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八月份的時候,陳政又坐著火車返回了金山市。他算算時間,自己也該回大明了,那南洋的黃世仁可是還等著他回去就任那南洋聯邦的第二任總理呢,另外,那羅金現下應該把江南的那些不聽話的大族擺弄的差不多了。打經濟戰,那些大族即便有些家底,但是和目前以陳家為首的的大資本家集團對抗,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了。陳政在崇禎末年的那幾場仗打的,的確是不虧本的,七千萬兩的白銀,足夠他來做很多事了。

  何況,現下他還是那大明新成立的中央銀行的行長。江南那些大族,又有幾個會明白這銀行對於國家經濟的控制程度的。貨幣已經統一了,度量衡也是統一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也是頒布了。這些足夠陳政在後台控制整個大明的經濟命脈了。至於他的那些手下,這次回去看來是要給他們封封官了。人都是如此,有了錢還想有權,有地位。陳政非常理解。用他老爹的話來說,錢,那就是一個工具,用的好的,那就是擺弄人的玩意,用不好的,自己就會被錢給卷進去,下邊那就是深淵,到時候怕是會粉身碎骨。

  永曆二年的十月中旬,陳政跟著船隊回到了大連。這一離開就是半年多,這大連的變化倒是大了許多。不過剛回來還沒來得及歇息,陳峰就過來跟他報告說,北邊保安軍已經和羅剎人打上了。不過那些羅剎人實在是不怎麼禁打。而且他們人也少,也就是個二三百人的樣子,竟然還敢往東邊來。這半年的時間,保安軍在張定遠的指揮下,已經直接打到了北邊的那個大湖邊上。要不是冬天已經來臨,估計保安軍還會向西推進。

  陳政看了一下地圖,才知道那大湖就是另一個時空中的貝加爾湖。再往西,就是西西伯利亞平原,那裡的地下,別人不知道埋著什麼,陳政可是知道,那裡是後世俄羅斯的大油田。陳政聽完陳峰的匯報,在烏拉爾山那個山口的地方化了一個叉,然後寫上了定遠兩個字。

  這樣的行為,其實只是陳政此時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可是他卻是沒有想到,後來張定遠還真是領著人打到了那裡,而且在那山口真的就建立了一個城堡,取名便是定遠堡。許多年後,那裡改成了定遠城。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俄國人再也沒有機會越過烏拉爾山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 新的世界(終章)

  天下動盪了這麼多年,到了這永曆朝,四下里竟然出奇的安靜下來。既然安靜下來了,大傢伙就只有想著怎麼發財了。各處沒有民變,沒有流賊,開了埠的松江、天津和青島等地,秩序也是竟然,全然沒有以往大明內部那些烏七八糟的事情。官府的人要想用手裡的權利壓榨商戶,那首先各處的商會這一關就過不去。因為商會直接能和朝中的內閣聯繫,那些想以權謀私的官員們這個時候倒是要想一想自己的烏紗帽能不能戴穩了。要知道此時各處官員的俸祿可是比崇禎朝的時候正正漲了兩三倍還不止呢。便是不貪墨,穩穩噹噹的幹下去,也是能夠有一份不錯的家業的。

  地方上如此的安穩,經商的條件又是如此的好,大家再不想著如何發財,那就是徹徹底底的無能了。有頭腦有家底的人這個時候都是把自家的余財拿了出來,投到沿海各處開了埠的大城市中。這些城市中,最主要的產業已經不是什麼商業了,而是製造業。從南到北,跟棉紡織品有關的工廠便是多了許多。紡紗的、織布的、印染的、成衣加工的,大小工廠如雨後春筍,爭相冒出。至於商品銷路,自然是不用愁了,大明內陸便是一個大市場,內陸銷售不了,還可以把這些貨賣給那些專門從事外洋貿易的商人。靠海的大城市,每日裡都是有許多大船靠岸,這城市裡生產出的貨物,一半以上倒是要運出去賣的。

  除了紡織業,其他行業也是逐漸發展起來。比如說在做衣服用的縫紉機、帶在手上的手錶、用於照明用的手電筒、外出代步用的自行車,這四件東西的生產漸漸的成為了各個城市除了那紡織業之後的支柱產業。大明不缺精明的商戶,不缺巧手的工匠,過去缺的便是這種良好的氛圍,良好的風氣。現下卻全是有了,這些行業不發展起來,那就真是怪事了。

  除此之外,在上海和更北邊的大連,則是成為了此時大明僅有的兩座重工業城市。大型的煉鋼廠、發電廠、造船廠、機械廠等都是集中在這兩處。到了永曆三年的時候,在大連造船廠已經同時下水了四條鐵甲戰艦了,而且都是一千噸左右的。而在上海那邊,更是有了兩條五百噸的鐵甲艦下水。當然這些都是交付給南北太平洋艦隊使用的,民用船隻,除了自家的,陳家的船廠暫時的還是不接受訂單的。這一切的背後,都是有陳家在背後做推手的。諸如各處開埠城市的法令、城市的管理等等,都是經由首輔李岩簽發,然後發到各處城市的。便是各處城市的管理者,也是有內閣這邊直接任命的。至於大明的其他地方,則是暫時按照老規矩來辦。但是各處的商戶得知在那些開埠城市可以不用再受官府盤剝,不用在把自己的產業掛在有功名的舉人名下,便把自己的家紛紛安到這些靠海開埠的大城市中。那些原本靠著這些商戶孝敬的舉人和縉紳們,此時卻是沒了辦法。有能力的,便也自己開始經商,沒有能力的,聽說南洋那邊有很多閒置的土地,便尋思著出海到南洋那邊置辦一些土地,也算留給子孫後代了。當然這其中也有想反抗這些新規矩的。但是這些人的代表,松江徐家,在召集了一干門生故吏想著辦法和陳家對抗後,便再也沒有更多的想法了。原因很簡單,人家根本就沒有用暴力的手段,而是直接在南直隸這邊跟他們玩了一場商業戰。在米和布這兩項的價格競爭上直接把徐家以及他們的幫手們給拖垮了。這件事從另一個側面也能看出,大明傳統的這些大族,在銀錢上,已經趕不上在南洋討生活的那些大族了。因為跟徐家在這南直隸地面上爭鬥的可不止陳家,還有南洋的那些受了陳家好處的大族,甚至還有兩淮左近剛剛投了陳家的那些私鹽販子們。

章節目錄