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從這首詩還是比較容易看出魏晉易代之際反映到阮籍心中的苦悶、畏懼和無可奈何的情緒。他這種心情,也是後代文人士大夫所經常遇到的,因之就能引起共鳴,為人們所喜愛。又如: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復來。
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這首詩借戰國時魏國自取滅亡來影射曹魏權移司馬氏。由於曹叡荒淫奢侈,致使戰士離心,由於曹叡不能引用品才兼優的大臣,而托國於曹爽庸人,致為司馬懿所啖食,釀成亡國易主的悲劇。又如: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乃悟羨門子,噭噭今自嗤。
這詩說他自己本有濟世志,但魏祚將移,既不能為權逆勢力效力,而保持忠節榮名,對丘隴枯骨,亦有何益!不如走羨門子的求長生之路。實際,這只是他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
陳壽說阮籍“才藻艷逸”;劉勰說“阮旨遙深”,“響逸而調遠”;鍾嶸謂阮籍“詠懷之詩,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因之《詩品》把阮籍的詩列為上品。說明魏晉南朝的人對阮籍的詩是評價很高的。
阮籍的詠懷詩在五言詩的發展中占極重要的地位,這種以詠懷為題的抒情詩,對陶淵明、陳子昂、李白諸名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然,阮籍詠懷詩中有些避世、求仙和宣揚老莊虛無思想的部分,在當時和後代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嵇康的詩文,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詩以四言為佳,例如他的《贈兄秀才從軍》詩云: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這是嵇康贈其兄嵇喜從軍的詩,但詩中並未提到與從軍有關係的事,所描寫的悠閒情趣和高邁風格,卻是屬於他自己的。表明嵇康並不贊成其兄熱衷於功名利祿的行動。嵇康的散文很有名,共《與山巨源絕交書》,對他好友山濤願意拉他作官的意向,給以斷然拒絕,並表示願承受由此而招致的一切後果。從而宣告了他堅決不與司馬氏同流合污的政治態度。書中文筆峭直峻刻,剛毅不屈,恰似他的為人。
二、三國的書法與繪畫
(1)書法
方塊形的漢字,與其他用拼音字母構成的文字大有區別,漢字本身即是一種藝術,故郭沫若認為“中國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藝術的風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異常美觀。”據學者研究,甲骨文上面的字系先用毛筆書寫,然後鐫刻,刻時先直後橫,而且在筆劃上塗以朱墨顏色,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讓字跡鮮艷悅目。經周、秦、西漢長期演進,至東漢時出現了不少的書法大家。三國時雖戎馬倥傯,書法人才仍有增不減。拿曹操來說,史稱:“漢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農張芝、芝弟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唐人張懷瓘著《書斷》,稱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列為神、妙、能三品中之妙品,並言:“操子植,字子建,亦工書。”曹操輔政時,尚書衛覬“好古文、鳥篆、隸、草,無所不善”。覬子瓘善草書,孫恆善隸書,恆撰《四體書勢》,為書法史上之珍貴文獻。其中談到漢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另一書家梁鵠,對師宜官的書法加以精心揣摩,因而大有進境,以善書為選部尚書,掌管選官用人。時曹操欲為洛陽令,而鵠以之為北部尉。後鵠到荊州依劉表,及操入荊州,鵠懼而面縛向操請罪,操署鵠為軍假司馬,令在祕書,以寫書自效。因此,操丞相府中,多有鵠手跡,操甚至將鵠字懸於臥室內,朝夕賞玩,終於得出了鵠書勝過師宜官的結論。自魏至晉,洛陽宮殿題署多出鵠手。據說鵠宜為大字,另一書法家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邯鄲淳得力於東漢書法家王次仲。《四體書勢》稱“鵠之用筆,盡其勢矣”。
魏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應推鍾繇。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曹操執政,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官渡之役,繇送馬二千餘匹於操。後操征關西,得以為資。魏國既建,繇身居相國、太尉、太傅高位,死於曹叡太和四年(230年)。繇為書,師法工篆隸的曹喜、擅長行書的劉德升、長於八分的蔡邕,能穎脫而出,集各家之長。《書斷》稱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則衛、索之下,八分則有《魏受禪碑》,稱此為最。……元常隸、行入神,八分、草入妙。”在書法史上,鍾繇與漢代草聖張芝並稱“鍾張”;與時人胡昭並稱“鍾胡”;與東晉書聖王羲之並稱“鐘王”,可證其書法地位之崇高。
胡昭,字孔明,與鍾繇同為潁川人。始避難冀州,辭袁紹辟命,遁還鄉里,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當地疲役之民起而反抗曹操,但互相約誓,言:“胡居士,賢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說明純樸的人民,對於安貧樂道的士人,還是青眼相看的。史言:“昭善史書(即史籀大篆),與鍾繇、邯鄲淳、衛覬、韋誕並有名,尺牘之跡,並見模楷焉。”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復來。
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這首詩借戰國時魏國自取滅亡來影射曹魏權移司馬氏。由於曹叡荒淫奢侈,致使戰士離心,由於曹叡不能引用品才兼優的大臣,而托國於曹爽庸人,致為司馬懿所啖食,釀成亡國易主的悲劇。又如: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乃悟羨門子,噭噭今自嗤。
這詩說他自己本有濟世志,但魏祚將移,既不能為權逆勢力效力,而保持忠節榮名,對丘隴枯骨,亦有何益!不如走羨門子的求長生之路。實際,這只是他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
陳壽說阮籍“才藻艷逸”;劉勰說“阮旨遙深”,“響逸而調遠”;鍾嶸謂阮籍“詠懷之詩,可以陶性靈,發幽思,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因之《詩品》把阮籍的詩列為上品。說明魏晉南朝的人對阮籍的詩是評價很高的。
阮籍的詠懷詩在五言詩的發展中占極重要的地位,這種以詠懷為題的抒情詩,對陶淵明、陳子昂、李白諸名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當然,阮籍詠懷詩中有些避世、求仙和宣揚老莊虛無思想的部分,在當時和後代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嵇康的詩文,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詩以四言為佳,例如他的《贈兄秀才從軍》詩云: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這是嵇康贈其兄嵇喜從軍的詩,但詩中並未提到與從軍有關係的事,所描寫的悠閒情趣和高邁風格,卻是屬於他自己的。表明嵇康並不贊成其兄熱衷於功名利祿的行動。嵇康的散文很有名,共《與山巨源絕交書》,對他好友山濤願意拉他作官的意向,給以斷然拒絕,並表示願承受由此而招致的一切後果。從而宣告了他堅決不與司馬氏同流合污的政治態度。書中文筆峭直峻刻,剛毅不屈,恰似他的為人。
二、三國的書法與繪畫
(1)書法
方塊形的漢字,與其他用拼音字母構成的文字大有區別,漢字本身即是一種藝術,故郭沫若認為“中國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藝術的風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異常美觀。”據學者研究,甲骨文上面的字系先用毛筆書寫,然後鐫刻,刻時先直後橫,而且在筆劃上塗以朱墨顏色,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讓字跡鮮艷悅目。經周、秦、西漢長期演進,至東漢時出現了不少的書法大家。三國時雖戎馬倥傯,書法人才仍有增不減。拿曹操來說,史稱:“漢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農張芝、芝弟昶,並善草書,而太祖亞之。”唐人張懷瓘著《書斷》,稱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列為神、妙、能三品中之妙品,並言:“操子植,字子建,亦工書。”曹操輔政時,尚書衛覬“好古文、鳥篆、隸、草,無所不善”。覬子瓘善草書,孫恆善隸書,恆撰《四體書勢》,為書法史上之珍貴文獻。其中談到漢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另一書家梁鵠,對師宜官的書法加以精心揣摩,因而大有進境,以善書為選部尚書,掌管選官用人。時曹操欲為洛陽令,而鵠以之為北部尉。後鵠到荊州依劉表,及操入荊州,鵠懼而面縛向操請罪,操署鵠為軍假司馬,令在祕書,以寫書自效。因此,操丞相府中,多有鵠手跡,操甚至將鵠字懸於臥室內,朝夕賞玩,終於得出了鵠書勝過師宜官的結論。自魏至晉,洛陽宮殿題署多出鵠手。據說鵠宜為大字,另一書法家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邯鄲淳得力於東漢書法家王次仲。《四體書勢》稱“鵠之用筆,盡其勢矣”。
魏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應推鍾繇。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曹操執政,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官渡之役,繇送馬二千餘匹於操。後操征關西,得以為資。魏國既建,繇身居相國、太尉、太傅高位,死於曹叡太和四年(230年)。繇為書,師法工篆隸的曹喜、擅長行書的劉德升、長於八分的蔡邕,能穎脫而出,集各家之長。《書斷》稱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則衛、索之下,八分則有《魏受禪碑》,稱此為最。……元常隸、行入神,八分、草入妙。”在書法史上,鍾繇與漢代草聖張芝並稱“鍾張”;與時人胡昭並稱“鍾胡”;與東晉書聖王羲之並稱“鐘王”,可證其書法地位之崇高。
胡昭,字孔明,與鍾繇同為潁川人。始避難冀州,辭袁紹辟命,遁還鄉里,轉居陸渾山中,躬耕樂道。當地疲役之民起而反抗曹操,但互相約誓,言:“胡居士,賢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說明純樸的人民,對於安貧樂道的士人,還是青眼相看的。史言:“昭善史書(即史籀大篆),與鍾繇、邯鄲淳、衛覬、韋誕並有名,尺牘之跡,並見模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