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戰爭紀實] 《上甘嶺:輝煌與悲愴》作者:雙石【完結】
──謹以此文紀念上甘嶺戰役勝利五十周年
五聖山──上甘嶺
“上甘嶺”叄個字,在當今中國,恐怕無人不知──聽說過有誰不會哼哼“一條大河波
浪寬”麼?
由一場戰鬥/戰役而產生的故事,誕生的英雄人物和群體,不僅僅存留於參戰各方的史
志資料和戰例評價中,而且經電影、歌曲、文學作品,由數以億萬計的人群交口傳揚,達到
家喻而戶曉的程度,且凡數十年而不衰,這在中國現代史上,不能說是絕無僅有,至少也屬
鮮見一類。
這,已經不僅僅是這場戰事的政治軍事意義所能賦予所能詮釋的了。
這裡,曾經矗立起了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豐碑。
這場戰事,當時並不叫做“上甘嶺戰役”,而稱作“五聖山戰鬥”。
五聖山是當時朝鮮半島“鐵叄角”最靠北的頂點。
所謂“鐵叄角”,是鐵原、平康、金化叄郡的簡稱,它剛好形成一個等邊叄角形,平康
位於叄角形的北頂點,鐵原、金化則分別位於叄角形的東、西頂點。
中國軍隊五聖山守軍最高首長、志願軍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這樣形容“鐵叄角”的重要
性:
如果把朝鮮半島看成一個人形,那麼第十五軍擔任防禦的平、金、淮這個叄角地區正處
在“人”的肚臍偏上的心窩地區。該地區也是朝鮮東西海岸之間交通樞扭的咽喉地區。北有
一條橫貫東西的公路,東起東海岸的元山港,經過平康向西南方向直至西海岸之濱,穿越漢
城。南有一條鐵路幹線,自漢城經過鐵原、金化,朝西北方向延伸至東海岸的大津里。這一
條公路要道和鐵路幹線在鐵原以東交會成十字形的交通樞扭,橫跨“鐵叄角”上中部的五聖
山主峰。
我們和敵人對峙的防線就像一條彎彎曲曲的繩索,把“鐵叄角”地區從中劃為兩半,雖
然敵人占據了鐵原和金化,但平康和中部防線的制高點均為我第十五軍牢牢控制。
這些制高點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國人稱為“爸爸山”的五聖山。
五聖山主峰之西側的鐵原和平康之前的西方山和曉星山之間的一道平川,又是易攻難守
之地,便於機械化部隊行動。誰控制了五聖山,誰就掌握了“鐵叄角”地區,也就掌握了中
部戰線攻守的主動權。
而“上甘嶺”,實際上是五聖山主峰東南 4 公里處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與相
對應的北面 1000 米處還有一個小山村,叫做“下甘嶺”。上甘嶺村南邊兩側有兩個小山包,
一個標高 597.9 米,“聯合國軍”稱之為“叄角形山”;一個標高 537.7 米,其北山被“聯合
國軍”稱之為“狙擊稜線”。
如果不是 20 世紀 50 年代發生在朝鮮半島的這場戰爭,如果不是 1952 年秋天中美韓叄
國 10 萬士兵為了它們的歸屬打得驚天動地的這次戰事,這兩個小山包恐怕永遠都不會被世
人所知曉。
它們也永遠不會因“上甘嶺”而聞名於世。
五聖山南麓的“叄角形山”(597.9 高地)和“狙擊稜線”(537.7 高地北山)這兩個高地,
直接突入“聯合國軍”陣地,與“聯合國軍”陣地相距 100 米~500 米。在這兩個高地上,
中國軍隊的狙擊活動和小分隊活動非常活躍,直接威脅“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
尤其是 537.7 高地北山陣地,與敵人相距僅 50~100 米。
用韓軍第二師師長丁一權的話來說,“簡直就是鼻子碰鼻子。”
恨得牙庠庠的美國陸軍中將、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范佛里特一直就想拿這兩個高地開刀。
師兄舉起的是“筷子”,師弟卻拿出了一副牌
“停戰的機會與加予敵人的軍事壓力的份量應成正比。”
雖然去年年底雙方就達成了關於軍事分界線的協議,但范佛里特卻從來沒高看過這一紙
空文。
作為美國陸軍最優秀的指揮官,范佛里特將軍與他所有從西點校門走出來的師兄師弟和
校友們一樣,有一種可貴的不服輸的精神,平生崇尚進攻,絕對不願甘居於防守的被動地位。
從開春以來,他就一個接著一個地向他的頂頭上司們上報一系列有限進攻計劃,什麼“棍棒”
啦,“爭吵者”啦,“還鄉”啦什麼的,目的都是旨在從現在“懷俄明線”向前推進 15 公里,
以保衛暴露在中朝軍隊炮火和攻勢下的鐵路線,並利用通過鐵原這個樞扭的所提供的支援,
以兩棲登陸作戰配合,將第八集團軍的前沿陣地推進到平壤至高城之間。
這是個很有進取心的計劃。
然而因那會兒停戰談判正處在微妙時期,李奇微否決了這個計劃。
范佛里特不屈不撓,在原來計劃的基礎上,將原訂計劃再“有限”了一把,在 4 月間又
──謹以此文紀念上甘嶺戰役勝利五十周年
五聖山──上甘嶺
“上甘嶺”叄個字,在當今中國,恐怕無人不知──聽說過有誰不會哼哼“一條大河波
浪寬”麼?
由一場戰鬥/戰役而產生的故事,誕生的英雄人物和群體,不僅僅存留於參戰各方的史
志資料和戰例評價中,而且經電影、歌曲、文學作品,由數以億萬計的人群交口傳揚,達到
家喻而戶曉的程度,且凡數十年而不衰,這在中國現代史上,不能說是絕無僅有,至少也屬
鮮見一類。
這,已經不僅僅是這場戰事的政治軍事意義所能賦予所能詮釋的了。
這裡,曾經矗立起了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豐碑。
這場戰事,當時並不叫做“上甘嶺戰役”,而稱作“五聖山戰鬥”。
五聖山是當時朝鮮半島“鐵叄角”最靠北的頂點。
所謂“鐵叄角”,是鐵原、平康、金化叄郡的簡稱,它剛好形成一個等邊叄角形,平康
位於叄角形的北頂點,鐵原、金化則分別位於叄角形的東、西頂點。
中國軍隊五聖山守軍最高首長、志願軍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這樣形容“鐵叄角”的重要
性:
如果把朝鮮半島看成一個人形,那麼第十五軍擔任防禦的平、金、淮這個叄角地區正處
在“人”的肚臍偏上的心窩地區。該地區也是朝鮮東西海岸之間交通樞扭的咽喉地區。北有
一條橫貫東西的公路,東起東海岸的元山港,經過平康向西南方向直至西海岸之濱,穿越漢
城。南有一條鐵路幹線,自漢城經過鐵原、金化,朝西北方向延伸至東海岸的大津里。這一
條公路要道和鐵路幹線在鐵原以東交會成十字形的交通樞扭,橫跨“鐵叄角”上中部的五聖
山主峰。
我們和敵人對峙的防線就像一條彎彎曲曲的繩索,把“鐵叄角”地區從中劃為兩半,雖
然敵人占據了鐵原和金化,但平康和中部防線的制高點均為我第十五軍牢牢控制。
這些制高點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國人稱為“爸爸山”的五聖山。
五聖山主峰之西側的鐵原和平康之前的西方山和曉星山之間的一道平川,又是易攻難守
之地,便於機械化部隊行動。誰控制了五聖山,誰就掌握了“鐵叄角”地區,也就掌握了中
部戰線攻守的主動權。
而“上甘嶺”,實際上是五聖山主峰東南 4 公里處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與相
對應的北面 1000 米處還有一個小山村,叫做“下甘嶺”。上甘嶺村南邊兩側有兩個小山包,
一個標高 597.9 米,“聯合國軍”稱之為“叄角形山”;一個標高 537.7 米,其北山被“聯合
國軍”稱之為“狙擊稜線”。
如果不是 20 世紀 50 年代發生在朝鮮半島的這場戰爭,如果不是 1952 年秋天中美韓叄
國 10 萬士兵為了它們的歸屬打得驚天動地的這次戰事,這兩個小山包恐怕永遠都不會被世
人所知曉。
它們也永遠不會因“上甘嶺”而聞名於世。
五聖山南麓的“叄角形山”(597.9 高地)和“狙擊稜線”(537.7 高地北山)這兩個高地,
直接突入“聯合國軍”陣地,與“聯合國軍”陣地相距 100 米~500 米。在這兩個高地上,
中國軍隊的狙擊活動和小分隊活動非常活躍,直接威脅“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
尤其是 537.7 高地北山陣地,與敵人相距僅 50~100 米。
用韓軍第二師師長丁一權的話來說,“簡直就是鼻子碰鼻子。”
恨得牙庠庠的美國陸軍中將、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范佛里特一直就想拿這兩個高地開刀。
師兄舉起的是“筷子”,師弟卻拿出了一副牌
“停戰的機會與加予敵人的軍事壓力的份量應成正比。”
雖然去年年底雙方就達成了關於軍事分界線的協議,但范佛里特卻從來沒高看過這一紙
空文。
作為美國陸軍最優秀的指揮官,范佛里特將軍與他所有從西點校門走出來的師兄師弟和
校友們一樣,有一種可貴的不服輸的精神,平生崇尚進攻,絕對不願甘居於防守的被動地位。
從開春以來,他就一個接著一個地向他的頂頭上司們上報一系列有限進攻計劃,什麼“棍棒”
啦,“爭吵者”啦,“還鄉”啦什麼的,目的都是旨在從現在“懷俄明線”向前推進 15 公里,
以保衛暴露在中朝軍隊炮火和攻勢下的鐵路線,並利用通過鐵原這個樞扭的所提供的支援,
以兩棲登陸作戰配合,將第八集團軍的前沿陣地推進到平壤至高城之間。
這是個很有進取心的計劃。
然而因那會兒停戰談判正處在微妙時期,李奇微否決了這個計劃。
范佛里特不屈不撓,在原來計劃的基礎上,將原訂計劃再“有限”了一把,在 4 月間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