不上當的無所謂,不上當就放著,有人上當了就正好用來打擊對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